阅读教学对话要凸显“三性”

2020-02-18 06:27杨裕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性反思性表现性

杨裕荣

[摘要]阅读教学其实是一种对话。对话具有理解性、表现性与反思性的特点。教师要通过话题、国画批注等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理解性对话,通过倾听、言说、读写等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性对话,通过叩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对话的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理解性;表现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29-02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范畴很广,不仅包括以口头语言展开的听、说等思维活动,还包括以书面语言展开的读、写等思维活动以及学生自身内部的思维对话。新课标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受到了语文教师的特别重视,但出现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及内涵肤浅等一些问题。那怎样才能有效提升阅读对话的质量呢?

一、理解性——阅读对话的基础

阅读对话应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这种理解是基于潜心会文的基础上的。教师要通过对话,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背后的意蕴,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一)师本对话,话题设置要有趣味

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先从三个角度与文本对话。一是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就是要充分尊重文本、再现文本,这其实是一种还原式的对话。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读者的角度就要读出个性,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对话。三是站在学生角度。这需要教师寻找到恰当的话题,引领学生阅读,这其实是一种策略式阅读。只有经过教师白身的潜心会文,才能让学生在文本中徜徉。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的生活场景。读着读着,学生眼前仿佛就浮现出“溪边垂钓图”“江上戏水图”和“林中欢叫图”。作为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就要用敏锐的眼光,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等这些句子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品析、理解句子内涵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价值的话题供学生思考。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说说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得以落实,而且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这一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理趣与情趣对话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圈画批注要有创意

对学生来说,潜心会文的过程也是一个独立阅读的过程。要想让学生真正潜心会文,就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潜心会文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要想真正实现潜心会文,就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引领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核心的阅读对话。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一课,作者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萧红笔下的火烧云颜色绚烂,形状多变,可谓是写景文的典范之作。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并从中圈画出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其实也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国画全面、准确,不要遗漏。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文中为什么只写了这几种颜色?”经过赏析品味之后,这幅绚烂的火烧云图丽就会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语言的精妙。

二、表现性——阅读对话的形式

如果说潜心会文是一种隐性对话的话,那么,多维互动就是一种显性的对话。多维互动可以把隐藏在师生心中的内部语言转化成一种可视听的外部语言,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碰撞。

(一)倾听让对话更深入

倾听是师生之间友好交流对话的基础。倾听既是一种吸纳,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倾听过程中,只有把别人说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清楚,才能读懂别人的观点,并和自己的观点进行碰撞。听的时候,要在心底问自己:“他说的有道理吗?他说的和我想的有哪些不一样?我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应该认同他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中的倾听不是一种被动接纳,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反刍。在课堂中,如果缺少了倾听,那么就缺少了应有的深度。因此,认真倾听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言说让交流更自如

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要眼看、口诵、心想、批注……这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随着理解性对话的深入,学生的见解就会越来越清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自己的见解、观点是否正确呢?学生心中并没有底。这时,与他人交流自己看法的心情就特别迫切,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迫切想表达自己见解这一契机,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愿望。这样,使学生从敢想、敢说、敢辩到会想、会说、会辩,使对话交流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读写让对话更深刻

在学生的表现性对话中,除了口头语言的表达之外,还有书面化的读和写。诵读是品味语言的常用方式。在诵读中,学生以声传情,把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有声的读表现出来,以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动笔写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学生笔下的文字就是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所得。它使学生的表现性对话显得更为深邃,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性——阅读对话的提升

在经历了理解性与表现性对话后,反思性对话就显得比较重要。

(一)自我叩问,提升对话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反思性对话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叩问。自我叩问的内容一般是“我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准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和其他同学观点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等。

作为一名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叩问。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白我叩问的时机,并以“不要急,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观点再说一遍,好吗?”等方式引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对学生来说,每次自我叩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自我重构的过程,是对学生自我认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叩问。这种叩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看不见的生长,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处。

(二)在留白中反思,提升对话品质

留白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要想实现反思性对话,就要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留白。在留向里,学生有了自我观照的空间,有了自我叩问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學生修正自己、丰富自己、激励自己、重构自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扎实。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肥皂泡》一文,是冰心老师的作品,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文笔清新,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时就要紧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脆薄的球,会扯成……”这些难懂的句子,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随后,教师要适当留白,让学生回味一下自己是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句的。在反思回味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图画等比较零碎的经验,就自然聚合成为一种整体状态,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重建,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运用。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应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适时进行自我反思、叩问等。这样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向阅读的深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三性反思性表现性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