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健康问题及管理策略

2020-02-20 20:45万华军熊巨洋彭莹莹贾二萍黎相麟
医学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亚健康管理体系心理

万华军 熊巨洋 彭莹莹 贾二萍 黎相麟

1 武汉市首义学院医院,武汉,430079;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3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武汉,4300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水平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重视[1-2]。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培养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强烈关注[3]。因此,笔者通过剖析大学生健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大学生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1 大学生健康问题剖析

1.1 身体素质持续下滑

国家体育总局《201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学生体质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4]。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呈现近视度数加深的现象[5];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偏胖和肥胖人数随年级的增长明显增多,女生肥胖和超重比例远低于男生[6-8];肺活量指数评价为“优秀”的构成比下降的同时,评价为“差”的构成比明显增加[9];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7,10]。

1.2 亚健康发生率较高

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部分生理、心理功能改变的第三状态。我国不同地区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8, 11]。生理上,近半数大学生存在颈椎亚健康问题,部分存在严重颈椎弹响等重要颈椎退变特征,且发生率较过去增高[12-13]。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不断增高,过半学生达不到睡眠标准[14-15]。女大学生月经不规律、痛经等亚健康情况比较突出[16]。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症状,其中不明原因疲劳、压力大、工作效率低、感到无助为最主要症状[17]。

1.3 呼吸、消化系统慢性病高发

超过20%的大学生表示受到慢性病的困扰,女生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生[18]。大学生慢性病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慢性咽喉炎、慢性胃肠炎、龋齿和牙龈炎症等口腔疾病,以及痤疮和脱发等皮肤病患病率较高[19-21]。

1.4 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比例逐年上升,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22]。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焦虑,且女生比男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22-23]。

2 大学生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 个体因素

2.1.1 认知因素:健康认知水平低,健康素养缺乏。心理主导行为,心理认知直接或间接影响身体素质发展和身体健康状况。首先,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甚至放任不良健康行为的发展。其次,大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普遍偏低,对健康生活方式、性和生殖健康、用药安全、急症自救与互救、慢性病、传染病预防等知识了解不足[18, 24-27],导致不能采取正确方法保障和促进自身健康。

2.1.2 行为因素:不合理健康行为增多。不合理健康行为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11]。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管教开始独立生活后,由于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引发不良健康行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并存,酗酒等行为出现[19],易导致肥胖、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日常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久坐、熬夜、长期用眼等行为增加,导致激素紊乱、近视、颈椎病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5]。同时,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导致体质和免疫力下降,大学生疾病易感性上升[19]。

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环境。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其成长轨迹关系非常密切[28]。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家庭遗传等先天因素出现近视、高血压等健康问题;另一方面, 家庭环境会对大学生健康造成影响。父母的高期许高要求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29]。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氛围和结构也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贫困家庭、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离异家庭导致学生出现营养不良、抑郁、孤独等身心健康问题的几率更高[30-31]。

2.3 社会因素

2.3.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起大学生健康新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达 2.77 亿,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和电脑等互联网终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且使用时间长,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使其出现近视、颈椎不适、睡眠障碍等现象。网络成瘾也严重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出现社交障碍、退缩、孤独感等人格特征[32-33]。另外,社交平台攻击等网络暴力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的可能性增加[34]。大学生长时间、无节制使用网络的同时减少了体力活动和社交活动,加剧了健康问题。

2.3.2 社会竞争压力增加,人才选拔和教育理念偏倚。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面临多重压力,从而受到焦虑、恐惧的困扰,缺乏安全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5]。虽然国家早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要求学校及社会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社会人才选拔方式仍然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注重理论知识和考试结果,选择性忽视健康和心理等问题。故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理论学习而忽略了身体素质的锻炼,甚至产生主动放弃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行为,致使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比例不断增加[36]。

3 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

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在社会竞争激烈、家庭环境因素等难以更改的既定事实下,大学生心理和个性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发展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需从健康认知及行为方式入手改变和干预已产生的健康问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平台。因此,以高校为主体,通过构建健康管理体系以转变教育理念、改善大学生生活方式,实施健康干预等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3.1 贯彻“健康校园”理念,加强健康顶层设计

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学校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仅立足于解决已有健康问题,而要形成健康大局观。跟随“健康中国”战略,高校要树立“健康校园”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将大学生健康融入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制度中。根本转变应试教育和注重理论学习的惯性,帮助教师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学生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健康保障环境。

3.2 建立系统化、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体系

由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往体育教学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并行的健康管理体系难以系统性解决大学生的健康问题[37]。在“健康校园”理念下,整合健康管理资源,建立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具有必然优势。应建立学生健康管理中心,促成教学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根据不同部门的特点,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应有不同侧重。教学部门与学生沟通联系最多,是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健康认知,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健康状况,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性别等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和知识水平,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医院及时监测与评估大学生的体质情况、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健康隐患,加强对学生的身心疏导,实现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医院作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专门机构,要体现对大学生健康提供体检、学期评估,尤其是问题干预和康复指导的全过程性把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涵盖体质测试、心理测评、体检、就诊记录等信息的一体化的大学生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学生健康信息共享和整理分析,以系统论的思想及时评估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各部门合作开展全方位健康监测、预防、干预及康复指导,实现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3.3 合理配置健康资源,保障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稳定运行

健康资源是健康管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和更新运动健身设施及校医院医疗器械等硬件,引进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心理咨询人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互联网+”能够处理健康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等资源限制问题[38],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健康指导、就医预约咨询创新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私密、方便、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环境,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健康管理服务的接受度。

猜你喜欢
亚健康管理体系心理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