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究

2020-02-21 02:10伏晨云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业信息化

伏晨云

摘 要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结构也逐渐完善,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注重信息化发展进程,将其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于此,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68

目前,信息化逐渐在社会各领域普及,而各行业也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而言,要想使其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用合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策略,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因此,信息化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

1.1 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加强农业中的技术并实施推广,从而实现农业技术上的信息获取、分析以及运用,有效提升农业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只有有效分析经济的宏观与微观条件,把握生产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协调,才能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并满足我国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业信息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包括教育、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和科技等,所以推广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提升都有所影响。同时,在农产品销售上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宣传,这样就能全方位掌控农业市场,从而实现销售管理水平提升,并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

1.2 内容

1.2.1 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

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中具有推动性作用,这就需要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上下功夫,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强信息化的渗透和相关的理论概念教育并提高农业技术,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 农业要素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要素包括水、土壤、光照以及各种营养成分等,而对农业生产要素融入信息化能够实现现代化技术,这对于生产要素的分析和运用都有着很好的效率提升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销量增长[1]。

1.2.3 农业市场信息化

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产业领域中融入信息技术,使其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提供辅助效果。而农业市场信息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以最先进的一些信息技术来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结构,并针对生产种植技术和生产的方式进行优化,达到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效果。

2 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信息化逐漸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给我国的农业结构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普及,需要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上做出创新与完善,应用于农产品培育和销售等方面,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展并普及了接近5 500家农村信用社,而且覆盖范围达到80%,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但经济管理的方式上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农业作为我国GDP的重要支柱,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但是信息化农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而农业信息化管理对于我国的经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下发展并普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中至关重要。

3.1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并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其他产业。在这一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农业经济管理加上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基础上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并健全其中的制度,保证两者的科学融合,从而推动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3.2 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农业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便走向了世界,但是受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缺失。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要提高信息化在与农业结合下各种机制的调节,使得农业结构逐渐稳定,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并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3.3 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模式,但是这一产业结构涉及的问题较多,所以结构相对混乱。在融入了信息化以后,从经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的话走进世界的范围已经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此其中对于一些隐藏的矛盾还是需要相关专家不断地去发现,并有效解决,使我国尽快融入到国际农业市场中并站稳脚跟。

3.4 经济状况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人民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各方面的冲击下,对于新型农业经济管理如何稳定是相关部门要研究的。所以,需要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上去找到理论与实践借鉴,分析如何利用信息化经济管理制度来稳定我国的农业结构与市场,这样才是新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广大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

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农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而他们也是将信息化融入到农业中的重要辅助者,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的偏远地区人们在农业种植的时候受到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再加上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农业技术、生产能力、思维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样一来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水平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4.2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产业方面都在国家的推动下各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很多地方也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化系统,但是还是有一些地区在信息化技术上没有实现全面化覆盖。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出现对于传统农业是一种很大的冲击,要想适应并融合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以往的农业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短信、报纸等传统方式,现在结合信息化互聯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些农民而言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4.3 政府投入的资金不够,信息化技术无法实施

在信息化技术运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属于新兴的农业技术,需要在人员、技术以及其他的各方面资源上有效支持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农业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们的广泛支持,并且有大量的资金引进才能满足各种信息设备的建立。而很多农业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并在全面覆盖互联网基础上才能完成这一目标。但是目前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政府对于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不完善,无法满足于这一方面所需要的财政基础,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许多设备没有建设完成,而且信息化网络也并未全面覆盖农村,导致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无法有效实施。

4.4 缺乏专业的农业人才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业主在生产经营上受传统方式影响较大,他们在面对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是难以接收的,而且就算有一些大学毕业后的人才进入这一产业,但是也会缺乏农业管理的经验,这些都凸显出了我国部分地区农业人才缺乏的情况。

5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5.1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群众是主要的农业支柱,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实现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全面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应对这一工作提高宣传水平,以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然后再联合各地区的农业基地进行集约式的信息化培训,以此来提高各地区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利用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2]。

5.2 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后,可以在此其中将各种农业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实现集约式的管理与调配,从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

5.3 适当提升农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健全各方面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然后帮助各地区农业种植业主建立完善相关农业设备,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从而帮助农村也完成信息化。

5.4 培养综合全面性人才

人才是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中的重心,只有先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普及与建设,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整体上的农业综合能力,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大力的研发各种信息化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6 结语

只有信息化的利用才能使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并能够满足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48.

[2] 李东晓.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7):201-202.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经济管理农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