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巩固年”理念下农业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衔接路径研究

2020-02-21 02:10宋金秋李晖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宋金秋 李晖

摘 要 2014—2020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时期,2020年是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民生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目前,湘西州经济发展较慢,农村人口占比53%,其中苗族和土家族占近80%,是脱贫的首选地区。虽然近年来湖南省政府相关领导非常重视脱贫问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等有关工作仍然需要改进。职业学院是农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场所,根据“脱贫致富巩固年”期间精准扶贫的要求,构建新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湘西州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此,从多层面、多视角剖析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究精准脱贫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法以及农业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衔接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巩固年;精准扶贫;农业职业教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73

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从2014年开始陆续开展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然而目前农民依然比较贫困,很难实现创业增加收入、脱离贫困等有关目标[1-3]。其中,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是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可以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4]。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主要工作目标在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增加每个农民的收入,然而,针对贫困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由专业人员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可以使农民真正脱贫致富[5-8]。其中,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让农民掌握有关职业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真真切切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针对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行业,同时可以对贫困区域农民进行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等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9]。全面开展农村职业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巩固年”期间的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业职业技术的培训对象是农村贫困人口,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岗位上提升自身技能及职业素养[10]。不断更新的农业职业技术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载体,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脱贫攻坚巩固年”理念下非常有必要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1 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湘西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十六大和十七大上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教育方针,湘西州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大幅度发展。2001年后,湘西州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人数保持着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从以下3个层面对当前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1.1 社会企业和大众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体存在偏见

近年来,国家和湘西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不断重视,湘西州农业高职院校近年来也在一直积极扩招生源。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升,导致社会大众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偏见,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学历、低能力、低层次的教育,在湘西州这种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此外,社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主要以学历水平作为选择用人的标准,通常认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才是精英人才,企业的选择用人标准也加重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学生和家长在升学时不愿意选择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社会企业和大众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体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陷入了三流教育的误区。毕业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不被重视,其技术和才能也得不到发挥。

1.2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对象缺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和乡村常住人口之比大约为1.4∶1.0,且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在不断升高,湘西州也存在这一问题。湘西地区乡村常住人口占比在不断减少,且农村地区人口素质整体较低,在脱贫攻坚背景下,湘西州农村人口素质迫切需要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村人口,具体包括职业农民和农村学龄人口。目前,湘西州在农村的人口结构中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为主,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对象的流失严重和生源不足是当前面临的客观事实。

1.3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是职业农民和农村学龄人口。因此,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途径分为对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对学龄人口进行学校专业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两种。

1.3.1 学校专业学历教育

随着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湘西州学校专业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但是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社会企业和大众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加之各个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相互竞争激烈导致生源不足;2)农村人口素质整体较低,导致生源质量普遍较差;3)目前,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设置涉农专业时侧重追求全面,在具体涉农专业的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合理;4)部分学生缺乏对所学涉农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在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导致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1.3.2 职业农民培训

近年来,湘西州在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责成多个部门和机构组织开展了一定数量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涉及了一定数量的人数、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但是目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培训活动的目标不够明确,目的性不强;2)接受培训活动的职业农民主管积极性不高;3)培训活动的方案设置不合理,培训活动内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因素导致了当前湘西州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效果不佳。

2 脱贫致富巩固阶段,湘西州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没有深化人心

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一个共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当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息息相关,若是某个地区的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水平低下,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也很低。从地区层面上讲,通过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地区人民心中,可以促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理,通过深化某个地区的教育理念并提升教育水平可以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深化个人教育理念,可以使得人的眼界得以开阔,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以提升,个人能力得以提高,使得个人拥有脱贫致富的能力,帮助个人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处境。湘西地区的贫困地区根据致贫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因素致贫,另一种是历史遗留因素致贫,不论哪种原因导致的贫困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贫困地区缺乏教育资源,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的教育观念滞后,受教育程度较低。

2.2 成效不尽如人意

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密切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职业教育可以很直接地助力于一个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但是,职业教育在助力于当地精准扶贫时需要把握好两个关鍵点:1)在设置教学课程内容时要充分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2)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根据当地生源的基础文化水平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通过把握这两个关键点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湘西州一些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院校在实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时并未充分做好学生学情的摸底工作,也没有充分做好前期行业调研工作,致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行业岗位工作需要,导致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成效被大幅削减。

2.3 力度有待提高

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阻力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国家和湘西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包括向农村地区和山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进行补助和实行“一免一补”等政策。这些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山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助学政策属于普惠性质,因此这些政策缺乏针对性,扶贫助学的精确性不高。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和山区偏远地区的教师是从其他行业转到教师岗位,这样的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正式的教师资格培养,因此水平比较低,也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总之,这些客观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湘西地区农村和山区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

3 基于“脱贫攻坚巩固年”的湘西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分析

为了解决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在脱贫致富巩固阶段湘西州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促进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发展,迫切需要从农业职业教育目标、内容、手段、保障机制4个层面着手构建出一套完善健全的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当树立起“大教育”和“以农民为本”的双理念,要对湘西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客观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教育理念要与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对职业教育的真实需求相符。只有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扶贫和根本脱贫的目标。

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内容应当涵盖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订单培训4个方面。引导性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应聘求职的技能技巧、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城市工作生活相关的基本常识等。职业技能培训是指结合我国职业标准和具体行业、岗位、工种的上岗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并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是专门为具有自主创业想法或者满足自主创业条件的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开展的针对性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农民自主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并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指导,以助力农民创业成功。订单培训是由培训机构、劳务输出部门、用工方三方共同合作建立的一种合作机制,由培训机构与农民签订培训和劳务协议,对各方的责任与权益进行约定,以此达到农民教育培训和劳务输出的高效模式。

根据湘西州区域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构建一批适应湘西州区域支柱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湘西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建议采取以下3种模式。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由农业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能有效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市场相互融合,是一种院校和企业双赢的办学模式。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指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载体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3)“培训机构+中介”结构教学模式,中介机构在充分掌握用工单位需求信息和劳务部门信息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合作对农民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农业职业教育的成效也比较显著。

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具体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1)农业职业院校要重视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来提升社会各界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以此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2)积极挖掘整合资源,拓展拓宽渠道,打造多元化教育模式。3)加强政策利用,提升师资力量水平。4)严格把控农业职业技能资格认定,铸就农业职业教育品牌。5)实施和推广农业职业教育许可制度。6)加强农村教育模式改革。7)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成效监督、考核和评价制度。

4 湘西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精准扶贫的衔接路径

4.1 精确定位扶贫对象,提升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相比基础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自2013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组成我国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为农村和山区青年开辟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湘西地区的贫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国家和湘西地区政府也因此不断加大对湘西贫困地区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期为个人脱贫致富创造机遇,从而带动家庭、村落乃至整个州脱贫致富。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湘西州职业院校中大约9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贫困山区,给予他们关注就是助力他们成功,也是为湘西地区智力脱贫助力。此外,近年来的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持续升高,甚至在有些地区超出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农业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定位对于精准扶贫意义重大。

4.2 明确扶贫目标,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脱贫致富

随着近年来湘西州职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湘西民族特色为发展重点和先进管理制度与湘西州职业教育机制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也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相互贯通。湘西州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利用政策上的优惠吸引高学历、懂技术的人才进入湘西,服务湘西。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明确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和未来趋势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湘西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适当调整,为贫困地区创办特色农业专业,致力于打造湘西特色产业,为当地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湘西特色产业包括吉首香醋、凤凰猕猴桃、古丈毛尖、花垣黄牛、龙山百合、保靖黄金茶、泸溪碰柑以及永順墨茶。因此,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一些具有湘西当地特色的农业职业院校,并在院校中开设特色专业,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就业率。

4.3 统筹兼顾,具体落实扶贫措施

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是加速湘西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然而,长期以来,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处于资金和投入短缺的境地。近年来,党和湘西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湘西地区的关注力度,组织湘西州政府和村干部进行深入考察,针对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和条件落后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通过精心规划和加大投入,致力于提升湘西地区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率,从而为湘西地区经济注入活力。湘西地区属于我国的产业落后地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湘西地区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还能吸引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进入湘西地区,有效改善湘西州农业职业院校资金短缺和设备落后的问题。因此,未来湘西地区政府和农业职业院校要增强推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分清主次和统筹兼顾,将湘西地区农业职业院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推向未来。

4.4 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贫困地区学生竞争力

发展湘西州基础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湘西地区脱贫不应只有发展农业这一条出路。因此,湘西州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更好落实湘西地区精准扶贫工作,要加大湘西地区科学创新活动和竞赛的组织力度,加大科学创新活动和竞赛的资金补贴力度,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资金补助,同时在参与资格上适当给予湘西州贫困地区学生照顾,加大对贫苦地区学生的补助力度,给予湘西州贫困地区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提升贫困地区学生的竞争力。

5 结语

在“脱贫攻坚巩固年”和社会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发展湘西州农业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和提升湘西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培养贫困地区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未来湘西州在农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衔接方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通过多方参与,全方面、多渠道构建出湘西州精准扶贫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带动湘西地区贫困地区人口早日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 颜涛.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10(31):220-221,224.

[2] 付佳.基于精准脱贫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南方农业,2018,12(30):158-159.

[3] 瞿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2-49.

[4] 虎文华.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讨: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J].职业教育,2018(1):35-43.

[5] 王晓利.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职教通讯,2018(9):38-45.

[6] 陈雪梅.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脱贫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57-160.

[7] 易越,陈骞.关于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策略探究[J].河北农机,2018(12):43.

[8] 张淼.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8(11):146,148.

[9] 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2):44-49.

[10] 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15-21.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