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的经济学

2020-02-22 17:11赵晓
山东国资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最大化经济学理性

赵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老子》中的名言。意思是祸福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居安思危”等中国成语、典故,反映的均是老子这一思想。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人生哲理以及人生故事呢?

非均衡和信息不完全,让人们根本分不清福和祸

经济学追求“一般均衡”的最优境界,但现实中却充满着“非均衡”,尤其是对于生命来说,可谓经常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纠心”。有时候,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一个人的生命、生活、生意(事业)失去平衡。

特别是在2020 的新冠病毒侵袭中,人们更是清楚地看到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如同一座大山。塞翁失马的故事中,马突然失去又突然回来,儿子摔成残疾、国家遭遇外侵,儿子免于征兵,一桩桩事件的发生,都将至少在邻居家眼里看起来是原本非常“均衡”的塞翁的生命状态改变成了“非均衡”状态,却又神奇地在下一件事情中找回新的均衡。

经济学强调了人性的本质是追求私利的最大化,同时经济学又完全认同人并不具有完全理性以及完全信息。这就麻烦大了!人人都希望追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但在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人们根本不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利益(可以看作是“福”),什么是损失(可以看作是“祸”);人们当然也根本不知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方式究竟是什么,因此人们实际上也无法分辨清楚究竟是拼命努力好还是听天由命好。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可是古希腊“最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完全不这么认为。他指出,如果死去后真的会进入天堂或者死只不过是无声无息也无痛苦的长眠,那活着更好还是死去更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此他自己宁愿选择死去。

突破祸与福两难困境的办法:相信意义

人在一方面理性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自身利益或福利最大化的两难中,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引入信念和信心。也就是人不是因为理性的确认,而是因为内心的确信,相信自己所做的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在自身设定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这个最大化,既可以是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说是意义的最大化。人当然还可以在利益和意义中间作权衡或者作最优配置,高尚者可以牺牲利益来换取意义;当然,卑鄙者也完全可以选择牺牲意义甚至昧着良心(也就是出卖灵魂)去换取利益。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理性、信息)时,人对祸(成本)福(收益)的评价会变得不再那么自信,也因此就不再那么敏感,转而生出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就像塞翁与老庄那样。

故《韩非子》中《解老》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猜你喜欢
最大化经济学理性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简明经济学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