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探讨

2020-02-22 03:14刘慧
中外医学导报·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刘慧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我院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其中3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018年9月至2018年10月16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16例为观察组,实施急诊急救优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52.5±10.3)分、(22.5±3.5)天;,较观察组(28.3±8.5)分、(13.0±2.6)天更长;并发症发生率5.00(4/16),高于观察组6.25%(1/16),均存在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急救优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探讨;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6 - 0094-01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血流急剧显著下降,使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从而引起心肌严重的缺血缺氧,甚至急性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死[1]。主要症状是持续的、非常严重的胸疼,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上,如果确诊急性心梗应该马上住院治疗[2]。一般6个小时以内如果恢复血管通畅,可以挽救坏死的心肌,可避免造成以后心功能不全或者心衰的症状。因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应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其中3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9月至2018年10月16例为对照组,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1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0例、女6例,年龄区间为45至65岁,均龄(50.5±6.5)岁;观察组男女各8例,年龄区间为48至65岁,均龄(51.6±7.0)岁。本次研究均告知患者,患者表示知情愿意配合研究,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实施心电监护、吸氧、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道等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确诊后实施下一步急救工作,如术前准备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急诊急救优化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接诊程序的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组织急救人员前往现场,途中

与电话呼救人员确定确切住址,抵达后快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实施相应救治,途中对患者实施吸氧和心电监护,扫描心电图。依照初步诊断结果与急诊科人员取得联系,做好急诊接诊准备,提前备好仪器、器械、药物,争分夺妙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并做好转运工作。

(2)病情评估的优化。自行到院急诊患者,可边询问边查看边分诊对其进行病情评估。转运患者迅速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可“先诊疗后收费”。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抵达医院2分钟内能评估患者生命体征、5分钟内描记心电图、连接相关仪器设备,并根据心电图结果进行专科会诊。

(3)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病情评估完成后,遵循“定人、定位、定时、定责”的原则对患者实施救治,要求5分钟内完成采血、输液、吸氧、心电监护等操作,由专人对患者进行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等紧急救治措施[3]。对于出现剧痛的患者,酌情给予镇痛处理。

(4)转运流程的优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转运流程运行制度,包括转运前后护理记录单的交接、转运途中需配备的急救药品及仪器等。如患者无需实施冠脉介入术,则直接转运至专科展开救治,如患者需实施冠脉介入术,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将患者病情发展程度、严重性与实施手术的必要性告知其家属,取得家属同意后送至导管室,并在半小时内激活导管室。

(5)相关制度的优化。健全完善分诊流程及救治指南,制定医院各科室相关责任制度,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心梗急救知识及救治操作技能的培训,组织不同层次医护人员进行分层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 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 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

对照组实施急诊急救常规护理,抢救时间为(52.5±10.3)分、住院时间(22.5±3.5)天;观察组实施急诊急救整体护理,抢救时间为(28.3±8.5)分、住院时间(13.0±2.6)天,对照组所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及护理期间,对照组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4/16),高于观察组6.25%(1/16),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广泛,中老年、有冠心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疾病、吸烟、长期熬夜、职场高压力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临床应引起重视[4]。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如未能及时送院救治,不仅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当患者出现心肌供血异常后,由于血液供应缺乏,会产生心肌的梗死现象,胸痛剧烈,致死率较高[5]。因而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第一时间应抓住短暂的黄金抢救时机,积极进行救治,并在救治的过程中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急诊急救优化护理模式,从入院前接诊程序的优化、到病情评估、护理流程的优化等各个环节均严格落实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救治时间、住院时间还是并发症发生机率均优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急救优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管继坤, 李新倩.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护理探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3):194-195.

[2]王萌.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 全科护理, 2017, 15(8):961-962.

[3]陈慧琼.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16):159-162.

[4]罗金珠, 黄江英.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5):65-66.

[5]陈有玺. 抢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22):7-9.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