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大规格亲蟹ES-P2017家系规模化构建

2020-02-24 07:49周军邓燕飞许郑超李旭光陆全平周刚
水产养殖 2020年1期
关键词:幼体家系河蟹

周军,邓燕飞,许郑超,李旭光,陆全平,周刚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自上世纪突破人工育苗后河蟹养殖快速发展,已发展成年产近800 000 t、产值550亿元的水产支柱产业[1]。随着河蟹养殖的发展,辽河水系、瓯江水系的河蟹被引入河蟹主产区长江水系地区,加之人工繁育缺乏有效的育种措施,导致长江水系河蟹种质混杂和退化严重[2,3]。尽管目前已育成并推广应用4个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长江1号”、“长江2号”、“江海21号”、“诺亚1号”,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4-5],但新品种的数量和有限的推广面积与河蟹养殖体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为满足河蟹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不断挖掘长江水系河蟹优异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育种应用于生产。家系选育是一种有效的遗传育种手段,成功应用于中国对虾、罗氏沼虾等甲壳动物新品种的选育[6-7],目前长江水系、辽河水系河蟹已开展家系选育研究[8-15],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2008年成功突破长江水系大规格河蟹家系构建以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17年选择长江水系河蟹不同群体的大规格亲蟹构建ES-P2017家系,成功定向构建全同胞家系96个,家系构建成功率96.00%,最终获得40个大眼幼体产量0.3 kg以上的家系,现总结如下以期为河蟹遗传育种工作创建新的遗传材料和积累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蟹的选择

2017年11月,外部形态特征参照GB/T 19783—2005中华绒螯蟹,从“长江2号”核心群体、苏南养殖群体、苏北养殖群体、长江野生群体、洪泽湖野生群体中,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的大规格河蟹作为家系构建的亲蟹,每个群体选择20组(雌雄比为1∶1),雌蟹平均规格在169.0~201.6 g之间,雄蟹平均规格在271.5~318.5 g之间(表1),物理标记后送至射阳县朱平水产苗种有限公司[13]。

表1不同群体亲蟹规格情况

1.2 家系规模化构建

亲蟹入池前7 d,向交配池中注入0.5 m深、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22左右的海水,用50 g/m3含有效氯30%左右的漂白粉进行消毒。以直径50 cm、高60 cm、上端敞口底端封闭的聚乙烯圆柱形网笼作为定向交配设施,网笼上端连接一个可松紧的网兜和直径4 cm的PVC管以封闭网笼上端,以便于取放亲蟹和投饲。根据配组计划将亲蟹按雌雄比 1∶1置于网笼中进行配组,将100个网笼用铁丝贯穿分两组放入土池,进行强化培育和交配,交配期间随气温降低而逐渐加高水位。

1.3 抱卵蟹的越冬

2017年12月20日抽干池水,将抱卵雌蟹移出网笼留在交配池中越冬,未抱卵雌蟹和雄蟹取出,重新注入经消毒盐度为22左右的海水,根据气温变化逐渐加高水位并配备微孔增氧、水车式增氧机,越冬期间加强水质、营养管理,确保抱卵蟹的越冬存活。

1.4 家系的定向繁育

采用56只室内水泥池(4 m×4 m×1.5 m)作为定向育苗设施,池底架设气头确保育苗期间水体溶氧充足、均衡,“放幼”前1 d注入用80目筛绢过滤的盐度为22左右的海水,水深0.5 m。2018年4月7日,选择56只活力强、胚胎发育同步的抱卵蟹,按照1池1只抱卵蟹的原则进行定向“放幼”,“放幼”结束后移出雌蟹。育苗期间全程投喂活轮虫,每天根据吃食情况加减轮虫投喂量,并控制好水质和确保增氧。

1.5 家系的淡化和起捕

采用原池淡化技术,逐步降低育苗池水的盐度,淡化期间投喂活轮虫辅以淡水枝角类,淡化结束后采用灯光进行起捕。

2 结果

2.1 家系规模化构建

2017年12月20日,将抱卵雌蟹移出网笼原池越冬,经统计共成功定向构建全同胞家系96个,家系构建成功率96%。

2.2 抱卵蟹的越冬

前后共选择96只标记、附肢齐全、活力强的抱卵蟹在原池越冬,至2018年4月7日共获活力强的、胚胎发育良好的抱卵蟹75只,越冬成活率达78.13%,越冬成活率均在70%以上,其中苏南养殖群体的越冬成活率最高达81.81%,不同群体亲蟹越冬成活具体情况见表2。

表2不同群体亲蟹越冬成活率比较

2.3 家系的定向繁育

截止5月20日共计收获产量0.3 kg以上全同胞家系40个,总产量64.4 kg,平均产量为1.61 kg,其中产量1 kg以上家系29个,产量3 kg以上家系4个,单个家系大眼幼体平均产量再创新高,不同家系产量情况见图1。

3 讨论

3.1 家系的构建

以往采用土池、封闭网箱作为家系规模化构建的配对场所[8,13],此次亲蟹定向交配采用单个网笼作为家系规模化构建交配场所,较以往小土坑和连体网箱作为交配场所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可随时检查亲蟹摄食、配对和抱卵情况;其次历年采用大规格亲蟹繁育的实践证明大规格亲蟹配对难且配对时间长,用网笼做为交配场所其网眼大不会由于附着物而堵塞网眼阻隔笼内外水交通,让亲蟹处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此外网笼上端架设的PVC管连接网笼,方便投饲和去除剩饵,可根据吃食情况灵活投饲防止残饵败坏水质和确保亲蟹营养充足。

3.2 家系的越冬

为确保抱卵蟹的越冬成活率,越冬期间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采取不断加深水位以防水温剧烈变化;适时开启微孔增氧或水车式增氧机,特别是大雾天全天候增氧确保池水溶氧充足;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和适量投饵,确保越冬期间池水水质良好,亲蟹营养均衡。越冬结果显示在同池越冬的不同群体越冬成活率不同,其中以苏南养殖群体群体越冬成活率最高达81.81%,苏北养殖群体越冬成活率最低只72.22%,这可能与不同群体亲蟹在选择前的营养状态存在差异有关[16]。

3.3 家系的定向繁育

3.3.1 水质和投饲管理 历年来我们采用土池中架设网箱、筛绢网将土池围隔成一个个小池作为家系定向繁育设施[8,13],育苗过程中网箱和筛绢网因附着物增多造成育苗水体交换能力差直至阻断水体流通,此时需进排水时则极为不便。在室外土池中小水体育苗水体小,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加大,粪便和残饵影响水质变坏,尤其是遇到风雨天极易造成幼体大量死亡或紧贴网壁而逐渐死亡[8,13]。此次采用室内水泥池育苗规避了风雨对育苗的影响且进排水便捷,室内水源池培养“藻水”可不断补充至育苗池,水质相对便于管理。

结合历年来家系育苗经验采用“肥水放幼”,“放幼”前在各育苗池注入以海链藻为优势种的“藻水”。“放幼”结束后即开始投饲活轮虫,用量瓶观察吃食情况,以1~2 h基本吃尽为好,坚持少量多次灵活掌握投饵量,防止投饵过多轮虫与溞状幼体竞争生态空间和影响水质,水泥池因充气无死角较土池更容易准确观察育苗池中轮虫的剩余量相对易做到精准投喂。

3.3.2 家系产量 因家系数量多捕捞时间长,故在56个水泥池中只起捕40个大眼幼体产量在0.3 kg以上的家系,产苗量1 kg以上家系29个,产苗量3 kg以上家系4个,产量较历年都高,分析其原因一是水泥池水体相对网箱、土池育苗围隔较大,幼体密度相对要稀,降低了幼体后期的相互残杀,如2013年土池育苗围隔就存在Z5变大眼幼体成活率明显降低[13];此外水泥池气头布置均匀溶氧充足,尤其是在大眼幼体阶段使池水剧烈翻滚,有效降低了大眼幼体的互残率;二是水泥池进排水方便水质相对要好控制;三是水泥池育苗采用原池淡化,有效降低了大眼幼体的病死率。不同家系间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最高的家系达3.25 kg,产量最低的家系亦有0.35 kg,前者是后者的近10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各家系的“放幼”数量就存在差异,有的抱卵蟹产的很干净,有的抱卵蟹产到中途已死亡,有的抱卵蟹“放幼”结束后腹肢上尚附着很多未出膜的死亡幼体;二是在育苗过程中有的家系因育苗过程中由于投饵量过多导致轮虫滤食池中藻类水体变清又遭遇阴雨天,此时哪怕再加入水源池“藻水”亦难以使池水“变肥”,水质变化致使幼体死亡;三是在育苗后期幼体越多的池因投饵量大粪便多水质越稳定,而一旦出现幼体死亡该池幼体开始不间断死亡,幼体不断减少难以控制投饵量致使水质越来越差又导致幼体越来越少。四是由于“放幼”出膜时间不同步导致各家系幼体发育不同步,此次分两批起捕导致部分出膜早的大眼幼体变幼蟹而无法起捕。

基于河蟹抱卵量大,积极开展河蟹家系选育是研究河蟹遗传规律和选育品系快速提纯的有效途径,家系构建繁育出苗则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历年来家系构建实践证明,随着构建技术的不断改进家系育苗量不断提高完全可以满足选育的要求,而不同家系间产量差异是育苗技术管理不到位还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将在今后工作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幼体家系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红花香椿不同家系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长白落叶松生长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水晶虾幼体发育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