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家庭护理模式在糖尿病社区管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2020-02-25 02:14林祎扬周玉英钱敏智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
关键词:血糖值情况常规

林祎扬 周玉英 钱敏智(通讯作者)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31)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四大慢性疾病之一,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通常当人体血糖升高时会由胰脏分泌的胰岛素进行调节,但当胰岛素分泌异常时,便会引起血糖的异常变化,导致代谢紊乱[1]。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日常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同样尤为重要,目前社区已经开始采用各种不同的护理活动,使患者的病情可以实现有效控制,另外通过家庭护理模式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2-3]。因此本文将针对于此展开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进入社区接受护理的糖尿病患者中选择52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26 例,实验组26 例。其中常规组中男性患者为16 例,女性患者为10 例;年龄在45 ~75 岁之间,平均年龄(60.17±10.26)岁;病程在1 ~10 年之间,平均病程(5.29±2.77)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15 例,女性患者为11 例;年龄在46 ~76 岁之间,平均年龄(60.23±10.02)岁;病程在1 ~10 年之间,平均病程(5.24±2.63)年。纳入标准:符合我国对糖尿病的诊断技术标准;同意在本社区接受针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式;积极主动参与配合护理人员的随访工作,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护理方式,并按规定在知情同意书上进行本人签字确认。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其他特殊类人群;存在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社区传统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不良嗜好、不良饮食习惯、体重等方面的监督;防止患者出现皮肤破溃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比如尿常规、肌酐指标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建立家庭护理管理小组:管理小组中核心组成为患者家属以及社区护士,并在护理工作正式开始前完成对管理小组中所有参加护士关于专业方面的综合培训,以及与患者普及关于糖尿病的相关保健知识以及预防知识合格后参加小组。

(2)开展社区健康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可以固定一段时间或随机选择一定的时间将患者组织在一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教育方式可以是宣讲,也可以是讲座等,讲座时间可以控制在1小时以内,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治疗常用办法、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等,需要注意内容的安排应当简单且通俗易懂,让患者和家属可以很容易便能够接受。

(3)合理运动指导:在对社区患者体质、个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后,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在保证患者认真按照医嘱治疗疾病,使自身疾病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每日采取针对性的不同运动内容,运动量不宜过大,可以舒缓类的运动为主,比如八段锦、太极拳、快步走、瑜伽等。在深入家庭的护理指导结束后,再由患者家属继续监督患者的运动训练,确保患者可以延续持之以恒的运动,从而长期取得理想效果。

(4)对患者的饮食结构及时调整:管理小组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每周一次的上门随访,主要针对患者日常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摄入的营养物质是否均衡,可对患者进行每日热量摄入的制定,查看家庭内的冰箱储备的食品,主要遵循低脂、低升糖、低盐的食物原则,并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评估,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动态进行下一阶段的饮食方案的制定,同时督促患者及家属应当严格遵守并及时监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其中包括空腹血糖值、餐后2 小时血糖值。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优:空腹血糖值在3.9~6.0mmol/L 之间,良:空腹血糖值在6.1 ~6.9mmol/L 之间,差:空腹血糖值在7.0mmol/L 以上(含7.0mmol/L)。血糖控制率=(优+良)/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疾病改善效果,主要包含饮食结构调整、遵医用药、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复查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结果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以及餐后2 小时血糖值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各项数据均低于常规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mmol/L,±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mmol/L,±s)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值 餐后2 小时血糖值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26 11.64±2.03 8.72±1.49 14.67±2.51 12.85±1.31实验组 26 11.34±2.21 6.29±0.46 14.51±2.13 9.25±1.42 t 0.5097 7.9458 0.2478 9.5014 P 0.6125 0.0000 0.8053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糖尿病血糖控制率

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96.15%,高于常规组患者65.3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n(%)]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护理效果情况

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遵医用药、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复查情况结果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护理效果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疾病护理效果情况(±s)

复查情况常规组 26 14.23±2.01 12.41±3.35 12.26±2.48 13.47±2.36实验组 26 17.30±2.64 17.47±1.30 16.64±2.78 16.99±2.31 χ2 4.7177 7.1801 5.9979 5.435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饮食结构调整遵医用药疾病知识知晓情况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发生巨大变化,逐渐在社会中开始不断出现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再加上目前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不断提高,使人们身边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而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糖尿病在临床上属于代谢类疾病,临床上常见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通常在发病初期患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忽视这一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多种问题,特别是糖尿病并发症,严重者将危及生命[4]。因此通常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方法为药物治疗以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但是单纯靠药物治疗只能起到一部分控制血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对患者的生活整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而家庭护理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过程中,将家庭护理模式融入其中,可以将患者及其家属放在主体位置,让患者和家属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并且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饮食、运动、健康知识的普及等方面的干预,可支持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直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并且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从而提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断提升[5]。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明显发现,经过护理干预后,采用家庭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更加明显,而且血糖控制率也高于常规组患者,同时疾病护理效果的诸多方面都要优于常规组患者,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家庭护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血糖值情况常规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常规之外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血糖值尖峰诱发多种可怕疾病
别受限于常规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