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对比分析

2020-02-25 10:17伏继伟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朝阳12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肺静脉窦性心持续性

伏继伟 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射频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方法:挑选本院收治的8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40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52.50%,对照组有效率1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常见心律失常就是心房颤动,所有器质性与非器质性心脏病都会有此现象,成为引发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的重大危险因素[1]。伴随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本文分析射频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都确诊是持续性房颤;②经超声检查左心房前后径<45mm,左心室射血得分>过50%;③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所有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脑卒中、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低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者。把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具体如下。

1.2.1 手术前与手术后治疗

手术前3~5d肌肉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5000U,每12h注射1次,直到术前12h;术前2~3d应用超声检查食道、心脏情况,并排除左心房血栓;术前口服华法林的患者,不间断使用华法林并维持INR在目标范围,术前服用NOAC者,亦不间断使用。术后第2天注射低分子肝素,方法与手术前一致,并口服华法林钠片,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治疗3~5d。监测INR水平,当其达到1.8~2.0时,不再注射低分子肝素。叮嘱患者出院后每天口服1次盐酸胺碘酮片,剂量0.2g,或每天3次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剂量150mg,并且再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依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对INR进行监测,维持其在1.8~3.0。上述药物连续服用3个月。之后若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不再服用药物。如果再次房颤,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转复心律。

1.2.2 手术操作

全麻,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为左侧股静脉,置入四极冠状窦电极。穿刺右侧股静脉,推入Swarts鞘。穿刺房间隔后,经鞘管注射肝素5000 U抗凝,每隔1h加注1000U肝素。从左到右进行肺静脉造影。将冷盐水灌注到消融导管并推送到左心房,经由CARTO XP系统引导,组建左心房三维模型。设定消融温度43°C,功率35W。按环形线路,消融隔离下列部位:左右肺静脉前庭线、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2例患者添加腔静脉消融隔离,3例加用碎裂电位消融隔离。操作消融放电时,维持灌注导管肝素盐水流量17mL/min,放电间断时间2mL/min。应用环状电极验证肺静脉电隔离。电隔离肺静脉后,仍出现房颤,则应用体外同步电复律。

表1.两组基本资料对比(n=40)

表2.不同随访期两组治疗效果分析(n=40,n/%)

对照组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直接转复心律治疗,复律开始前应用口服3周华法林钠进行抗凝治疗,或者超声检查食道心脏,有无左心房血栓。复律后,再服用4周华法林钠进行抗凝治疗。选择盐酸胺碘酮与盐酸普罗帕酮,实施转复心律治疗。主治医师决定用药方式、剂量、治疗疗程。对于心律转复成功患者,出院后持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转复失败患者,出院后采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2]

评定疗效:服用或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没有出现房颤、心房扑动与过快房性心动,或发作频率有显著减少,症状较轻,视为有效;一直房颤,或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还不断发作,视为无效。

于术后3个月内、3个月~2年,开展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9.0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明显差异。

2.结果

观察组11例患者于消融隔离中停止房颤,29例患者在手术中经由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术中经心内环状电极检测结果为肺静脉电隔离所有患者。22例术后3个月内复发房颤;15例于3个月后~2年随访期内复发房颤发作;3例有连续房性心动过快情况发生,服用药物后转成窦性心律。17例在2年后的随访期内转成慢性持续性房颤,2例反复发生房颤;21例维持窦性心律。长期随访治疗有效率52.50%(21/40)。

对照组16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就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5例患者通过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转变成功率31.25%。3例患者在出院1个月后转为成窦性心律。从出院3月后~2年期间内,以上19例患者中,9例再次发生房颤。随访结束后7例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17.50%(7/40)。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治疗心房颤动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涉及控制心室率、心律,对抗血栓栓塞。

心房颤动消融需要于清醒镇静与局部麻醉的条件才可实施,它是经由房间隔穿刺取得左心房与肺静脉的通路,再经由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引导,对左心房与肺静脉进行重建,接着利用射频能量把肺静脉及其他的心房颤动触发点加以隔离,就可恢复窦性心律,缓解症状,其中心房颤动触发点包括上腔静脉、左心房后壁、界嵴、Marshall韧带、房间隔[3]。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可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52.50%,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结果与凌云龙[4]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猜你喜欢
肺静脉窦性心持续性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持续性与间歇性蓝光照射的疗效比较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窦性心动过缓6例临床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窦性心律,心跳应该是多少次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结构及内径的对比研究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