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农科”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0-02-25 02:54杨玉荣胡淑明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实验室

杨玉荣 何 健 胡淑明

(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河北 保定 071001)

“新农科”的提出是新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实验教学具有深远影响。原来高校注重的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探索建设“新农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涉农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我校农科实验室包括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园林与旅游、园艺、生命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等7个学院,共计 116个实验室,它们分散在各学院由学院自己管理,涉及512门次实验课程,年工作量447814人时数,相关实验技术人员共38人。学校对分散的实验室缺乏统一管理,各学院、教研室的实验室独自为政,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缺乏宏观调控,实验室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寻找有效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科实验室的优势迫在眉睫。

(一)农科类专业实验室共享程度不高

农科类专业实验室都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规划建设的。由于以前的专业方向设置过细,专业实验室在本学院难以联合其他课程共同使用。农科类专业课程一般只有单学期的实验内容,实验室及相关的仪器设备闲置时间较长,利用率较低。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实验室按课程建设一直依附于课堂教学,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服务于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为主。实验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先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课教程照方抓药进行实验。对于出现与老师的实验结果不符,一般都视为失败,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思考。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整合难以形成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三)设备分散难以统一管理

近年来仪器设备采购量急剧增加,实验室硬件水平快速提升,但校内缺少对实验室资源的集中统筹能力和共享运行机制。对分散在各学院的实验室人员、用房、经费和设备安排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教学和科研未能有效融合。[2]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严重。

二、“新农科”平台模式的构建

我校按照“新农科”的发展规划建设了农科类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建设在现代农业实习实训中心3-4层,是将这些涉农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平台课所在的实验室及共享程度高的专业基础课所在的实验室,学校按照“统一管理、理念先进、运行高效、开放共享、校企共建”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该平台建设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测试中心等4大类型平台实验室,涉及的实验教学课程268门,包含520个实验项目。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实验教学平台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间”或“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是新的科学、新的学科的“生长点”。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学科交叉融合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选拔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5]我校整合了农科相关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生命科学与技术、园林与旅游、园艺、资源与环境等7个学院的15个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的资源,建设了“新农科”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植物学实验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植物病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实验室、栽培实验室、种子学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育种学实验室等15大类,共计53个,实验室规模大,覆盖面广。

(二)构建多层次实验室

学校围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协同创新,结合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增设“跨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两个实践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了我校独特的“基专结合、两综一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新农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了4个层次的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为跨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创造了必要条件。

基础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教学,承担涉农学科的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基础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巩固学生的基础动手能力。例如平台设有6个植物学实验室和6个生理生化实验室,主要用于平台内各专业的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平台课实验。

专业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教学,承担涉农学科的基础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例如平台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用于承担本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因工程原理与基因工程药物学实验等。

综合实验室:主要用于开展农科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跨专业性质的实验项目,是将各个实践环节综合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实验室将承担部分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试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测试中心:是集涉农学科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公共实验平台。该测试中心拥有大型精密仪器和成套设备,功能强大,面向校内外各科研、教学单位开放,部分设备向社会开放。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专人负责。

(三)集中式互联网+实验室管理模式

我校建有3个农科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科类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抓手,促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平台四级联动教学体系,提升农科类实验室整体水平。集中式管理模式是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优点是:一、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是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来做全局考虑,便于资源的统筹管理,减少重复建设,降低了实验室投入经费;二、全校涉农学科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室资源利用率。[3]这种集中式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实验室规模大、多个学科交叉的实验平台。互联网+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互联网+主要完成由实验室建设到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全过程管理。包括日常实验室资源管理、实验队伍管理、实验教学任务管理、实验课表管理、开放实验室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实验耗材管理及各种统计报表管理,实现资源数据共享、信息高速传递,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四)强化实验室建设全过程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平台实验室的建设既要满足教学需要,也要适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要求。[7]我校“新农科”平台实验室建设涉及7个不同的学院,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在参与该实验平台的建设。大家考虑的侧重点不同,职能管理部门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会侧重成本的控制、资源的共享,而使用单位则侧重于仪器设备的高性能和方便程度,因而协调工作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难度较大。针对“新农科”平台实验室的特点,在平台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设备购置等不同阶段该平台都明确了各阶段、各环节、各部门的分工及职责,保证了新农科实验室建设的有序进行,强化了平台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效益和综合建设质量。

实验室规划:实验室的规划是根据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来综合考虑,涉及学校的办学规模、发展方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等因素。管理人员要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进行资源的整合,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师、实验人员等代表本着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各部门的协作为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设规范化、现代化的实验室,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支撑体系。

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提出实验室建设方向和目标,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讲究科学性,保证它的合理应用的基础,广泛适应性,还要结合考虑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布局,以及供电供水等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来规划实验室的建设,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开放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室。

设备购置:设备的购置必须依据人才培养路线图相关实验内容,然后经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设备的购置计划,并由农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

(五)构建实验中心管理体系

为理顺“新农科”平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体系,学校成立校级农科实验中心,对实验室的布局、实验室设置、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的设定实行宏观调控。把整个农科实验中心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实验体系,把分散在各学院、教研室的实验资源凝聚成一个整体,推动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农科中心对仪器设备统一调配,教学任务统一下达,实验室布局统一安排,实验室人员统一管理,实验经费统一使用的管理模式。[6]

(六)建设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保障,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不断增加,这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工作效率要对现有的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让其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让他们掌握整个农科实验中心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中心的实验人员既能够服务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室,也能服务专业实验室。同时,在招聘实验技术人员时侧重于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验人员,避免由于个别实验人员的缺岗造成实验项目不能顺利开展。

(七)引进专职实验教师

农科实验平台共有453门实验课程,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仅33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验形式和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现有的教师和实验人员不能满足不断创新的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和实验方法。为保证创新实践有效推进,应该聘用专职的实验教师开设实验课程,实验教师主要负责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导学生的各种竞赛并积极开展实验科学研究等,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我校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抓住“新农科”的建设契机,适应“新农科”的动态发展,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活力,促使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是基于校级农科实验中心的角度,从学校层面统筹考虑,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同时,降低实验室教学投入成本。实验平台的建设管理不仅是设备资源的整合,更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从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维护,都需要人力资源的维护,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共同协作。实验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仍需要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提出更好、更适合我校发展的建议,不断优化平台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我校“新农科”实验平台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平台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实验室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