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2020-02-25 02:54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居民主体智慧

胡 宁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及发展

(一)内涵

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区域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达到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的目的。[1]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是以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适度依托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现代化,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成果。

(二)发展

智慧社区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管理过渡到社区治理最后到达智慧化社区治理的过程。[2]作为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的政府也逐渐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引导方、统筹方、协调方,并且还出现了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如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它们也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3]

二、智慧社区对社区治理创新的影响

(一)由单一的治理主体变为多元的治理主体

过去的社区治理还是传统的由政府作为“大家长”的主导的治理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如果还是局限于以前显然是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需要的,因此引入智慧社区相关理念对于创新社区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智慧化社区治理主体变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等协同,通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向社区提供服务。[4]这样的改变,更好的将多元主体的更好的反映到上面去,在最终的决策环节也能更有针对性,居民的满意度也能相应的提高。

(二)提供的服务更有针对性

传统模式的社区治理政府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社区事务的处理主要还是以前的上令下行的形式,而作为社区事务的服务对象—居民,他们的需求却不是被放在关键的位置上。但是智慧社区治理就与传统的不同,居民的需求是被十分看重的,社区的目标是通过购买服务区更好的满足居民发布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真正的达到一对一的精准和满意的服务,从而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地便利。

(三)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多元互动

智慧社区强调“社会云文化”的营造。大家也能鲜明的感觉到门一关,甚至可能住上一辈子,大家都是陌生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依托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社区云文化”,[5]居民可以更好的在里面交流,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说闲置物品的交换,找到兴趣爱好相似的邻居,开展一些更受居民欢迎的社区文化活动。其实,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邻里之间的交流多了,门带来的隔阂比原先要薄弱,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能更好的收集居民的需求和能够做到更及时透明的反馈回去,从而更好的进一步的改善居民生活,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所以笔者认为引入智慧社区的理念对社区治理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新的智能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也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三、智慧化社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积极加入了探索智慧社区发展的行列。尤其是2003年《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智慧社区”的建设。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我国经官方认定的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就有700多个。[6]

(二)问题

政府、社会和社区个人是造成智慧社区发展问题的三个主要层面。

1.政府层面

(1)缺乏实际的建设标准

虽然我国出台了《2006年—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但是只是提供了智慧社区城市的实施方案,而且都只是技术层面的指导,较少的涉及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设标准。

(2)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各职能部门都有建立各自独立的业务系统,他们彼此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和资源共享以及统一的管理,因此造成了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整合数据资源困难的局面。[7]

2.社会层面

在当前的情况下,社会各方主体缺乏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识,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薄弱的城市显得更加明显,在这些主体中即使有参与意识的参与的热情也不高。虽然现在有一些企业是地方政府也认识到了必须要建设智慧城市,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对智慧城市认识掌握地较少,所以也就降低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3.个人方面

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他们只对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事务感兴趣,然后进行有选择性的参与。对于那些虽然关乎集体的利益但是却和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事务他们就几乎没有兴趣参与。但是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应当以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方式积极地推动社区的发展。不能说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一味的由政府投入,居民一直冷眼旁观,不参与其中,那样是不行的。

四、智慧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

(一)建立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在现实的智慧社区的建设中,由于缺乏标准造成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智慧社区建设的主导—政府在建立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体系过程中担任好顶层设计的角色,通过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来达到智慧社区建设中的统一管理。

1.统一标准的建立

各自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服务标准、技术标准以及行业对接标准等标准来为本地区智慧社区建设服务。在信息渠道建构的方面要注重建立能够使信息快速传达与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渠道,这样可以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可以促进业务更有效和精准的开展。同时也要制定流程的标准固化,使各种工作的开展有例可循,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2.统一规划的实施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正如前文提到的信息孤岛现象屡见不鲜。政府各部门的自己独立的业务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提供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条件。处于这种场景下应当由政府作为引导,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收集各方的数据并且整合起来分享给各个部门,这样可以打破以前互不交流的局面,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8]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信息孤岛的现象。

3.统一管理的实行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智慧社区建设基础薄弱的政府为了提高政绩而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现象,由于他们的智慧社区建设的专业知识薄弱和建设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这样的情况十分严重。并且建成的智慧社区大多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真实需要,沦为面子工程和摆设的现象也不占少数。智慧社区的建设不是为了满足政绩的辉煌,也不是为了应付现状的建设,抱有这样的思想去建立智慧社区,这样建立起来的社区也只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政府应该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下,通过对居民群众的走访,收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意见,从而开展合理的、有效的智慧社区建设,这样才可以是智慧社区建设更有意义,提供的服务更加满足居民群众的需要,这样也会给政府公信力方面带来积极地影响。

(二)推动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协同

社区治理是由多元治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的协同治理。我们希望的是实际的落实智慧社区建设而不是高喊“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口号。在我们对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理解上,不应该只是各主体之间利益的博弈,更应该是协同发展。为了让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智慧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能够获得利益,并且有参与感,就必须明确获得利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9]这个就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完善。第一是推动多元的参与。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初期通过制定治理规则,明确每个治理主题的权力与义务。通过建立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将智慧社区建设的协同共建目标传递下去,从而促进各方主体的落实。第二是拓宽参与的广度,在保证信息的开放和对称的前提下,宁愿放慢速度,也要充分的调用社区现有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参与其中,并且在信息网络建立的条件下可以是组织能够做到更有针对性的为居民提供更合适的社会服务。第三是提升参与的深度可以通过做好具体服务来完成。在做好社会服务的具体工作之外还要继续去开展和完成其他类型的服务。同时政府也应为企业、社区组织在进行社区信息化投入的过程中提供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三)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加社区凝聚力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各社区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自身社区居民的组成成分以及各自的特点,积极开展符合本社区特点的特色文化活动,不求量多,求质量高,求居民满意。通过各自各样的形式的带有鲜明的本社区特点的活动,以此来增强社区文化氛围,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公意识。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个载体,增加居民间的互动,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区居民和谐共处。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往对于社区人才的招聘形式还是局限于人才的分配,但是往往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甚至出现我们所说的“大材小用”的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究其根本,对于社区工作的人才的培养还是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开设更有针对性,更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同时对于人才待遇方面可以引入企业管理里面的相关激励机制去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更多的探寻如何更好的创造性的完成工作。

智慧化社区治理是对目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理念的细化与升华。智慧社区的建设不再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而是社会治理的绿色人文理念与现代科技力量互相融合和促进的结果,彰显了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互动性。

猜你喜欢
居民主体智慧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高台居民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