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贫困概念的内涵述评

2020-02-25 02:54唐子璇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贫困线主观定义

唐子璇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强调经济状况的收入贫困

关于个体贫困概念的内涵,早期研究者们大多围绕个体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是否得到满足这一基本条件来进行阐述。在对贫困概念的定义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后,学者们开始寻找测量贫困的方法。这个时期的贫困测量几乎完全依靠收入和消费指标,至于福利指标则停留在概念层面。无论是收入、消费还是福利,都是个体经济状况的体现,因此最初贫困概念的内涵和个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现在看来,强调经济状况的贫困概念关注的就是个体是否有足够的收入以满足和达到基本生存所需的消费和福利水平。

1.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的定义被认为源自Rowntree(1901)关于英国工人家庭贫困问题的研究,其提出贫困是因为收入不足以获取维持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最低必需品,包括食品、住房、衣着和其他必需品。Rowntree据此计算出个体最低生活支出,并将其作为“贫困线”进而估算出所调查地区的贫困人口数和比例。Rowntree通过这一开创性的研究第一次将贫困内涵概念化并将其量化,为之后贫困定义和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从贫困原因的角度定义贫困的思路也为后续贫困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绝对贫困就是经济状况的最底层。这种按照经济状况定义的贫困,叫做收入贫困,也被称为物质贫困。按照绝对贫困就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手段这一思路,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定义贫困的生存标准,比如:满足最少单位热量摄入的食物所需的收入、最低数量的消费品或者基本生活所需达到的个人福利水平。波普诺(1999)则从个体的基本需要来定义贫困,认为贫困是因为个体的物质资源匮乏或遭剥夺,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雷诺兹(1993)也是从收入不足来定义贫困,认为个体贫困就是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

从各种绝对贫困的定义可以得到它们的共同点,即收入不足以满足特定的需要,这些需要可能是维持生理功能或者生存需要亦或者是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绝对贫困研究者从为贫困者提供生活必需品使其生存下去的角度定义贫困,并计算出相应的贫困线。通常,所说的贫困是指绝对贫困,世界各国的减贫扶贫计划也基本上是按照满足个体最低生活需要的标准来实施的,绝对贫困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被普遍在发展中国家运用。

2.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从对绝对贫困概念的批评和反思发展起来的。绝对贫困的批评者认为个体的最低生活需要不仅是为了生理功能的正常作用,还会受身边个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因为人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也就是说,绝对贫困的关切点在于生理功能的需要,而相对贫困则是收入分配的产物。

Runciman(1966)较早地把相对剥夺理论应用于贫困内涵的分析中,也是相对贫困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相对贫困可以理解为虽然个体的收入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还不能达到社会公认的平均生活水平,仅能保持低于平均水准的生活状态(杨国涛,2012)。Victor(1967)是最早明确相对贫困概念和制定相对贫困线的研究者,他使用人口收入分布中位数的50%作为“贫困线”,进而估计了美国的贫困人口数。但是这种以中间值50%的取值方法却被认为没有科学依据,也可以采用其他比例或者以平均值为基准。

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可以看到贫困定义的关注点从基本生存所需逐渐转移到基本生活水平上来,然而被个体所在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生活水平比基本生存所需要更难计算。这种转变也让相对贫困必然具有了多维性,不再单单和收入有关。从资源支配的观点来看,贫穷是指个体缺少足够资源以获得某些食品、参加某些活动和享有某种标准的生活。通过系列实证研究,Townsend(1979,1985)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或者财富方面的,更有社会感知和认知方面的。其后,人们对于相对贫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收入和消费上,认为广义的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质,是社会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

3.主观贫困

不论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是根据收入或者消费的客观尺度来衡量贫困的,其对应的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也都是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决定的。关于贫困测量分析因此发展出了两个流派,一种流派是定量的客观贫困研究,另一种流派是定性的主观贫困研究。对贫困主观性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贫困特性的理解角度由绝对性向相对性转变。主观贫困和客观贫困是一组相对应的贫困概念,主观贫困的概念是根据个体的主观自我判断来定义个体贫困的。

主观贫困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的个体通过群体比较和自我比较,由个体对被社会所公认的最低生活标准作出的主观判断所构成。不同于客观贫困从维持个体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商品获取信息,进而估计出最低生活消费支出,主观贫困的发展从主观贫困线这种创新的贫困线测量方法开始,主观贫困线将贫困标准交给最了解自身经济状况的社会个体自己来决定。具体而言,通过询问受访者觉得维持其家庭生活的最低收入是多少得到其主观贫困线。若受访者实际收入低于自定的主观贫困线,则其处于主观贫困状态。Streeten(1998)采用的贫困自我评估方法就是主观性的,它采用不同形式的贫困概念,货币的和非货币的,让大家自己评估每种形式下自己的底线,从而制定主观贫困标准。

主观贫困研究从单一的主观贫困线研究开始转为概念内涵的深化上,广义的主观贫困又被称为主观福利贫困,其具有主观性和多维性(左停,2013)。强调主观性是指主观贫困是一种经历贫困,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是否正在经历贫困的判断。强调多维性则是因为个体对于自己是否贫困的判断依据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而且还包括社会地位、心理认知以及政治因素等其他方面在内。这与广义相对贫困的多维性类似,因此主观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相对贫困。

二、强调个人能力的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由阿马蒂亚·森基于其可行能力理论首次提出,拓展了贫困的维度。能力贫困的概念改变了以往对贫困内涵的定义视角,从以收入不足定义贫困转变为以能力不足定义贫困,使客观贫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上文可知,收入贫困指的就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所造成的贫困,而能力贫困则是指人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而导致的贫困。森曾指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贫困是对基本生存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低收入。”

森提出的“可行能力”概念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森认为生活就是由包括获得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会参与等功能性活动的集合构成的,并将选自由择这些功能性活动组合的能力称为可行能力,进而把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定义为贫困。由森对贫困的定义可知,可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自由程度。据此,森提出,从获得食物、饮用水、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和信息等基本能力方面来测量贫困与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能力贫困概念的提出,学术界才认识到除收入外的很多体现贫困的维度被忽视了,例如教育、就业、健康等不仅仅是消除收入贫困的着手点,其本身就是体现个体贫困的具体方面。

不同于收入贫困从人的生存角度定义贫困,能力贫困从人的发展角度定义贫困,实现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其所能实现的功能的有关,而一个人的可行能力决定了其选择哪种生活方式生活的自由。收入贫困的概念是从收入、消费和福利的角度去衡量贫困,容易把提高收入作为加减贫所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上它仅仅是实现脱贫目标的手段,但人活着的终极追求就是自由,从能力的角度看待贫困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强调社会排斥的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指由于群体或个人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人权的剥夺而导致的贫困(郭熙保,2005)。权利贫困中尤以社会排斥概念强调得最多,这实际上也指出了贫困的社会根源。虽然社会排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它描述了这么一种现象:个体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社会排斥视角从个体生活水平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基础来理解贫困。从社会排斥来理解贫困的内涵,下面这个以往贫困概念无能为力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个体即便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能力也依然贫困,可能是因为其被排斥在主流经济、政治及公民、文化的活动之外。

社会排斥过程既有个人层面上的,也有制度层面上,它对贫困的影响既有经济上的、政治的,也有社会上的。首先,在经济上,社会制度和秩序从政策上阻碍某类人和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第二,一些个人和群体被排斥政治活动之外,不得参与诸如加入政治组织、评价政府工作和投票参政这样的政治活动。第三,一些个人和群体被禁止参与民间团体和公民协会,被排斥在社会网络的边缘。社会排斥会使人变得贫困或者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相比于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社会排斥视角下的贫困概念已经扩大到用从个体生活水平的社会、制度基础来解释贫穷,但忽略了个体的努力和能力对自己经济状况的影响。个体的经济状况除了社会制度和秩序有关,也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和自身努力。过于强调社会秩序,以至于责怪宏观因素,就会在贫困政策上出现偏差,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就深刻说明了不能完全采用权利贫困的观点对待贫困治理。

四、结论

贫困概念的发展,反映了学术界对贫困内涵认识的深化,它们之间不是新旧概念替换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经济状况定义贫困的方法都是基于物质缺乏的概念,过于强调物质。能力贫穷的概念对于贫困的解释有所贡献,但却没有重视导致人们陷入贫困的社会、政治乃至心理过程。虽然一些人拥有足够的收入、福利水平和能力,但他们仍然有可能陷入贫困,因为他们被排斥在各种社会活动之外。需要整合定义与衡量贫穷的思路,突破现有贫困概念去探索个体为什么贫困,就要基于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过程去看待贫困。也许可以从自我感知着手,研究个体贫困思维中通用的逻辑内核。

猜你喜欢
贫困线主观定义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成功的定义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