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漢簡所見皮革

2020-02-26 02:45陸錫興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2020年0期
关键词:甲乙羊皮河西

陸錫興

河西地區爲漢代軍屯要地,自西漢中期以來各烽燧遺址留下數量不少的簡牘,這些漢簡編入《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居延新簡——甲渠侯官》(中華書局,1994年),《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地灣漢簡》(中西書局,2017年),《肩水金關漢簡》(中西書局,2016年起),《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玉門關漢簡》(中西書局,2019年)。

這些簡文記録了動物皮革以及所製作的各種衣物,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動物的皮毛,製成皮革、製成毛織物,供給人們衣履之需,阻擋風霜,保護身體,成爲植物纖維之外的重要自然資源。河西漢簡中可見羊、狗、狐等皮毛的使用,作爲軍旅生活的一個部分。

羊是畜養的主要牧草動物,羊皮可加工爲韋,帶毛的羊皮直接縫成裘衣,特别用來禦寒,遠勝綿衣。春秋時期可以用五張羊皮换的一名奴隸,秦王就是以這代價獲得百里奚,羊皮不貴也不賤。河西屬於乾旱荒漠,羊是主要家畜中最宜放牧的。羊在當地起著重要作用。用於買賣,如:《肩水金關漢簡》73EJT24:247A:《所寄張千人舍器物記》:“賣閒二羊。”《玉門關漢簡》Ⅱ98DYT5:12“賣羊五頭,直二千五百,賣羊四頭,直千六百。”《肩水金關漢簡》73EJT21:5:《勞邊使者過界中費》:“有羊二,直五百。”兩地的羊一個價格,五百錢。换百里奚的是羖羊,《急就篇》卷三:“牂羖羯羠羝羭。”顔師古注:“羖,夏羊之牡也。”今人研究,羖是家山羊,它提供精細羊絨、優質皮張和羊乳,且肉質鮮美。(1)高啟安:《羖羊及敦煌羊隻飼牧方式考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漢劉向《説苑·反質》云:“趙簡子乘敝車瘦馬,衣羖羊裘。”西北漢簡只有一次提到羠羊。《懸泉漢簡》Ⅰ90DYT0114①:277:“受羠脯六十四斤=十五直九百六十□□二百。”《急就篇》卷三顔師古注:“西方有野羊,大角,牡者曰羱,牝者曰羠。”羠是大角母羊。

《史記·貨殖列傳》:“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司馬貞索隱:“皆健羊也。其方人性若羊,健捍而不均。”健羊,即閹割之公羊,健羊肉質細嫩,宜製脯,每斤可十五錢。羊肉是著名美味,而羊之皮毛實用價值更大。

戍邊將士加工羊皮有兩種方法,一是去毛製皮革,生皮叫革,熟皮叫韋。韋是精加工的皮,質地柔暖,穿着舒服,也便於剪裁縫紉。河西漢簡記載了韋製品。其大者可以製衣裳。

韋用羊皮加工而成,漢簡有“羊韋”的説法。《居延新簡》E.P.T65:118:“羊韋五件,直六百,交錢六百。”羊韋每件一百二十錢,不算貴,量大價廉。《居延新簡》E.P.T58:73:“絝一兩、革韋二兩,枲履一兩、布絝二兩。”“革韋”意謂皮韋,也是羊韋。

常韋

《居延漢簡甲乙編》34·15A:“賫里淳于休衣橐:皁布襦,枲肥、常韋、犬二。”

《居延漢簡甲乙編》179·2A:“睢陽戍卒西尉里玉柱:粱,□裏襲一領,皁布復袍一領,皁布襌衣一領,皁布複絝一領、枲菲一兩,常韋二兩。”

《急就篇》卷二:“裳韋不借爲牧人。”顔師古注:“韋,柔皮也,以韋爲裳也。”可知“常韋”之“常”通“裳”,又《流沙墜簡·器物》“尚韋二兩”,此“尚”亦“裳”字,再《居延新簡》E.P.T52:91B有“張韋三百”,“張”也是“裳”之假借字。“張韋”即“尚韋”。

韋絝

《居延新簡》E.P.T52:322:“襲一,已,布復襲一,已,韋絝一,已,布單襦一,已。”

《居延新簡》E.P.T52:136A:“韋單絝一兩,官裘一領,□一。白練復衣一領。”

《居延新簡》E.P.T51:387:“韋絝一兩。”

《居延新簡》E.P.T52:139又E·P·T52:332:“襲一,布複襲一,韋絝一,布單襦一。”

《居延新簡》E.P.T55:69:“修武縣寺廷里王平已:皁復襲一領,封”。“韋絝一,封。布復襲一領,衣”。“布襜褕一領,衣”。“袜一兩,封。”

《居延漢簡甲乙編》217·30:“官章單衣一領,官布橐一,私韋單絝一兩;官布復絝一兩,官枲履一兩□,私布橐一。”韋絝還有單絝和複絝之别,在一簡之内記録,説明同時擁有,以備不同季節之需。

《居延新簡》E.P.T52:94:“□穰邑長安里房□,見。白布單衣一領、白布單□一領、白布單二枚,面衣一枚、白布袜二兩;黄單絝一枚,已。白韋絝一枚,已。行幘二枚,已。”

《居延新簡》E.P.T52:163:“白韋絝一枚,已。”

“白韋絝”是表面塗白色的韋袴,漢簡提到的白色就是堊,白土。

熟皮製的絝,柔輭可以貼身穿着。《説文·衣部》:“絝,脛衣也。”段注:“今所謂套袴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别也。”絝是套在兩腿上的兩個褲管,下到脚,上面靠帶子掛在腰部。一般情況下,絝在袍内,僅僅露出絝下端,看不到全貌。至今没有任何文章出示漢代的袴形象。山東大學收藏的漢代畫像石拓片中有兩處有絝圖形,一處是兵士右手持環首刀,左手舉盾,上着襦,下着皮絝。一處雖是羽人,但是上着襦,下穿絝自立。(2)李發林:《記山東大學舊藏的一些漢畫像石拓片》,《考古》1985年第11期。可惜因爲石刻因素,無法把細部表現出來,持刀兵士圖可以看到絝只是脛部兩個外套,羽人圖中絝的上端爲襦遮擋,不容易發現絝的形制(圖2)。唐代柳凱墓陶俑比較清楚地顯示了白韋絝掛在腰間的情形(圖1)。(3)李獻奇:《河南偃師唐柳凯墓》,《文物》1992年第12期。

(圖1)

(圖2)

(圖3)

《馬圈灣漢簡》593:“戍卒敦煌武安里□立年廿五,籫、布巾各一,韋復襦一領。”

皮絝

皮絝是用毛皮製作之絝。皮絝外面帶毛,更加厚實,保暖性更强,對腿部的保護作用更佳,適宜在北方使用(圖3)。

羊皮絝

《懸泉漢簡》I90DXT0114③:66:“官練複襲一領,羊皮裘一兩、羊皮袴一兩、常韋一兩。”

《馬圈灣漢簡》1146:“相私從者敦煌始昌里陰男年十五:羊皮裘二領、羊皮絝二兩、革履二兩。”

韋復襦

《居延新簡》E.P.T52:91B:“皁布衣直三百九十、皁襲直二千、袍直千三百、韋絝直六百、皮絝直三百、皮□直六百。”

襦,《説文·衣部》:“襦,短衣也。”襦短於袍。韋復襦“復”通“複”,是熟皮所製有裏子之襦(圖2、3)。

羊皮裘

羊皮製作的衣服稱爲羊皮裘。羊皮裘往往與羊皮絝搭配,這是全羊皮套裝。

《居延新簡》E.P.T58:115:“戍卒陳留郡平丘□□里趙野裘橐封以陳留太守章:羊皮裘一領受□□、犬二兩、枲履一兩、革緹二兩、枲□二兩。”

《懸泉漢簡》I90DXT0114③:66:“官練複襲一領,羊皮裘一兩、羊皮袴一兩、常韋一兩。”

《馬圈灣漢簡》1146:“相私從者敦煌始昌里陰男年十五:羊皮裘二領、羊皮絝二兩、革履二兩。”

《馬圈灣漢簡》1043:“□履二兩,革履二兩、草履二兩、錦被一。”

狐裘

狐是野生犬科動物,以嚙齒類等小型動物爲覓食對象,古代並無豢養,所以不能如羊一樣,狐皮供應有保障,而且狐皮是寒冷地帶保暖之良材,所以十分貴重。古人以狐裘爲尚,狐裘的歷史非常悠久,先秦典籍多有記載。

《左傳·襄公四年》:“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诗·秦風·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朱熹集传:“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狐裘中最爲貴重的是狐白裘。《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狐掖也寫作狐腋,是狐腋下白毛皮做成的衣裘。《禮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裴駰集解引韋昭曰:“以狐之白毛皮爲裘,謂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難得者。”《禮記·玉藻》:“士不衣狐白。”河西漢簡只有一處提到狐裘。

《玉門關漢簡》Ⅱ98DYT2:53:“□□□□□,□廿枚□績一,胡帶領一,狐裘一,□衣五,□五,羊履四兩,□□索一。”

簡中主人有狐裘,有羊履,狐裘貴重,羊履是帶毛羊皮製作之履,而兵士都是犬皮。推想此人是一個官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黄狗之皮。”犬皮與狐皮不是一個等級。戰國時期包山2號楚墓,其遣册載“睪”,狐寫作“”,狐襗,是狐皮脛衣。(4)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藝文印書館,2003年,第271頁。

犬或稱狗,河西戍地多有狗的記載,甚至有匈奴人的胡狗。《肩水金關漢簡》73EJT24:247A:“所寄張千人舍器物記:胡狗一。”狗作爲警衛設備,軍中必不可少。《國語·晋語八》:“候遮扞衛。”韋昭注:“去壘三百步,畜狗其中,或視前後左右,謂之狗附。”狗附唐代叫犬鋪。《資治通鑑·唐昭宗天復二年》:“設犬鋪,鈴架以絶内外。”胡三省注:“凡行軍下營,四面設犬鋪,以犬守之。敵來則群吠,使營中知所警備。”可知至晚從春秋、漢魏,軍中以犬警戒制度始終保留。羊以外,河西戍邊之地最多的豢養動物就是犬。

河西之地,軍中之狗有狗籠安置:

《居延漢簡甲乙編》311·31A:“狗籠一,破。”同書127·21:“狗籠皆破。”《居延新簡》E.P.T57:108B:“狗籠少一。”《肩水金關漢簡》73EJT37:1550:“長枓二,槍卌,狗籠二。”

狗籠與狗有必備數量,有檢查制度:

《肩水金關漢簡》73EJD:91A:“狗少一。”同書73EJD:91B:“狗少一。”73EJT23:68A:“河東隧□,平樂隧長……狗少一。”各隧缺少了狗要補上:《肩水金關漢簡》73EJT37:1069:“襄澤隧……狗少一,今以具。”

犬皮貴重比不上狐皮,甚至羊皮,且不如羊皮數量豐富,但在毛皮使用中有一席之地,是做之良材:

《居延漢簡甲乙編》260.23A:“皁布襌衣一領,皁布復絝一兩、犬二兩,枲履二兩。”

《居延漢簡甲乙編》332.19:“布復袍一領,布復袍一領,……犬二兩,布二兩。”

《居延漢簡甲乙編》509.6:“田卒淮陽郡長平北利里公士陳世年廿三:襲一領,絝一兩,犬一兩,私一兩,貫贊取。”

《居延漢簡甲乙編》509.7:“田卒淮陽郡長平北利里公士尉充年卅:襲一領,絝一兩,私單絝一,私絝練,犬一兩,私一兩,貫贊取。”

《居延漢簡甲乙編》509.10、513.43:“田卒淮陽郡長平業陽里公士□尊年卅:裘一領,絝一兩,犬一兩,私一兩,貫贊取。”

《居延新簡》E.P.T52:638:“魏武里五大夫□得年廿四:皁布複襦一領,……犬二兩,□□二兩,枲肥一兩。”

《居延新簡》E.P.T58:115:“羊皮裘一領,受。犬二兩,枲履一兩,革緹二兩。”

《敦煌漢簡》1686:“戍卒河東北屈東邑里張奉上:皁布袍一領,出;白練裘襲一領,出;皁布單衣一領,出;緹行□一,出;尚韋二兩,一出;狗衣二兩,一出。”

《儀禮·既夕禮》“犬服”漢鄭玄注:“笭間兵服,以犬皮爲之,取堅也。”狗皮毛没有羊皮毛厚,却薄而堅實耐磨,作比羊皮更適宜。

鼦裘

貂,《本草》云:此鼠好食栗及松皮,人呼爲栗鼠。其毛拂面如焰,朔風苦寒,人以其皮温額,後代效之。“貂”古字作“鼦”。《玉篇·鼠部》:“鼦,古文貂字。毛可製裘。”優質貂皮産於遼東等北地。《東觀漢記》:“建武二十五年,烏桓獻貂豹皮,詣闕朝賀。”《魏略》曰:“扶餘國出貂豽。”《魏書》曰:“鮮卑有貂鼲子,皮毛柔輭,故天下爲名裘。”《魏志》曰“《烏丸傳》挹婁國出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江表傳》曰“遼東太守遣使詣孫權,送貂皮千枚,欲舉國歸吴。”(5)《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引文。《東觀漢記》以下皆引自此書。貂普遍分布於北方寒冷地帶,河西之地也産貂皮。

貂皮與狐皮均爲珍貴皮草,古來狐鼦並稱。如《史記·貨殖列傳》:“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揚子·太玄經》:“狐鼦之毛躬之賊。”張衡《四愁詩》:“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報之明月珠。”貂襜褕近於貂袍,價昂,所以得以明月珠相報。狐鼦河西漢簡僅見一例:

《玉門關漢簡》Ⅰ98DYT1:4:“玉門都尉□,鼦裘一領。”

此鼦裘持有者似乎是玉門都尉,都尉是次於校尉的高官,軍中配給極少,所以不如羊裘易得。

熊皮

熊遍布各地,在河西也不例外。熊皮粗糙結實,一般不會用來做衣服,古代熊皮用來加工爲褥子,軍人用來做箭箙。

《一棵樹采集簡》DYK:5:“寬中客,美陽不審里男子田博,一名譚,字子真。一姓王氏,年卅五六,爲人黄色,中壯,美髮少須,坐與寬中共攻臨涇獄宇,篡取死罪囚王博等,與偕亡。初亡時,衣皂布單衣,白絝□□□。履弋韋沓,幘冠小冠,帶刀劍,乘革色車,勿蓋。駕騩牡馬,載黑弩二,熊皮服、箭橐各一,箭百七十枚,中仲子穉載。”

(圖4)

熊皮服之“服”後來寫作“箙”,是盛箭的長袋子。唐代壁畫常見到虎皮作的箭箙,那是高等儀衛的裝備,一般没有這等貴重的箭箙。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的遼代虎皮箭箙,采用珍貴的虎脊皮(圖4),可作爲箭箙形制的參考。

簡文中田博和王氏犯下劫獄重罪,帶了王博一起乘車逃跑,逃亡路上,居然携帶攻擊性的弩,配備一百七十枚箭,隨身有刀劍。他並非一般軍士,熊皮箙亦非尋常之物。

革履

河西漢簡中有皮毛衣物,單稱“革”或“韋”,有革履、革緹、革甲。有革履。

《居延漢簡》206·23:“白革履一兩。”

《居延漢簡甲乙編》346·30、346·43:“□君單衣一領 廿三幣橐絮三枚、革履二兩,夜亡去。”

再:《馬圈灣漢簡》633、1043、1146也記載了“革履”,見前文“羊皮裘”所引簡文。

敦煌懸泉漢代遺址發現多件革履,圓口,底殘損,皮質没有説明。(6)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5期。

(圖5)

(圖6)

(圖7)

敦煌馬圈灣遺址發現革履殘件,爲厚牛皮製成,分别剪出鞋幫和鞋底,用皮繩連接,内有皮革鞋墊,殘長16釐米,底厚3.5釐米(圖7)。(7)張德芳主編:《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圖版72002CSESF2:28,第20頁。由此推知,懸泉遺址的革履也是用牛皮製作。

革緹

《居延新簡》E.P.T58:115:“羊皮裘一領,受□□。犬二兩,枲履一兩,革緹二兩。”

《肩水金關漢簡》73EJT32:39:“隧長一人,戍卒二人,凡卒吏三人,鐵鎧、革、鐵鍉。”

《急就篇》卷二:“靸鞮卬角褐韤巾。”顔師古注:鞮,“薄革小履也。”《説文·革部》:“鞮,革履也。”段玉裁注:“《周禮》釋文云:‘許慎曰:鞮,屨也。’……”《曲禮》鞮屨注:“無絇之菲也。”包山2號墓西室竹笥内有一雙麻鞋,麻繩編織表層,内襯麻布,其上塗黑漆,内層爲皮革。《包山楚簡》“緹婁,皆繏純。”“緹婁”同“鞮屨”。鞮是不用繩襻的麻鞋,那麽革緹就是革製之屨。《隋書·東夷傳·高麗》:“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帶,黄革屨。”鞮即革屨。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賤騎繩控,革鞮皮薦而已。”“革緹”就是“革鞮”,“緹”是“鞮”的假借字,革鞮爲庶人所服。

革帶

革甲

《地灣漢簡》86EDT5H:145+41:“革甲、鞮瞀各一。”

《肩水金關漢簡》73EJT21:40:“平樂隧長莊延年:鐵甲鞮瞀各二□□□□幣。革甲、鞮瞀各四完。”

《肩水金關漢簡》73EJT21:333:“革甲、鞮瞀各一。”

《居延漢簡甲乙編》14·2:“革甲、鞮瞀各一。”

《居延漢簡甲乙編》182·6:“革甲、鞮瞀已。”

《居延漢簡甲乙編》99·1:“革甲、鞮瞀各四。”

在楚墓多次出土馬甲和軍人甲。長沙左公山楚墓、藤店楚墓、江陵天星觀楚墓、曾侯乙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號墓等等,革甲用生皮加工而成。包山2號楚墓、左冢楚墓的甲片背面留毛,報告均未作皮革的動物類型分析,從古人所記犀甲和實用價值推想,應當采用牛革。

楯革

《居延漢簡甲乙編》326·6A:“楯革一直十。”

“楯”楯革,“楯”多寫作“盾”。盾革盾上的革,楚墓多有發現。以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皮革人甲、馬甲外,也有盾甲,用的是生皮。(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第154頁。由此可知漢代居延地也是采用革製盾牌。

革鞮瞀

《肩水金關漢簡》73EJT30:191:“隧長一人,戍卒二人,□□二,鐵鞮瞀二,革鞮瞀三。”

《肩水金關漢簡》73EJT30:192有“革鞮瞀三”。

《肩水金關漢簡》73EJT32:39:“隧長一人,戍卒二人,凡卒吏三人,鐵鍉,革鍉。”

《肩水金關漢簡》73EJT24:380:“革鞮鞪二。”

《墨子·備水》:“劍甲鞮瞀。”孫詒讓《閒詁》:“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與甲連文。”《文選·揚雄〈長楊賦〉》:“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李善注:“鞮鍪即兜鍪也。”“鍪”與“瞀”同屬“敄”聲,得通用,“鞮瞀”同“鞮鍪”,就是頭甲。研究者根據曾侯乙墓皮甲復原了革鞮瞀。(9)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下册圖版115-1。革鞮瞀是漢軍常規軍事裝備。河西漢簡中多以鐵鞮瞀、革鞮瞀並舉,甚至與鐵鎧連續書寫。

韋舄

《居延新簡》E.P.T56:87A:“韋舄一。”《釋名·釋衣服》:“複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溼,故複其下,使乾腊也。”如何複其下?《方言》卷四:“中有木者謂之複舄。”晋崔豹《古今注·輿服》:“舄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溼也。”《急就篇》卷二顔師古注云:“複底而有木者謂之舄。”簡言之,舄即複底之履,鞋底加一層木底。樂浪東漢墓出土一皮舄,塗黑漆,底裝木楦,内凹槽,可盛輕軟之物,此爲韋舄實物。(10)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5—296頁。空底可減輕重量,後世有的厚底鞋甚至用紙底,也是爲了輕便。《隋書·禮儀志》謂“近代或以重皮,不加木”。未知河西之舄複底爲何物?舄用於朝祭之服,河西並無朝祭事,何人着之?

韋沓

《居延漢簡》262·28A:“弋韋沓一兩直八百五十。”

“弋韋沓”又見前引《一棵樹采集簡》DYK:5簡。一雙弋韋沓值錢八百五十,價格非常昂貴。沓也寫作“鞜”。《急就篇》卷三:“履舄鞜裒絨緞紃。”顔師古注:“鞜,生革之履也。”《漢書·揚雄傳下》:“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顔師古注:“鞜,革履。”可知沓(鞜)是生革之履。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婢妾韋沓絲履。”楊樹達《要釋》:“‘韋’與革義同。”“韋沓”應該是熟皮(韋)製作的履,《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顔師古注引三國魏如淳曰:“以韋革爲夾兜。”同理,“韋革”是韋,不是革,楊説“韋沓”爲革履,不確。“弋”,《漢書·文帝紀贊》“身穿弋綈”顔師古注引如淳曰:“弋,皂也。”“弋韋沓”就是皂色(黑色)之韋沓。

羊皮可以製韋,用作履、絝等。羊毛能加工爲毳。

《玉門關漢簡》Ⅱ98DYT4:4:“入錢四百卅,九月癸亥受所賣羊毳八十六斤=五錢直。”

《説文·毳部》:“毳,獸細毛也。”毳指動物細毛,大宗的毳只有羊毳,所以《字林》:“毳,細羊毛也。”羊毳是一種原料,能編織氈。羊毳每斤才五錢,八十六斤共四百三十錢。這樣的價格似乎只有量大的羊毛才行,而非細毛或羊絨。

《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爲氈,以待邦事。”鄭玄注:“毳毛,毛細縟者。”織毳成罽,可作衣絝。《周禮·天官·司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毳,罽衣也。”《漢書·王褒傳》:“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漢代有毳之衣裳。河西武威新華鄉“昇平十三年(369年?)衣物疏”木牘記有“旃幕一枚”“罽袴一領”,在玉門關遺址没有漢代發現罽製品,僅發現氈、氈鞋罩,以及兩件麻氈鞋,底用牛皮加固(圖7)。(11)敦煌市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陝西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玉門關漢簡》,中西書局,2019年,第290、291頁。

《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在隴漢間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後破先零羌於臨洮,獲牛馬羊數萬頭,分發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絝”。河西之地形勢相仿,得地理之便,富於畜類。所以戍邊官、卒以皮毛製衣。皮毛衣着上到裘、襦、袍、腰間革帶,下達絝、襪、各種履鞋,如《居延新簡》E·P·T58:115:“羊皮裘一領,受□□。犬二兩,枲履一兩,革緹二兩。”四件之中,皮革占有三件,幾乎可算全身皮毛了。韋、革、皮直接用於戎裝楯革、革甲、革鞮瞀,與植物纖維麻、葛、草、葦等物資,滿足巨量軍需。

猜你喜欢
甲乙羊皮河西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巧断羊皮案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披着羊皮的狼
减肥
羊皮换相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河西行(组诗)
有趣的“换钱”游戏
甲乙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