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衍生品创新及其推出的对策建议

2020-02-28 20:59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衍生品期货气候

王 宁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北京 100096)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然而,环境变迁中却潜伏着众多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事实上,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妨碍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抗争,力求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化险为夷。这也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

自然灾害是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部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的索引。正是在认识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类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才得以逐步提升。预测自然灾害是人类求知欲望与避险意识的具体表现,有助于人们提前采取预防、规避或干预措施,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化解气候风险(climate risk)的价值诉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一、气候风险的特征

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气象学概念。前者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具有多变性,时间尺度多为小时、日、周;后者则是长时段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比较稳定,时间尺度多为月、季、年、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则是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是对天气的总结和概括;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以冷、暖、干、湿等物理指标来衡量,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灾祸,但是何时何地以何方式或程度发生却是不确定的。所谓的气候风险是指气候异常变化可能诱发的干旱、洪涝、台风、高温或严寒天气等自然灾害,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气候变化与种种自然灾害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多簇、多环节因果传递链条。例如,近几十年来,源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由此诱发冰川消退、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过热和极端天气频现等异常现象,进一步催生了水灾、风灾、粮食减产、海岸淹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不难理解,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改变地球面貌的主要力量,地球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人类世(Anthropocene)。[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气候风险的特点就在于发生的不确定性,这就给人们有效应对它带来了许多困难。随着大气科学与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逐步提高。这就为认识和预报中长期气候演变及其风险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也为天气期货品种的研发创造了条件。事实上,气候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然过程,准确的中长期气候风险预报是一项高难度的课题,对于应对和化解气候风险而言也最有价值。然而,目前科学家仅能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气象科学研判,给出未来三个月的趋势性预测,且准确性较差;[2]或者基于最近一年的多项实际数据,评估出各地当前或未来的气候风险指数等。[3]对于气候风险的这些认识成果多是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概率性认识,对于人们积极应对气候风险的挑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保险产品的欠缺

保险体制与机制是一种有效应对诸多风险挑战的伟大创造,发挥着抵御风险、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职能。简言之,保险公司通过收取投保人保险费的方式建立保险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再动用保险基金对投保人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保险产品种类繁多,覆盖面宽,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保险和人身保险等。其中的财产保险、意外保险和人身保险产品,间接关联气候风险引发的次生灾害赔付等。可见,保险承保的多是灾难性的风险,对气候风险等非灾难(或灾害)性风险的化解作用有限。

鉴于气候风险预测、识别、评估等方面的认识困难,加之所导致的灾害损失巨大,因此很难看到有针对气候风险或巨灾的专业类保险产品,[4]传统的保险产品或保险市场难以有效分散或规避气候风险。因此,保险市场在管理气候风险方面的功能失灵、失效。不难看出,在保险学视野下或保险市场上,人们尚未找到应对气候风险的有效途径或办法,仍处于摸索和尝试之中。在现实生活中,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要职责。由气候风险引发的多种灾害损失主要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承担,民政部门或非政府组织仅能发挥应急性的有限救济职能,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有效化解气候风险的金融工具,天气衍生品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三、天气期货的优势

期货是一个重要的金融门类,天气期货(weather futures)是商品期货中的新成员,归属于天气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及套保期权品种。与气候风险相比,天气风险的计量周期较短,可视为气候风险的构成部分与表现形态。天气期货是专门为对冲天气风险而设计的新兴期货种类,有助于弥补农产品期货的局限性以及保险机构在自然风险承保能力方面的不足,促进保险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对接。由于天气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多层面的,很多行业的运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例如,天气变化对于能源行业运行的影响较大,冬季和夏季社会对煤炭、天然气、发电量的需求变化较大。天气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天气风险转移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资本管理方式,与此相关的天气衍生品合约最初由美国能源企业于1996年推出,并以场外交易(OTC)的方式展开,随后吸引了保险业、零售业、农业、建筑业和对冲基金的广泛参与。

天气衍生品将金融工具理念应用于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上,为产业界的风险转移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天气衍生品合约在场外交易(OTC)市场上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发达国家的多家期货交易所,开始引入以HDD(取暖指数)和CDD(制冷指数)为主导的天气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目前,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亚特兰大的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等交易所都提供天气期货合约。由此可见,随着风险管理工具创新以及天气衍生品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发展,天气风险管理可转化为天气期货品种,进而进入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四、国内推出天气衍生品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风险诱发的各种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安全稳定的冲击趋于增大,国内引进、创新和开拓天气衍生品品种及其市场恰逢其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

(一)期货市场基础良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日趋成熟,先后开设了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体制与机制健全、期货品种和交易量稳步增加,为天气期货品种创新和适时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转移气候风险的需要

随着气候风险的增大和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气候风险对农业、能源、运输、建筑、旅游、零售等产业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企业经营对天气衍生品的需求巨大。天气衍生品的推出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应对气候风险的新路径,有助于转移和化解气候风险的威胁,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民间资本投资的需要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较高,民间资本与民营资本实力雄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标的物。天气衍生品的推出有利于汇集和吸纳社会闲置资本,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转移风险手段或金融工具,促进期货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发达国家的运营经验可资借鉴

从1996年美国能源企业推出天气衍生品算起,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业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5]这些天气衍生品品种、交易规范与机制等,都为我国天气衍生品品种的引进、创新与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五)期货市场的前期准备

国内期货市场早有推出天气期货的意向,并做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早在2006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气象中心合作开发的温度指数期货合约的上市申请就上报到中国证监会。大连商品交易所与东京金融期货交易所(TFX)还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合作研发和推广天气衍生品。此外,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及港交所也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探讨推出天气期货(包括温度指数、降雪指数及霜冻日数的期货合约)的可行性。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为天气期货品种的研发和适时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研发和推出天气衍生品的对策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衍生品市场的起步晚、品种少、交易量小,因此天气衍生品的推出仍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善于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天气衍生品品种及其市场化道路。为此,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应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高度谋划天气衍生品市场建设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并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管理天气风险的需求,研发和推出天气衍生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全球气候暖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现象频现,企业对分散和转移天气风险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因此,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改革的紧迫感;积极推进衍生品市场改革、完善和拓展,研发符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的天气衍生品,大力宣传和推广天气衍生品的功能及操作方法。

(二)开发和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库

我国的现代气象科学观测始于民国初期,各地(市)布局合理、系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已有70多年的历史。[6]这些历史数据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揭示各地的气候、天气及其演变特征和规律。应鼓励以各地区气象观测的历史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各类灾害性天气信息查询、气候(或天气)风险评估等服务,为天气期货(气温、降雨、降雪指数期货)的研发与推出提供专业化的气象信息支持。

(三)强化气象科学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中长期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中长期天气预报是气象科学领域长期攻关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应集中科研力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重点区域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各类各等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应鼓励期货交易所与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围绕具体天气衍生品品种等开展专题研究,直接服务于天气衍生品品种研发的实际需要。

(四)从市场需要实际出发,设计和优选拟推出的天气衍生品

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鼓励期货交易所结合各自职能定位、期货种类和市场需求,设计、优选和优先推出1-2支天气期货品种。按照模拟交易、小规模试运行和正式交易的顺序稳步推出,以便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和逐步修改完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有序推出其他天气衍生品。建议按照月度温度指数期货、季节温度指数期货和其他天气期货品种的顺序逐步推出,拓展和培育天气期货市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天气衍生品具有避险减灾功能,是人类抵御气候风险的一道金融屏障,有助于化解或熨平气候风险对许多经济活动的冲击,但却不能对冲所有的气候风险,更不可能从根源上清除气候风险的威胁,有治标不治本之嫌。因此,对于天气衍生品创新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轻视也不能估计过高。事实上,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威胁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气候演变的科学研究,揭示气候风险的形成机理,才有可能找到消除气候风险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当从催生气候风险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入手,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抑制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改变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人类才有希望走出气候风险的阴影。

猜你喜欢
衍生品期货气候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国内尿素期货小幅上涨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祛魅金融衍生品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衍生品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生猪期货离我们还有多远?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