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体验感悟 着力素养积累

2020-02-28 11:52杜才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解读教材素养

杜才峰

[摘要]“升和亳升”这一单元尽管内容较少,但是其意义不小,对教师研读教材、谋划教学的影响也不小。该内容不仅尊重了学生生活实际,更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同时,为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性,设计了较多的观察、实验等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助推他们数学素养稳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48-02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中不难看出,有效的数学教学的基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数学学习创新的根本所在。如何才能让数学教学达成这一愿景呢?

一、整体解读

研读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工作,也是有效教学预设的根本。为此,在“升和毫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明了于心,在教学预设时做到心中有本、眼中有书。其次,要把单元知识放置在大数学的建构中去揣摩,从整体数学体系中更好地把握升与毫升在图形类知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和相关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做到心中有谱、策划有方、执教有度。

1.把握图形的测量的教材编写的相似点

审视教材中有关图形的测量内容,就能够发现编排中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通过两种测量需求所引起的比较,而需要产生新的概念。比如,面积单位的产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无法满足面积测量需求,从而在比较中引出面积单位的概念。二是实际问题情境下所引出的需要。比如,当学生知晓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测量铅笔芯的粗细程度时,厘米是不合适的;在测量小朋友的手掌宽度时,米是不适用的。三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活动中建立新的计量单位的概念,逐步形成对应的空间观念。比如,通过测量100米,逐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进而建立1000米的实际概念。

2.把握图形的测量所需计量单位的不同点

一是能够在具体材料的操作体验中感知。比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概念都是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比较活动中建立的。二是需要在间接推理中建构的计量单位。诸如千米、公顷、平方千米和常见的体积单位等。

二、单元解析

升和毫升属于可直接感知的计量单位,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等体验活动来建立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精研教材,挖掘内涵,使其特点得到彰显,并创设对应实践体验情境,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

1.联系生活,加速意义感知

“升和毫升”是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主要由4个例题、1个练习,以及1个“动手做”三大部分构成。例题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杯子盛水、冷水壶装水的活动,并在具体的操作中帮助学生感知容量的意义。

为帮助学生形成感悟,教材分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逐层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次引导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量,采取的是观察法,因为二者差别非常明显,通过视觉就能直接比较。第二层次的比较更为精准,主要策略是用一个冷水壶盛满果汁(或者水),倒入另一个冷水壶中,帮助学生感悟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区别。第三层次是将两个同样大小的冷水壶盛满果汁,分别倒入两种玻璃杯中,发现:同样多的果汁,可以倒满4杯,也可以倒满5杯。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区别两种玻璃杯的容量,又能诱发学生生成疑问:“看来用玻璃杯作为标准也不合适,那么计量冷水壶的容量的统一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助推容量概念和容量计量单位概念的建立。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一是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在观察大量、具体的物品中感知容量的大小,感知升和毫升的概念;二是立足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建构概念,形成认知。

2.实践体验,丰富表象积累

本单元教材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特征,即从直观入手,辅以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冲击下积累表象,形成感悟,进而建立概念。

第一部分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表象,教材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多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容量大小的概念。

第二部分为深化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建立清晰且准确的1升、1毫升表象,教材编排了较为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首先,组织观察大量的实物,如桶装油、桶装纯净水、瓶装饮料等,让学生在看、读等活动中感悟它们的共性:都用几升表示。从而引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为单位”的结论,也隐约告诉学生,升所对应的容量是比较大的。其次,引导学生操作,建构1升表象,建立1升的概念。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用量杯盛好1升水,倒入一个正方体容器中。经测量,这个正方体容器的棱长是1分米。实验发现,1升的水刚好倒满这个正方体容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1升对应的立体图形就是长1分米、宽1分米、高1分米的正方体。同时,该实验也让学生明白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恰好可以盛1升的水,它的容量也就是1升。这为后续建立“1升=i立方分米”的概念提供了学习基础。最后,在学习“升的认识”后,教材也设计了同步的“试一试”和“练一练”。把1升水倒入同样的纸杯里,观察倒满的杯数,使得1升与纸杯的相应数量建立联系,促进1升的概念的有效建构,加速1升空间观念的建立。

第三部分是认识毫升,建立1毫升的观念。第一层面的编写与升的认识几乎一致。第二层面是引导学生实验,感悟1毫升的表象,建立1毫升的概念。教材設计了学生用滴管滴水的实验,体会1毫升水有几滴,从而形成一种直观、形象的表征,建立1毫升水的表象。第三层面是结合练习一中的第5题,先学习量出100毫升的水或饮料,感受100毫升的大小,加深1毫升的理解,联系1升的表象建立升和毫升大小关系的初步感知,接着指导学生喝一喝100毫升水,算一算自己喝一口水大约是多少毫升。

第四部分设计了一个“动手做”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采用量杯测量出1升水,倒入一个塑料瓶(最好是圆柱状的)中,标注好1升的水位线,得到一个1升的测量容器。其次,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分别找出1/4升、2/4升、3/4升等刻度线,从而做成一个较为粗糙的测量容器。

教材设计如此之多的操作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感知,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1升、1毫升的容量观念,领悟1升=1000毫升的原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清晰、更理性,也更智慧。

3.积累经验,发展估算意识

因为学生对体积等空间知识的认知不足,所以教材中的很多编写都是在估算基础之上进行的。如此安排,既能满足学生对升、毫升的学习需求,又能促进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生活的呈现,引导学生估算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具主动意识。

如,练习一中的第2、3题,就是以砂锅、饮料罐、烧水壶、奶瓶等容器的容量与1升的比较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如,在学习“认识毫升”后,教材编排了第6题,让学生从3个数值中找到最合适的量,这就需要学生对眼药水瓶、牛奶盒、墨水瓶、饮料瓶等容器的容量进行充分的估计。

以上是笔者对本单元教材的粗浅解读,旨在与大家交流解读教材的方法,以及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瞄准目标、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快乐探索、幸福地学习着。

猜你喜欢
解读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