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科学分析

2020-03-02 10:27漆明春
理论与当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本家人民性恩格斯

漆明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科学性、辩证性,对于全面深入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公平掩盖着实质不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近代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卓越贡献,肯定价值规律在促进公平、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近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的原则肯定了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地位。承认公平交换劳动产品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对市场主体机会公平与程序公平的认可。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当性。他们敏锐地发现价值规律不仅对市场主体提出公平交易的伦理要求,同时也通过市场竞争对商品生产者施加强大的生存压力,促使市场主体不断采用先进科技成果,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发展效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价值规律既要求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又促进生产者密切关注科技进步和工艺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和管理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企业生产效率越高,销路越好,赢利越多,劳动付出越能得到认可。商品生产者劳动效率越高,得到的回报越多,因此市场竞争既有效率性的一面,又有公平性的一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公平与效率具有二重性。从公平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流通领域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主体平等交易,具有形式上的公平性。但在生产领域,资本家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活动,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却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本该属于工人所有,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现实,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形式公平背后隐藏着实质上的不公平。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既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形式公平的属性,又揭示这种形式公平的局限性,既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打破封建等级人身依附关系,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形式公平,还认识到这种公平还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的形式公平还要由本质上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所取代。

二、资本主义生产:在促进个别企业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对整个社会的效率起到严重破坏作用

就效率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效率区分为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他们认为,由于受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的支配,各个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主动权,总是千方百计采用科技新成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个别企业率先取得技术突破,往往获得超额利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此止步。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有促进企业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一面,还有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严重阻碍社会整体效率提升的消极作用一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也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客观上要求社会再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节奏。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除了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后,强迫工人生产高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这种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成果本该由劳动者享有,却被装进资本家的腰包,工人被雇佣的悲惨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必然接受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当然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资本家说“不”,不接受某一资本家的剥削,但必须接受另一个资本家的剥削。他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必须受整个资本家集团的剥削。这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法摆脱的命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本质上是不平等、不公平的,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少数资本家获取巨额剩余价值,而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却领取微薄的报酬艰难度日。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而且是面向市场的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出的巨大财富主要不是满足个人消费,而是满足市场消费。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被市场购买,企业就没能实现它的价值,就会造成对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产品分配按照资本家的意志进行,资本家虽然拥有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其人数极少,个人消费能力有限;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虽然人口众多,但由于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资微薄,虽然消费意愿强烈,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这样就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消费需求不足的严重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破坏,造成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给社会发展效率带来灾难性后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过去一切时代看来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不公平,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引起生产与消费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造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大损失,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又具有阻碍和破坏社会整体效率的负面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效率关系的分析既有历史性,又有辩证性,既充满着崇高的道德情怀,彰显公平正义精神追求,又植根于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石之上,体现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雇佣劳动制度下不公平的分配关系,而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又是受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无法改变不公平的分配关系,也就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发展整体效率的阻碍和破坏,效率与公平对抗性关系就无法从源头上破解。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可以不进行根本性变革,只要通过社会改良,就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工人阶级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会自动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整体效率的破坏作用就可避免。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从1825年美国爆发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后,这一生产过剩的瘟疫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一次,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危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和整体破坏性。

三、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的显著特征

(一)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他们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宗旨,理论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而且这种人文精神并非欧洲传统人道主义理论的抽象人文情怀,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科学的更高价值追求,这种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人民性。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的人民性是一个政治范畴。人民性的核心要义是他们的公平效率观是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而非资产阶级等剥削者压迫者的立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他的阶级性。他们认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剥削和奴役,因此,是不公平、非正义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的正当权利辩护,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同时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野蛮统治进行猛烈批判和英勇斗争。在破解资本主义公平效率难题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不公平现象始终保持严厉批判的坚定立场,同时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遭受的非人折磨和悲惨处境表示深切同情,对工人阶级敢于反抗资本主义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的人民性与阶级性融为一体,人民性与科学性相辅相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人民性的独特个性和显著特点。

(二)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科学性。他们的公平效率观不是从抽象的理性或自然法出发,而是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出发,具体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体地、历史地剖析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在生产方式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进而得出实现公平正义,提升社会整体效率的正确途径,符合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资本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结合大量实证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向有利于资本家方向倾斜,这样就必然会造成生产不断扩大的趋势与全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尖锐化就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不公平社会关系,而且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障碍和破坏力量,不仅在道德上不公平,而且在整个社会的层面导致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不公平不正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价值情怀,而且是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逻辑结论,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观既是一种充满价值情怀的道德哲学,同时也是奠定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科学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又一特征。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他们的公平效率主张不是远离现实,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思辨,而是基于近代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这些精辟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改变自身命运,摆脱资本强权剥削和奴役,促进公平正义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而且公平效率观的人民性、科学性与实践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民性体现公平的根本价值目标和宗旨。科学性体现在它不仅代表人民的意志和诉求,而且符合人民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践性则彰显其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力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观不仅完成了对旧时代公平效率观的伟大变革,第一次把公平置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实现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内在统一,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当代的罗尔斯、诺齐克等学术大家的思想也无法与马克思、恩格斯匹敌,因为这些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始终未能超脱欧洲传统公平正义理论的抽象性、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观的形成是人类公平正义思想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重要里程碑,在21世纪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猜你喜欢
资本家人民性恩格斯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