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0-03-03 06:00苏百义
理论建设 2020年4期
关键词:阶级性灌输列宁

张 新,苏百义,刘 歆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意识形态问题长期被中西方学者广泛关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1]。因而,我们必须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特别是应当准确掌握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科学研究和系统探賾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但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展开研究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新的唯物史观为逻辑基点,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列宁正是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革和国家实践的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理论创新。

(一)首创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新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学说

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意识形态是作为一个否定的、虚假的思想观念存在和使用的,“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马克思为了避免在理论上产生误解,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理论学说的正确性,将其理论称为科学,以此与意识形态区分开。即使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也只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随着时代进步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哲学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不再将意识形态视为否定性概念,而是赋予其中性意义,将其视为描述性概念;同时,他首次将科学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在批驳波格丹诺夫关于真理问题的误解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当时的俄国思想状况极度混乱,工人阶级日益遭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侵害,面对这些新情况,列宁敏锐地觉察到不能再笼统地对意识形态进行无情的批判,而是急需准确界定科学与非科学意识形态的标准,急需建设一个“科学的意识形态”,以此指导俄国工人的实践活动。“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2]96,列宁从哲学层面上界定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非科学性的标准;系统论述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坚持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坚持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另外,他还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意识形态才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由此,确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俄国革命运动中的指导地位,“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二)深刻阐释了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为满足工人阶级斗争实践需要而提出的,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重要创新,主要包括灌输方式、灌输内容和实现路径等方面。

从灌输方式看,列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实现灌输效果的重要性,努力以一种“外部灌输”方式向工人阶级灌输政治意识。他曾强调:“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3]363因此,他的灌输理论是非自发性的“软灌输”,旨在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从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他还强调将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合起来,通过教化和实践等外部作用促进工人阶级提高自觉性,实现从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变。这种灌输方式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灌输内容,向无产阶级灌输什么决定了革命运动能否胜利,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否实现。

从灌输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主要内容,同时还体现着实践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理论,是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美结合。列宁在强调外部灌输时特别指出,要向教育对象头脑中“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工人阶级正确地进行革命运动;另一方面,灌输理论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要根据时代和现实需要不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4],灌输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体现群众呼声,要经得住实践检验,要在革命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从实现途径看,灌输的实现需要将主体和客体有效结合起来。从主体角度出发,灌输主体应该是那些“不仅能把晚上的空闲时间贡献给革命,而且能把整个一生贡献给革命的人”[3]287,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具备一定宣传和组织能力的人。从客体角度出发,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阶级要积极主动学习灌输内容和意识形态,要借助外部载体理解意识形态的科学价值,实现外部灌输和内部吸收的高度融合。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只有使理论真正“灌输”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才能发挥出理论背后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亦是如此。其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改造成革命利器,更以独特的视角深刻阐释了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

(一)阶级性和党性相统一

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都是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高度一致的,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阶级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列宁直接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阶级性思想,他明确指出,阶级性是意识形态最本质、最显著、最核心的特征;意识形态“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3]326。在这里,列宁阐明意识形态是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的,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旗帜鲜明地批判了那些意识形态超阶级的言论;他还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正如无产阶级作为革命阶级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一样。从意识形态的功能来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始终是为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与资产阶级为极少数人谋利益相对立的;如果无产阶级缺乏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的指导,那么工人运动就只能处于无组织的零散状态,更不可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阶级性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党性。对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系统阐释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主要从形式、宣传载体和工作者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意识形态形式体现党性原则。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观念,以列宁最关注、最重视、最基础的意识形态形式——哲学为例。列宁从哲学入手,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表面上看是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其实质是哲学背后的党派斗争,他强调“这种斗争归根结底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意识形态”[2]240。换言之,党性和阶级性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否坚持党性是衡量意识形态阶级性的重要标准。第二,宣传载体具有党性原则。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具体形式上,还表现在宣传载体上。列宁指出,意识形态在灌输内容科学的基础上,只有在宣传工具和载体上也保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其宣传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党性。所以列宁强调任何出版机构的出版物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第三,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保持党性原则。列宁一直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党性培养,他曾提出“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3]663坚决反对那些无党性的意识形态工作者。总之,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是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形成的,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启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和阶级性原则”[6]。

(二)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

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研究价值,其关键在于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有机统一起来,并内在地镶嵌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根据新问题新实践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诸多论述都是在无产阶级的实践运动中生成发展的,尤其是著名的帝国主义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俄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阶级矛盾彻底激化,加上马赫主义和修正主义等无党性思想大量蔓延,列宁不得不加快对帝国主义实质的剖析,在彻底抨击错误思想观念的同时积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思想学说。二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层面提升到国家上层建筑层面,开拓了意识形态新领域。列宁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7]。意识形态有无科学性不仅要看它的理论基础,还要看它的阶级和国家属性,只有适应国家经济基础发展状况、代表正确的发展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上层建筑,才是科学、正确、有效的意识形态。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保持科学性,贯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宗旨,否则就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其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更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革命指南,其鲜明的科学性和阶级性表现出超强的革命性。当时激烈的革命斗争遍及整个俄国,列宁为解决最棘手最急迫的革命问题,一边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积极部分,一边创造维护无产阶级群体的根本利益、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革命理论,曾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8]的重要论断。正如俄共领导人季诺维也夫所言“离开列宁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9],列宁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创新,使其从天上来到了人间,为更多的人们所理解和信仰。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得到了农民、工人、小资产者等群体的大力支持;在列宁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俄国组建了规模庞大、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

意识形态从来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不断在批判中继承优秀思想成果,在实践中建构科学理论学说的思想体系。批判性是其本质属性,建构性是其发展的主要力量,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贯穿于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成功解决了意识形态思想中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矛盾,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现实建构的契合统一。

首先,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不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颠倒的、虚假的意识形态思想,而且根据实践需要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解读,建立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理论初创时期,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站在同一战线,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风靡一时的民粹主义思潮和修正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发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等一系列论著,捍卫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纯洁性。面对资产阶级的猛烈攻击,列宁开始对以前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重新审视,剖析了整个意识形态演进的历史过程,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深刻批判了消极的、否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同时,为了维护已取得的国家政权,列宁还将意识形态与俄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其次,列宁批判了“同时胜利论”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一切落后腐朽的东西,并相应的提出了著名的“一国胜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915年前,列宁对“同时胜利论”深信不疑,此理论也极大影响了列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但帝国主义大战爆发后,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始批判帝国主义时代各种错误观点,并顺应本国革命形势要求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还特别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此外,随着革命运动在俄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资产阶级因惧怕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转而“支持一切落后的、垂死的、中世纪的东西”[2]449,他们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打压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渗透到工人阶级里面去了”[10]。为了批判苏俄内部各种非科学意识形态,为了使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主体作用,列宁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运动,由此,旨在提高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识形态灌输论诞生了。总之,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在批判错误思想过程中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建构的;是在与异质意识形态和文化交锋中发展创新的,其意识形态理论体现了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的特性。

三、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

意识形态问题历来都是时代发展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难题,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问题,更是立场、方向和道路问题。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和深刻探赜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也为俄国革命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遇到了更多棘手的难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梳理和科学研究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积极寻求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

(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表现形式,党和国家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讲,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人民性原则,两者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牢牢把握其领导权和话语权,坚决打击割裂两者统一关系的错误言论。

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创新,使其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党性原则而且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11]。第一,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权威,支持党的重大工作部署,拥护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沿着正确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我国意识形态内容建设。第二,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创新要在坚持党性前提下坚持人民性,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真正为民所用;意识形态内容创新还要在全社会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通过不断解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人们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动准则”[12]。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论”启示我们要将意识形态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列宁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工人阶级灌输先进思想并提升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今天我们亦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活动和教育活动。针对追求新颖事物的青少年群体,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3]。我们可以举行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寓教于乐,使青少年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熏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最普遍的劳苦大众,我们既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1],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要注重创新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传递给人们;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影、生活题材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其真正体现人民性,满足人民精神需要。总之,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启示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无论在内容建设还是宣传形式上,都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牢牢把握和加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坚持时代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构建坚实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更迭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深刻学习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必须始终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一方面,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要求我们高度关注时代发展的前沿问题,赋予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前瞻性和时代性。新时代异质意识形态在我国广泛传播,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举步艰难……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4]。所以,我们要想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使意识形态理论体现鲜明的时代性。以当下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为例,在互联网世界中,意识形态以信息符号和链接形式呈现并快速传播发展。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运用使其成为新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马克思和列宁所处时代不可能预测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当前这种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主要应依靠互联网核心技术加以解决。核心技术乃国之重器,我们要掌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发展主动权,“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15];我们要想保障互联网安全,就必须将技术因素和时代因素融入到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中,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自身理论,从而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科学意识形态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有效发挥科学理论的实践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列宁反对教条主义、重视俄国发展现状,才有了著名的灌输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启示我们要把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统一起来,让社会实践成为理论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根据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有的放矢地发展我国意识形态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6]。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作用,用科学理论解决实践难题。总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时代性、重视实践性,把握好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有机融合,开启意识形态领域新篇章。

(三)坚持破立结合的辩证方法,积极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破立结合的辩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全部著作乃至整个理论体系中;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也特别重视理论批判和意义建构的交融统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破立结合方法,“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7]。

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立为主,立破并举”。“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论,即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启示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求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着力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惠民利民的意识形态理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求我们不仅要为意识形态理论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还要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深远持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始终保持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敏锐性、先进性。二是立言,即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我们要想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要创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8],努力实现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相通、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相融、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相映,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力;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破为基,破立结合”,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时,我们必须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立场坚定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想。“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除各种社会思潮造成的思想迷雾。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风靡一时的历史虚无主义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拨开厚重的思想迷雾,敢于揭露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从根本上破除其负面影响,化解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解。二是破除国际国内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下,西方国家正利用技术优势向我国传输异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甚至散布毁坏中国形象的负面舆论信息。为此,要积极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从而达到破除其消极影响的目标。总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破立结合的科学方法,坚持批判思维和逻辑建构的高度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安全的工作,决定着思想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时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新时代,我们必须真正掌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和方法论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效化解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遇到的种种挑战,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动力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猜你喜欢
阶级性灌输列宁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正确认识党性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家本质刍议
从中西方新闻自由观念浅析西方媒体阶级性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