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0-03-03 10:58黎文艳
教育观察 2020年48期
关键词:社会性挫折家长

黎文艳,张 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201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消极影响。”[2]要想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就必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方式不容忽视,民主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社会性是指人的一种社会心理特征,即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人际关系,理解、学习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心理特征。[3]幼儿的社交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社会发展能够促进人全面发展,其实,全面发展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能促进幼儿语言、智力等的发展,幼儿所有特性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

(一)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加强其社会方面的学习

加强幼儿的社交学习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交活动,还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的特征。幼儿阶段是幼儿社会化学习的最佳阶段。相比于成人,幼儿的生活经验欠缺,但在幼儿期就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思考自己和他人了。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幼儿时期而独立地成为一个社交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是幼儿社会发展必需的,也是个体发展必需的。一方面,幼儿社会性会在幼儿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为幼儿以后的社会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基础。

(二)促进幼儿积极的个性品质形成

人格主要是指人的整个精神状况,是具有某一种倾向心理特点的总和。人的个性萌芽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形成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还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童年,甚至有可能影响幼儿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本质上就体现了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格的独立性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包含了自我调节、自我认识等,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前提条件。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得好,他们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发展得很好。社会性发展可以帮助幼儿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和自尊等。社会性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例如,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外在特征,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四)提高孩子社会层面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幼儿期,幼儿就已经在学习与人接触和适应社会了,这是幼儿学习品质养成的前提条件。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这是每个幼儿都要经历的,即通过积极适应社会与人际交往,在社会的关系系统之中实现社会化。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交谈实现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幼儿的早期社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不是顺利、健康的,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而积极的社会发展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不同类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在养育幼儿时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是家长不同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相对来说,这种状态是很稳定的。目前,我国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为过度保护型、民主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基于此,笔者对这几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研究,从新的视角分析不同教育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影响

民主型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更多的是引导、温柔地回应、鼓励等。温暖的接纳能够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幼儿不会感到恐惧,愿意与家人相处,以此获取归属感,激发发展潜能。理解引导使幼儿对事物有更全面、更丰富的理解。温柔回应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温暖的亲子关系,让幼儿更善于表达,更愿意探索。鼓励是家长对幼儿当前情感和思想的肯定,是对幼儿学习行为的及时反馈。民主的家庭教育给了幼儿积极探索世界的机会,把更多的选择权利交给幼儿,家长只是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如此一来,幼儿就会有充足的空间与人交流,拥有独立的人格,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与不同的幼儿交往,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的内心是愉快的,没有心理负担,不会害怕因做了什么而挨骂,没有成人的消极干涉。

(二)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专制型教育方式主要包括言语辱骂、体罚、专断和命令。言语辱骂是指家长时常对幼儿的能力、智力、相貌等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言语辱骂与体罚主要是家长不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结果。家长对待事情总是有消极的情绪,不能积极看待幼儿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导致对幼儿进行言语辱骂和体罚。在笔者看来,言语辱骂更可怕,因为体罚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行为,人们会有同情心,家长会及时安慰幼儿。言语辱骂则是直接、公然地用不恰当的语言贬低幼儿,没有任何痕迹,也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留下心理阴影。目前,部分家长会把幼儿等同于成人,站在成人的角度,本着一切都是对幼儿好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伤害,忽略了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导致幼儿不能友好地与人相处,甚至让幼儿不想与人交流。家长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仅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强调幼儿对命令的服从,让幼儿逐渐失去主动权,最终影响幼儿与人交往的信心,让幼儿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三)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采取放任教育方式的家长一般很少和幼儿交流。通常,家长会给幼儿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这会让幼儿缺乏纪律性,使幼儿很难适应社会规范。社会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发展,而是会以各种行为和谐发展的形式运行。如果家长不对幼儿加以引导,幼儿就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幼儿会产生冲动的攻击行为,还会出现严重的自我中心性行为,甚至会出现反叛、自制力弱、独立性弱的倾向。以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幼儿在和别人交往时,很少会为他人着想,缺乏对他人的热情和关心。这种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幼儿的基本关注,与幼儿的相处比较少,久而久之,幼儿与家长就很难亲近。

(四)过度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过度保护型的家长对幼儿呵护备至,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幼儿身上,怕他们受到伤害。但是,幼儿期没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幼儿如何过渡到小学,又如何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长大后自然就会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幼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应以后的社会。幼儿期是幼儿发展迅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时期,家长如果实施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过度保护幼儿的家长原本是想让幼儿一切顺利,不想让幼儿受苦。但是,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社会性交往通常会很难,即使在家里不吃苦,在集体生活中也会吃很多苦。被过度保护的幼儿容易依赖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会首先想到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不能忍受做事的艰辛和困难。例如,笔者观察到,小浩(化名,男)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了,在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就会娇滴滴地找老师,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回应他,他就会发脾气,甚至还经常哭。在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中,稍有一点难度的动作,小浩都拒绝参加,老师鼓励也无济于事。被过度保护的幼儿,其自力更生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这严重阻碍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让幼儿难以融入同龄人的活动。此外,被过度保护的幼儿会为所欲为,缺乏教养。不良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幼儿个性化的巨大差异。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采用积极的教育形式,只有这样,幼儿的行为习惯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相反,家长一切都顺从幼儿,就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三、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措施

对幼儿特别是3—6岁的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期是幼儿性格和社会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虽然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但他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身心。因此,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等方面都需要成年人的正确引导。

(一)提倡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健康的幼儿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家长一定要细心对待。因此,健康、快乐、安全应始终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原则。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幼儿愿意帮助别人。在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在社会素质、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当下倡导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只有当家长变得民主,变得关心幼儿,用情感和行动感染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才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矫正。家长只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给予幼儿丰富的精神上的爱,而不是不盲目给予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才能帮助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只有身心健康的幼儿,才有能力爱家人、爱他人、爱社会,才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营造有规则、平等、相处融洽的家庭气氛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平等、友好、温馨的氛围,同时要树立规则意识。有研究表明,“在具有良好规则的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投入程度较高,在各项家庭活动中给予幼儿情感上的关怀较多”[4],这样会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要教育和帮助家长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5]家长在家庭中要和睦相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相互理解,避免家庭冲突给幼儿带来的恐惧。此外,家长要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幼儿交流。良好的沟通会化解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冲突,而沟通不善会加剧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不信任,导致家庭关系破裂或幼儿不良性格形成。家长必须注意观察幼儿,及早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当幼儿遇到不愉快时,家长要立即和幼儿交谈,且进行有效的疏导,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家长应该关心幼儿的成长,让幼儿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避免使用一些“真笨”“没用”“可怜死了”等词语,多鼓励幼儿,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和自信。要尊重幼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平等地和幼儿交谈,这样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里感受家庭的温馨,使幼儿愿意与家长交谈,形成稳定的人格。

(三)培养幼儿懂得并理解规则的意识

许多家长表示不了解幼儿的世界,不懂得教幼儿了解规则。虽然家长不能直接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但可以根据幼儿的外在行为,尽量感受幼儿的需求,用同理心对待幼儿,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采用机智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下,幼儿一般性格比较开朗,但是缺乏规则意识,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外在行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另外,家长在与幼儿进行游戏时,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起到模范作用。家长要遵守承诺,不能为了让幼儿一时听话,就欺骗他们。家长要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范,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四)倡导适度挫折教育

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前提是让幼儿有机会体验挫折,这种教育需要家长的指导。家长应向幼儿解释挫折的可能性、挫折的归因,告诉幼儿所有挫折都会过去,面对挫折时应该怎么办。家长应在幼儿遭受挫折时正确引导幼儿,避免让幼儿产生错误的认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挫折,或大或小。在幼儿期,如果家长没有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挫折教育,就会影响幼儿意志力的发展。挫折不在大小,可以是幼儿学穿衣服、学拿筷子,重在让幼儿体会到挫折的意义。

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家长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在鼓励和肯定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性挫折家长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家长请吃药Ⅱ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生活需要挫折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