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0-03-03 15:18王文思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校园文化育人

王文思

(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强调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1]是把公民和国家结合起来的桥梁。只有当个人确认了自己的公民身份,才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愿地承担责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使命。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把国家认同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从自在到自为,扎牢爱国主义教育藩篱,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情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逻辑关联

认同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基于与特定“他者”比较而形成的对个人思想行为具有重要导向和推动作用的思想价值观念(包括归属感、赞同感等)。国家认同是指一国成员对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国家主权、国家制度、政治主张、法律规范、道德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2)它是文化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历史积淀物,是亿万人民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时代精神。国家认同的维度主要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语言认同。[2]其中,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关键,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语言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国家认同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历史认同感、语言认同感),从而塑造具有国家意识公民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题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题,也是一种长盛不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国家认同教育可以抓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成人成才需要面对的重大理论是非、思想是非和行为是非问题,有效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整合政治力量,凝聚社会成员。高校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通过认识中国特色和国家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更好地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补充,两种方式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打造有效载体,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认同教育效果

1.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党团组织活动中

高校党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团组织肩负着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职责,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是国家认同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高校党团组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深入学生支部开展讨论,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党日团日主题活动中;构建学生党支部培养模式,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把爱国爱校作为党员重点考察内容;组织学生党员成立“青马宣讲团”,深入校内外进行爱国主义宣讲,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表率作用,抓好高校党团组织这一重要阵地。

2.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学生社团建设中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平台。高校要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学生社团组织结合起来,发挥社团精神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高校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主题,推广展示具有教育意义的学生社团品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节,如“校园诗词大会”“校园经典朗诵诗歌大会”“校园传统器乐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进行校园文化浸润。高校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社团活动,既能发挥课堂教育不具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

3.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班级工作中

班级工作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环节。班级工作要抓好日常班级管理和主题班会两个重要环节,例如,辅导员要组织好“开学第一课”“我和祖国共成长”等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由班干部、学生带头宣讲,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鲜明主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还需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培育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认同感。

4.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社会实践中

国家认同教育的养成既需要理论积淀,又需要实践养成。国家认同教育要在力行上下功夫,推动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校园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育人功能,将校内外实践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校内实践要组织学生调查各种社会问题,就学生关心的某一问题开展时势研讨会,激发学生关心时事、学习现行政策的热情,举办各种演讲会、讨论会、报告会等,成立由教师指导的爱国主义志愿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宣传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校外志愿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培育公民意识;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设立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实践,建设爱国主义实践育人基地,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通过实践净化心灵,坚定报国志向。

5.将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于思想工作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

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行中,思想工作政治教育队伍的角色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建立一批由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队伍。这批队伍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学能力,要对爱国主义教育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结合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规律进行深入摸索,要建立知识体系支撑体制、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队伍工作质量;要加强“三全育人”,运用各学科优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出一批反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使各门课程共同发力,协同育人。

(二)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设认同教育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在塑造、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以及校园网络文化。[5]国家认同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基本内容,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形成良好教育氛围,创设认同教育环境。

1.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是渗透在校园文化中厚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启迪创新的内在机制,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6]高校要结合校园特色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元素,找准学校的精神之魂,由校到国进行情感辐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育人功能,弘扬爱校爱家的校园文化精神;广泛开展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优秀学子、优秀毕业生、优秀代表人物,进行先进事迹宣传;举办爱国文化艺术展,评比和展览反映爱国主义的校园优秀诗歌、小说、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绘画书法作品等,在进行校园文化熏陶的同时,弘扬主流价值观,增加国家认同的人文厚度。

2.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

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的物化形态,包括校园环境、建筑风格、规划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高校应将国家认同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将体现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的元素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灵感和来源,凸显各高校的特色。例如,高校可在校园内建设纪念馆、博物馆、校园名人展,为功勋人物立像,设立先进人物宣传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观、游览,同时在学校各个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爱国主义警句和格言,用好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等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于无形中起到心理强化效果,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3.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校园师生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正是这种规范性明确了师生行为的界限和是非曲直标准。国家认同教育本身就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自觉抵制损害国家、校园、班级的错误行为,规范学校师生行为,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建立健

全依法治校的评价考核机制,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实现制度的平等公正、公开透明。

4.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在校园工作与生活中形成的行事风格、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校园行为文化倡导的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高校要持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具体措施如下:寻找校园爱国爱校优秀学子进行宣传、表彰,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行为表率;强调国旗国歌教育,要求学生佩戴国徽、校徽,认真组织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注重仪式教育,培育学生校园文化行为,使学生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意识。

5.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信息化网络时代,重视虚拟空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国家认同教育的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需要及时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制作推广具有正能量、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短视频、音频、网络文章、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等,评选爱国主义优秀作品,进行“青春告白祖国”优秀作品展示。高校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新媒体和校园数字化建设,扩大网络育人覆盖面,例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视频网站、抖音等新型手机客户端传播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为国家认同教育营造有效的网络育人环境和平台。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