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0-03-03 15:18李国和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事迹榜样价值观

李国和,文 静

(1.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上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全国道德模范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1]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榜样人物和榜样精神是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学习榜样事迹,传承榜样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学习、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榜样认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榜样选树的“快餐”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平台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自己所关注的新闻事件随时随地表达观点和看法。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随手拍视频、图片,再附上文字,就可以及时上传到斗鱼、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并有可能在短时间造成影响。移动终端平台的普及和互联网及时、高效的传播特点,拓展了对榜样人物的宣传空间,缩短了宣传时间,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到榜样事迹,感受到榜样的精神力量。同时,又因为网络极具开放性的特点,各类信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人们极易接触到未经权威部门核实的信息,并且盲目转发,导致一些谣言、捏造事实的事件迅速传播,对榜样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此外,政府面对榜样宣传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社会对榜样的认可度不高,榜样的先进事迹往往在短时间内被其他信息迅速覆盖,所以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很难形成持久的效应。近年来,“感动中国”“榜样”“时代楷模”等中央和地方媒体评选中树立的榜样人物形象,大部分已在老百姓心中印象逐渐模糊,甚至根本没有印象。这也充分证明,榜样树立存在“快餐”效应,事倍功半,事实上没有真正形成价值认同,当然,这种宣传模式下的榜样也不可能成为对大学生行为影响深远的标杆和参照系。

(二)榜样影响弱化趋势突显

当前,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已没有足够的时间甚至缺乏时间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榜样的力量在社会大变革大调整中正在逐渐被弱化。榜样的力量就是社会中真善美能量的集中展现。但是,纵然榜样的力量如此强大,也不能阻挡人们停下繁忙的工作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甜美。愈加物质化的社会现实对榜样的影响力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大家热衷于追星,乐于把成功商人、艺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来去匆匆的人群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新一天繁忙而充实的劳作,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社会榜样关注弱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榜样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宣传手段过于老套。相关部门在对榜样宣传的时候不主动创新,继续延续以前的宣传模式,高开低走,虎头蛇尾,宣传报道初期轰轰烈烈,转眼之间销声匿迹。利益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已然从校外蔓延到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榜样的关注点悄然从学习其“真善美”精神转变为榜样效应所带来的物质利益。

(三)榜样认同过程中内化融合与外显践行的矛盾

榜样认同的“内化”效应,是人们在认知、情感上的进一步融合,进而帮助人们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提供最优价值选择方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道德和良知价值标尺的榜样模范,对大学生行为规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弱化,榜样模范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在融合内化榜样精神与外显践行榜样事迹的过程中产生矛盾。有些高校曲解了榜样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机械地把榜样教育变成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宣传任务、应付检查的手段。例如,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活动月,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但很多时候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多组织几个学生,多做几个活动,多拍几张照片,随便发几篇新闻报道就算完成了,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可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认同误区,认为所谓的榜样教育只是漂浮于表面的“面子工程”,而不是外化入行的榜样践行平台。比如,遇到老人倒地不敢扶、遇到小偷行窃不敢制止、遇到求助者不敢帮等社会现实问题一再出现。该出手时不愿出手、不敢出手的现象,恰恰折射出榜样教育的缺失,学生没有把榜样的精神学透弄懂,如此势必影响到榜样力量的发挥。社会的从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榜样行为的外化过程,对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产生着持久深远的冲击。

二、榜样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2]高等学校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有意思”“受欢迎”,让每一位大学生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自觉追求,“外化于行”,成为自觉行动。

(一)科学选树榜样,增强榜样人物的认同感

选树大学生榜样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选择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榜样类型。[3]同时,要树立教育者的榜样形象,施教者在整个教学活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自身素养以及意识会对榜样示范教育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从榜样示范教育的视角来看,施教者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受教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发达的新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施教者必须强化自身学习,扩大教育视野,拓展知识空间,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者。同时,施教者自身的政治素养对榜样示范教育也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对施教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施教者不仅需要过硬的政治素养,还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全面的综合能力,这些是推动学生思想与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是施教者必须掌握的两门重要专业,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准施策,灵活施教。例如,施教者由于专业突出,在教学上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同时对学生十分关心,潜心施教,受到学生的爱戴,最后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样的优秀施教者就是师生学习的榜样,他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在受教者中传播榜样精神,这样的榜样示范所带来的榜样教育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总的来说,施教者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潜心从教,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赶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确保榜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精准施策,做好榜样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

丰富宣传内容,优化宣传手段。高校应制订优秀榜样评选规则,选取和大学生更为贴近的榜样事迹,让广大学生从身边优秀典范的精神和事迹中获得认同感,形成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的浓厚氛围,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在榜样树立后,加大对榜样事迹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榜样事迹的宣传、报道滞后或者宣传报道的范围过小,受众人群过少,榜样的带动力量必然受到削弱,那么榜样的优秀品质就很难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行动自觉。榜样事迹既要通过传统的“纸媒”,例如校报、简报和文化墙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要通过现代化的“纸媒”如BBS、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对其进行及时详细全方位的报道,对榜样的精神进行更为普遍性的弘扬,为广大师生生动地展现出榜样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优秀品质。榜样示范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大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并感同身受榜样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假如榜样的弘扬与传播的时间不持久、空间不够大、涉及面不广,那么可以预测榜样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效果必然是达不到预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宣传的两种有效模式即应景式和形式,全面掌握榜样教育的内在规律,避免榜样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云里雾里”的现象。同时,高校要对榜样的大范围传播做好翔实的计划和精准的预判,不然就达不到榜样教育宣传的效果。例如,每一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后,各单位各部门都会组织宣传学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在本单位广泛开展,但是,榜样示范教育如果缺少持久性,其结果必然导致榜样精神昙花一现,最后当然就不可能达到榜样精神宣传的预期传播成效。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坚定不移地抓好榜样宣传这根主线,将榜样中短期宣传和长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聚焦热点、精准施策,以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互动交往,促成大学生在榜样认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榜样人格的情感感染力对大学生在榜样认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对榜样人格的敬仰、榜样事迹的信服,促使大学生对高尚人格产生追求,从而把榜样人物作为自己人生价值选择的参照标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增强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让其时刻以榜样的标准发掘自身的不足,找准差距,及时调整,提高自己。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与榜样直接和间接的互动,促进大学生榜样认同的情感共鸣。首先,要重视大学生身边榜样人物的影响。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我与榜样有个对话”“榜样与我们共成长”“领头羊计划”“头雁计划”等活动,以面对面、报告会、座谈会、培训班、榜样交流信箱电子邮箱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多方位拉近大学生与榜样的距离,增加大学生与榜样交往的机会,将榜样从

“银屏人”变成身边人。高校要实现大学生榜样认同还必须树立道德模范标兵,对榜样模范事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造榜样就在广大学生中的浓厚氛围。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好文化课堂平台的作用,利用课堂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加大对学生进行榜样人物宣传的力度。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学生为载体,以课堂为媒介,将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受到升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编排微电影、话剧和演讲比赛等形式传唱榜样的事迹,践行榜样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熏陶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践行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真正做到内化入心、外化于行。

榜样认同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对榜样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总之,我们要在榜样认同的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广大青年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斗者、搏击者。

猜你喜欢
事迹榜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元代东迁不花刺人买述丁事迹补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揭傒斯事迹考述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