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0-03-03 15:18马丽萍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子女

马丽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模式,促进身心和人格全面发展”[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倡导的心理学新思潮,该领域研究以人的主观幸福为核心,以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三个基本维度。[2]传统的心理学专注于问题研究,仅仅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注重于研究人和社会的积极方面,发掘人们潜在的美德和力量,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先进理论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一、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努力挖掘、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比以前具备更强的本领、更高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要努力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外,还要注重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成为心理强大的时代新人。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4]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比较欠缺。因此,有些大学生还不能够成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学业、情感、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在获得成功和遭遇失败时做不到正确归因,从而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形成自负或者自卑的不良心理,甚至怀疑自我、否定人生。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自我认知是通往新股的道路。”大学生要想获得心理健康,首先必须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是大学生通往健康、幸福人生的前提。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睿智、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这六种人类的美德,并提炼出“积极品质”这一伟大概念。学习了积极品质这一概念,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积极品质。

1.大学生要善于主动发掘自己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要求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对于自身的优点、长处,取得的优异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出色的专业技能等,要积极看待并及时肯定。大学生的聪慧、善良、谦虚、诚实、勇敢、幽默等优良品质都是富有光辉的积极品质,这些积极品质构成了大学生的积极个人形象,同时,也是大学生的个人财富,更是形成个人独特魅力的源泉。大学生应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变得更加阳光、乐观,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是一种正面的态度,但自负则是一种负面的态度。大学生在积极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把握尺度、适可而止,避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同时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出现积极过度反而变成消极的不良局面。

2.大学生要善于主动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

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立场态度、思想特点、行为模式等,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具有特殊性。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每个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进行科学、客观的认识、评估,并主动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大学生要主动感受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并通过自我觉醒和有意识的培养来体会积极的人格特质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么强烈的幸福感。比如,大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克服羞怯心理,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然后从父母幸福的表情、语言等正向反馈中感受“感恩”这一积极品质带给自己和父母的幸福感。这种积极的感恩练习,可以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感恩”这一积极品质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这种强烈的、清晰的幸福感会再次强化向他人表达感恩的意愿和行为选择,从而形成尝试—幸福—尝试—幸福的正向循环。大学生通过主动培养积极品质,可以大大提高人生的幸福感,有利于走向更加健康、幸福的美好人生。

(二)大学生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减少消极情绪体验

人的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较高的正性情感和较低的负性情感构成的。积极情绪是正性的情绪,让人感到愉悦的情绪状态。消极情绪是负性的情绪,让人感到烦恼的情绪状态。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来提高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快乐、美好的人生。

1.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西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沉浸”理论,也称为“心流”(flow),是指将人的全部精力投入某项活动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是一种完全忘我的巅峰体验。心流的产生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某项活动里,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充分参与其中。“心流”体验是很宝贵的,不是唾手可得的。大学生必须对生活充满激情,努力发掘真心感兴趣的事物,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才可能体验到“心流”,这种巅峰体验能够为大学生带来高品质的积极情绪。

要想获得“心流”体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锁定目标,专心投入。大学生一旦确立了目标,就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完全沉浸其中。二是选择的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需要一定专业技能才能完成的活动,才会带来“心流”体验,例如骑马、弹琴等。大学生在选择活动时,要尽量选择任务难度与自身技能水平相匹配的活动,任务对自身的挑战必须难易适度。[5]因此,大学生在选择活动时要注意把握合适的难度,争取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开发潜能,从而获得“心流”体验。

2.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

消极情绪是一种负性情绪,会降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生活中消极情绪并非来自不幸的遭遇,而是来自人们如何看待不幸。无端的消极情绪对人具有腐蚀性并会迅速蔓延,让人感到乏力甚至窒息,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减少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有效方法就是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反驳消极思维。解释风格是人们对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在遭遇不幸或者困难时,人们对事件本身的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情绪状态。如果积极看待事件,则会变得迎难而上、意气风发;如果消极看待事件,则会变得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反驳消极思维,有以下两个重要途径。

一是努力寻找证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客观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事实说话是反驳消极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正在节食的大学生因为在同学聚会上吃了两块奶酪,事后产生后悔和羞愧等消极情绪。如果大学生能够计算一下两块奶酪的热量与平时晚餐的热量相当,而他当晚又没有吃晚餐,那么吃两块奶酪并不影响他的节食计划。找出这个事实依据,即可有效反驳消极思维,减少消极情绪。二是学会正确归因。反驳消极思维,首先要搜寻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6]消极思维通常会促使人们去找最糟糕、最具有毁灭性的理由来解释不幸或失败的原因,例如,会归因于自己道德败坏、性情暴戾、能力低下等。这些负面的归因会极度打击自信心,让人感到悔恨、恐惧、愤怒甚至绝望。反驳这些负面的理由,可以搜寻更多其他可能性,例如心情不佳、时运不济、身体抱恙等,这些理由能够帮助人们走出泥潭、恢复自信。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考验时,一定要学会正确归因,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减少消极情绪。

二、努力拓展体验式实践教学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革新教育思路,开展具体的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活动,使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

(一)学校要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第一,增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仅是少数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于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普通大学生关注较少。积极心理学鼓励关注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通过努力挖掘潜能,对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完善。增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让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阔眼界、革新思维。大学生要主动运用积极思维,激发内在潜能,科学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对自己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增强心理素质,努力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二,开展体验式心理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倡导要体验积极情绪,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开展体验式心理实践活动是把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是让大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大学生进入创设的特定情景中,可以通过调动情绪、情感来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高校可以采取心理论坛、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心理拓展训练等积极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活动中激发内心的潜能,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从而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家庭要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养氛围

第一,家长要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强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作用都无法替代。”家长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要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努力掌握大学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子女成长发展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引导,主动关注大学生子女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动态。当大学生子女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家长要及时进行关爱和开导,缓解子女的心理压力,并鼓励子女勇敢走出困境。这样才能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让子女感到家庭的温暖,从家庭中感受到爱意,从而获取力量、恢复自信。

第二,家长要运用恰当的激励教育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从而变得自信、乐观、朝气蓬勃。相反,如果总是受到批评、打压,则会变得自卑、抑郁、灰心丧气。父母要科学看待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子女的优点,要及时进行激励,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努力提供条件帮助子女发挥潜能、超越自我;对于子女的缺点,要及时进行提醒和教导,但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避免过于严苛地指责,打击子女的自信心。父母的关心和鼓励,会让子女感到勇气倍增,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体验到丰富的积极情绪。父母永远是子女坚强的后盾,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同时,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情绪管理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子女作出表率,树立身心健康、言行得体的人生榜样。

(三)社会组织要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一是倡导社会培育积极的社会心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会与他人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良性的社会互动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8]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全社会积极的社会心态发展。大学生是社会的组成成员,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如果整个社会心态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必定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体验更丰富的积极情绪。同时,大学生也会用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来促进整个社会心态的提升,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心理系统的正向循环。因此,高校要大力倡导整个社会培育积极的社会心理。

二是社会组织要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除了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其他社会组织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平台。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强治理舆论环境,加强对舆论的管理和建设。宣传、新闻、文体等部门要积极弘扬国家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社会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向人们传递积极、乐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如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可组织各种公益性文体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融入现实社会中,真实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强化社会角色意识,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促使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子女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