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①

2020-03-03 18:41陆漫王小云郑霞林陆温
广西植保 2020年1期
关键词:火龙果害虫病害

陆漫,王小云,郑霞林,陆温*

(广西大学农学院 南宁市 530004)

火龙果原产于热带沙漠地区,在我国主要种植区域大多为亚热带地区,近几年火龙果种植面积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很好。伴随着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大,管理水平跟不上,病虫害则逐年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制约着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仍处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阶段,根据农业部2015年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 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对科学有效防治火龙果病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火龙果的绿色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1 火龙果病虫害发生概况

到目前为止,已记录的火龙果病害隶属于半知菌类、卵菌门类、细菌门类、病毒、线型动物门五大类[1],常见的疮痂病、炭疽病、溃疡病、枯萎病、茎腐病、茎枯病、煤烟病、灰霉病为半知菌类病害,基腐病为卵菌门类病害,软腐病为细菌门类病害,病毒病为病毒类病害,根结线虫为线型动物门病害,主要为害火龙果的茎干(枝条)、果花和果实,使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溃疡病和炭疽病会呈现出大面积发生流行状态[2];植株营养不良、长势弱则易引发黑斑病、茎腐病和病毒病[3]。

火龙果已报道发生的害虫隶属于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柄眼目等8 目13 科。较为常见的害虫有堆蜡粉蚧、黑刺粉虱、红蜘蛛、尺蠖类、刺蛾类、金龟子类、蜗牛类害虫等[4],大部分害虫主要为害火龙果茎部;蓟马科、蝽科和蚁科等害虫会在火龙果花取食;堆蜡粉蚧、稻绿蝽、橘小实蝇、蚂蚁、蜗牛、蛞蝓会为害果实[1]。剌吸式类害虫有黑刺粉虱、堆蜡粉蚧、蓟马、稻绿蝽、蚜虫和螨类等,发生大时会严重影响植株生长[5-7];蚂蚁啃食的嫩芽会逐渐腐烂[8];橘小实蝇为害严重时造成落果,或造成果实腐烂失去其商品价值,影响产量和品质[7];斜纹夜蛾暴食为害会使小苗倒伏,开花期易造成花朵不开或凋落,难收成[9]。因此,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为害严重影响了火龙果产量和品质。

2 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火龙果病虫害问题持续存在,严重影响了果品质量[10]。农药的滥用和误用致使传统的化学防控技术手段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害虫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弊端,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农业病虫灾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作物无污染[11-12]。但截至目前为止,有关火龙果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较为薄弱并且未广泛系统地推广应用,故而迫切需要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火龙果生产。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在火龙果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火龙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的能力;同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活动、繁殖和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3]。黄露迎[13]强调尽可能种植抗病品种,严禁选用病苗种植;孙绍春等[14]发现合理修剪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减少炭疽病、溃疡病、堆蜡粉蚧等病虫害的发生;罗雪桃[15]提到增施有机肥增强火龙果茎部表皮的硬度增强抗虫能力;林凤昌[16]则对火龙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

2.1.1 抗性品种的选育

火龙果栽培时,选种尤其关键,应选择抗病虫性强、优质、高产、商品价值好并且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火龙果品种。不同火龙果品种抗病性不同[17],红皮红肉的火龙果对茎腐病抗病性较差[18],而大龙火龙果系从国内外引进的火龙果种质资源中选育出来的优良红肉火龙果品种,与白肉对照品种相当,适应性与抗逆性较强[19]。金都1号抗炭疽病、溃疡病较好[1]。刘菊香等[20]通过引种台湾最新选育出来的红心火龙果品种,发现该品种抗病性强,环境适应性较强。

2.1.2 无病虫苗木的选育

无病毒苗木具有根系发达、抗病性强、早花早实、丰质优产等特性[21]。繁育健壮火龙果种苗时选择野生三角柱(霸王花)作砧木[22],在地势高、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苗圃内选择健康充实的枝条作扦插母株为最佳[23]。栽种时挑选根系完整、植株饱满、没有病斑、没有虫口的种苗可以提高种苗发育率[24]。目前无病火龙果苗木应用还较滞后,加强优良抗性无毒苗木的培育和种植,有助于从源头控制溃疡病、炭疽病、茎腐病等病虫害传播蔓延[3]。

2.1.3 栽培管理技术

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蜡质层保护,可增强植株抗性[25-26]。种植时,注意开好排水沟渠,防止雨季渍涝,干旱季节要及时抽水灌溉[5],在地面覆盖杂草和作物秸秆,可提高火龙果果园保土蓄水能力[27],每年施肥4 次(即施1 次花前肥,施2 次壮果肥和施1 次越冬肥),土表撒施,多施有机肥,利于果实吸收营养,提高树体抗病力[28]。

修剪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技术,秋卓君[29]发现合理修剪树枝,能改善植株营养,提高坐果率;卢艳春[30]研究表明夏季适合采用打顶结合疏剪方法。火龙果果园应及时修剪枯死的主茎和部分侧枝,适时去顶,防止倒伏[31],能有效减少养分竞争,通风透光;清理出来的病枝和杂草以及病果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虫口数[32]。

合理的种植布局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16]。苏明[24]提出种植红肉火龙果时与一定数量的白肉火龙果间种,可以利用白肉火龙果来提高提高红肉种苗发育的成功率;李绍先[33]利用在火龙果旁栽植白菜或芹菜类蔬菜,引诱刺蛾类害虫产卵来避免火龙果嫩芽受害。

2.1.4 设施栽培技术

设施栽培在果实成熟期可免于外界环境因子干扰,果品和产量都比露地栽培稳定[34]。近年来,北方地区积极推进设施大棚火龙果引种技术[35],刘菊香[18]等在红心火龙果栽培中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保温栽培技术,保证火龙果枝条免受冻伤死亡。南方各地逐步采用A 形架栽培法栽植,通常定植密度为每亩400~450 株[36],种植深度不得大于5 cm[27],栽植时浇足定根水、施足有机肥覆盖薄土可以保持土壤湿润[37],同时覆盖黑色地膜抑制杂草、促进树冠形成[23]。

2.2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较简单的工具和各种物理条件来防治病虫害,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提高农副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当前,火龙果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如灯诱技术、色诱技术、套袋技术、刮治病害等技术已逐步被农民所接受并得以推广。

2.2.1 灯诱技术

害虫灯光诱控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防治害虫的一种技术,具有高效、绿色、无残留、不产生抗性等特点[38]。蛾类对光有趋性反应,可以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捕杀[39]。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灯可以诱杀斜纹夜蛾、尺蛾类、刺蛾类、金龟子等害虫,但因成本较高,火龙果园中的灯诱技术应用还较少。

2.2.2 色诱技术

色诱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黄(蓝)性来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40]。生产上,悬挂黄板或蓝板应在火龙果虫害发生前[41],每667 m2悬挂30~50 块黄板,悬挂在火龙果架上15~20 cm 的高处,板面为东西向[14],可以减少蚜虫、橘小实蝇、红蜘蛛、蓟马和蛾类害虫等对火龙果果实的为害。

2.2.3 套袋技术

水果套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果实品质和降低水果农药残留量[42]。李所清[43]等的研究表明,普通红皮红心火龙果采用尼龙网以及无纺布透气等性能良好的材料进行套袋更为适合。在果实发育定型时应用套袋保果,防止成虫产卵于果实上[44],减少橘小实蝇对火龙果果实的为害[45],可以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商品率。

2.2.4 刮治病害

刮治法是以切刮病斑来进行治疗,是避免病死枝的主要措施[46]。梁秋玲等[18]的研究表明,黑斑病、茎腐病、软腐病等病害发生时要及时刮治,剪去病枝,使用波尔多液涂封,防治效果较好;李绍先[33]提到,在发现火龙果发生软腐病时,可直接用无毒刀具切除茎部,也可以用刀将溃烂组织剖开引流,让伤口自然干燥。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控病虫害[47],如生物农药、天敌诱杀、性诱杀等生物防治技术。张振华等[48]的研究发现,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皮氏类芽孢杆菌可长期有效控制该病害。赵航等[49]的研究发现,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能有效防治橘小实蝇,蛀果率在2%以下,性诱剂诱集橘小实蝇效果比物理诱黏剂显著[50]。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减少害虫,是绿色环保且效果显著的防治措施,在果园释放鸭子可捕杀火龙果植株上的蜗牛[16]。

3 展望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又能减少农药残留,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当前的火龙果绿色防控技术没有形成完善的集成应用体系,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

因此,重点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优化配套和集成创新各种有效绿色防控,加快节能、环保、安全和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强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则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猜你喜欢
火龙果害虫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邱婕 火龙果带火创业路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