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服教育特色探析

2020-03-03 08:58杨双雷徽朱正良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汉服小学特色

杨双 雷徽 朱正良

摘  要:汉服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与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与启蒙性相吻合,因此构建德育、美育、文化三位一体的小学汉服课堂,进行传承、创新、激励相结合的小学汉服实践,对提高小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  汉服  教育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54-02

汉服是一种物化的文化符号,其形态及发展变化能通过实物直观展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也能通过实物化抽象为具体。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学生(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具有简单的抽象思维。[1]因此,将汉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在课堂与实践两方面实现小学汉服教育的目标十分有意义。

1   德育、美育、文化三位一体的汉服课堂

为响应国家发扬传统文化的号召,由教育部门筛选和设置,遵循安全、规范、科学的原则,建立以德育为目标、美育为手段,以汉服为承载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汉服课堂,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上起到积极作用。

1.1 以德育为目标的汉服课堂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有影响的一切活动。中国传统德育建立在以礼乐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上,《论语·泰伯》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诗大序》的“厚人伦,美教化”[3]等,都强调用礼乐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期形成高尚完满的人格。而当代习近平教育思想也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4]要实现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要发展德育。其中既要发展现代德育的新精神、新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也要扎根中国,继承中国自古以来德育中的传统美德。《春秋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5],汉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它反映着中国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思想等,正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如汉服上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寓意为人要公正、不偏不倚;上衣下裳的特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加之汉服具有优美、贴近生活,形象具体、鲜明等特点,在小学教育中适合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课堂里传统文化学习的开端。汉服的形象教育可以让学生秉承正直、中庸等文化精神,形成高尚完满的人格,达到德育的目标。

1.2 以美育为手段的汉服课堂

习近平教育思想中指出,应当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现行语文课程更注重智育,即知识的讲授;汉服文化更侧重美育,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启发和感受。所以课堂教学方式须灵活多变,如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翻转课堂等,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场景。教学内容也要具体多面,使学生更立体、切实地感受到汉服的美,如展现汉服形制美,“深衣”类是一种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长衣类,有直裾深衣、曲裾深衣等。又如,体现汉服功用美。教师可用实物展示汉服的广袖,不仅能散热、置物,也显出飘逸灵动的气度。此外,汉服美育还可从服饰图案、服饰搭配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汉服的美和蕴含其中的文化魅力。

1.3 以文化为内容的汉服课堂

汉服课堂也要注重讲授传统知识。课堂知识讲授应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汉服本身特点及其发展历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服文化的源始和地位,明白其交领、右衽等基本特点,学习一些常见的汉服形制如直裾、袄裙等及其特点,若条件允许还能进行知识拓展,如汉服与和服、韩服的渊源和形制区别等。二是汉服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承载的文化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按时代发展顺序来讲析,如魏晋时政乱战频,文人士子报国无门,于是追求自我和个性解放,形成了魏晋风度,在服饰上则表现出优雅飘逸的“褒衣博带”之风。

2   传承、创新、激励相结合的汉服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6]因此除了系统的课堂教学,开展传承、创新、激励相结合的课外实践对辅助汉服课程学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具有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继承性等特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小学进行汉服文化实践教育,也是一种人为的文化传承。

以汉服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华服饰文化魅力,增加自我文化修养并增强自我文化认同感。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例,汉服着装一方面体现中华传统节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如春节为一年之始,万物待兴,其衣着讲究“新”,且百家欢庆之时,颜色也多以红色喜庆为宜;端午为五月盛夏,暑热病虫滋生,其服饰多以清凉透气为宜并织绣应景纹样。因此,在不同的节日,可让学生学习了解甚至自行搭配相对应的服饰及饰品。另一方面,中华传统节日的设立是以自然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节气地变化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服饰搭配中感受四季自然变化、体会先祖的风俗习惯。如,农历二月十二花朝节,组织学生穿着鲜艳明亮的汉服游园踏青,并开展祭花神、赏红、扑蝶等传统习俗活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组织学生登高秋游,并可安排部分学生身着庄严肃穆的汉服礼服,对其家长、老师进行简单的感恩仪式。

2.2 利用当代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创新与传承并重。首先,汉服的实践活动以传承为本,但也要结合当代文化元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开展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汉服实践活动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低年级(1-3年级)学生,知觉具有无意识性,思维活动依靠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应当侧重学生与汉服的直接接触,可组织排练简单的汉服舞蹈或儿童话剧,使其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汉服的具体特征以及艺术魅力。高年级(4-6年级)学生,知觉有意识性和精确度增加,思维特征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且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理解能力提升,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应当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如安排小型的汉服手工课,以小型人偶為模特,让学生为其制作汉服服饰,还可借助学生想象力,让其对汉服进行改良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技术丰富实践活动。开展汉服实践活动时,可根据当地文化资源实况为学生营造可直接接触的文化情境,如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直观学习。此外,还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在家完成自我汉服实践。学生可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电脑下载有关汉服文化的小游戏。

2.3 建立激励制度

小学生处在一个身体机能等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能够快速被新颖、有趣的东西吸引,但由于意志力不强,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短,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新颖感的减弱,学习活动容易呈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此时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对汉服文化的真正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学校设立汉服兴趣小组时,可给予在兴趣小组学习认真、表现突出的同学在汉服课堂上分享自己对汉服的看法和见解,增强其荣誉感。再如,适时举行与汉服学习相关的夏令营活动,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极佳方式。

参考文献:

[1] (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

[2] 王蒙.天下归仁[M].北京联合出版社:107.

[3] 林伯桐撰.毛诗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4] 闫妍,赵晶.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2019-8-16].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10.html

[5]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76.

[6]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58.

[7] 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108.

作者简介:杨双(1998-),女,湖南浏阳人,湘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

雷徽(1981-),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朱正良(1999-),男,湖南湘潭人,湘南学院漢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

猜你喜欢
汉服小学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汉服新“江湖”
中医的特色
上台说汉服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