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宾式双音词“自古”的历时演变

2020-03-04 00:44李红英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用例句法介词

李红英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引言

“自古”是近代形成的时间副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第七版)[1]中的解释为:“自古,从古以来;从来:这个群岛~就是中国的领土。”

董秀芳(2013)[2]指出汉语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是从短语演变为双音词,介宾结构也是一种短语形式,也可能凝固成词。现代汉语中由介宾短语发展而来的词有很多,大多前人都有研究,但是时间副词“自古”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文章立足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虽然前人没有对“自古”做系统研究,但是对于它的组成部分“自”的研究有很多,例如马贝加(1996)[3]和刘平(2006)[4]谈到了介词“自”的语法化过程;王鸿宾(2007)[5]提到“自”是汉语书面语中最早表示起始的介词之一,在春秋已经形成;还有形相文(2013)[6]、伍海燕(2015)[7]等等。关于介宾式结构的研究也有,例如文全民(2009)[8]从宏观上对汉语介宾式复合词进行了历时研究。

有关介词“自”的研究有很多,文章只是略有涉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自古”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其成词年代和成词过程;其次,探讨其成词的动因。

一、“自”的介词化过程

刘平(2006)[4]指出“自”从甲骨文时期就由一个表示人身体部位的实词逐渐虚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了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等多种词性。“自”在上古就是一个多义词。《说文·自部》[9]:“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古文自。疾二切。”本义为鼻子,作为本义的用例并不多,如例①;由于动物降生时先露鼻头,因此引申为开始,如例②。

①贞:有疾自,唯有它?贞:有疾自,不唯有它?(甲骨卜辞)①

②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战国《韩非子·心度》)

在使用的过程中,“自”后面出现了处所词。例如:

③郑伯将王自圉门入,虢叔自北门入,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春秋《国语·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例中的“自”是介词,引出后面的方所。鼻子具有“开始”义,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一件事情的开始联想到源头,发生隐喻,表示空间的开始。古人的时空观往往联系在一起,因此再次发生隐喻,由引出方所到引出时间。例如:

④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大室屋坏。

(春秋《左传·文公十三年》)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自”就已经发生虚化,有介词的用法,引出地点、时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引介范围扩大,可以引出对象、原因等。例如:

⑤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

(春秋《国语·鲁语》)

⑥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

(春秋《国语》卷三)

二、“自古”的词汇化历程

(一)介宾短语“自古”的组成

“自”在先秦时期就已用作介词,可以引进时间的起点。《说文·古部》[9]:“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本义为过去久远年代的事物。例如:

⑦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论语·述而》)

也指过去久远的年代,例如:

⑧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

(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

“自古”是由介词“自”和名词“古”这一介宾结构演化而来,最早连用是在周朝的《今文尚书》以及《诗经》中,共有3例:

⑨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

(周《今文尚书·梓材》)

⑩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

(周《今文尚书·立政》)

⑪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周《诗经·那》)

以上三例,“自”为介词,“自”和“古”为介宾结构,例⑨表示从古代的君王开始就是这样子的,结构为“自+古+王”。例⑩表示从古时的商代先王到我们的周文王;例⑪的“自”为介词,表示“在”,“古”的指称义很强,译为“在那遥远的古代”。因此,以上例子中,“自”和“古”并不是词,是一个介宾结构,可以表述为“自+古+其他”。虽然,此时的“自古”跟现代意义相同,但是用例很少,并没有成词,这一点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例中得到例证,此时出现了一种四字格式“自古及今”,“及”为动词,“自”是介词,用例很多,例如:

⑫及今,未有赏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候者也。

(春秋《墨子·尚贤》)

⑬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战国《荀子·解蔽》)

以上例子中,“及”为动词做谓语,表示“到”,“自”为介词,引出时间的起点,“自古及今”表示从古到今,“自古”为介宾短语。据统计,“自古”在春秋战国时期有39 例,其中18 例是“自古及今”,另外还有类似于“自古及今”的用法5例,例如:

⑭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春秋《墨子·兼爱》)

⑮尧善治,自今察诸古也。自古察之今,则尧不能治也。

(春秋《墨子·经说》)

先秦时期,“自古+动词+其他”是其主要格式,表示某种现象从古代持续到某一时间,此时的“自古”还是介宾短语,两汉时期,“自古”后面没有了与之对应的时间词,而是直接使用“自古”,后接成分扩大,可以接名词性的表达,此时的“自古”为介宾短语作定语,如例⑯,可以接谓词性的表达,“自古”作状语,如例⑰:

⑯自古明圣,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东汉·刘向《上灾异封事》)

⑰庠序之设,自古有之。重本尊始,故立官置吏。官不可废,道不可弃。

(东汉·王充《论衡·非韩篇》)

张谊生(2000)[10]在探讨介宾短语词汇化时,大致给出如下标准:结构上比较凝固,语义上紧密融合的可以被视为介宾式复合词。以上例子中,“古”的指称义还在,词义没有融合,只是具备副词的句法位置,并没有成词。

在发展过程中,“自古”后接成分进一步扩大,后面可以接小句,例如:

⑱匈奴单于乡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

(东汉《宣帝纪》)

由于“自古”后接成分扩大,经常作状语,修饰谓语,并且用例增多,“古”的意义泛化,此时的“自古”跟成词之后的“自古”意义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自古”中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⑲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东汉《强弩之末》)

⑳故吾意传天语,自太古到今,天地有所疾苦,悒悒而不通,凡人不得知之,皆使神圣人传其辞,非独我也,真人勿怪之也。

(东汉《太平经》卷六十七)

因此,两汉时期,“自古”的结构没有完全凝固,并没有完成词汇化过程。

(二)从介宾短语到副词

六朝时期,“自古”的句法位置不固定,可以位于句末,表示从古代开始某种现象一直存在,此时仍然是一个介宾短语,例如:

㉑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

(六朝《全宋文》卷七十八)

例中,“自古”作为介宾短语作补语,句法位置不固定,因此,此时“自古”并没有成词。

但是,在六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自古”,并且语义更加融合,位置渐趋固定,常作为一个整体位于谓词前作状语,例如:

㉒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失千里之谬,戴盆而望,安能见天?

(六朝《全梁文》卷六)

㉓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六朝《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此时,“自古”的句法位置较固定,常位于谓语前作状语。虽然例中的“古”仍然还有指称义,表示“古代”,但是指称义较弱,“自”和“古”的语义较融合,可以判定此时的“自古”已经成词。表示某种行为或现象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如此。

唐代以后,用例很多,发展成熟,具有篇章衔接功能。例如:

㉔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唐《唐语林·苏世长讽谏》)

㉕自古道:“朝中天子三宣,阃外将军一令。但得一朝权在手,等闲便把令来行。”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三回)

三、“自古”词汇化的动因

时间副词“自古”是由介宾短语“自古”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周朝,是介宾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凝固成词。那么,“自古”成词的动因是什么呢?董秀芳(2013)[2]指出双音节衍生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语音条件的限制、线性序列上邻近、语义上有所改造、使用频率高。文全明(2009)[8]也提到,介宾式复合词的成词动因主要有句法、语义和语境三个方面。经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自古”的成词与句法位置、语义变化以及韵律有很大的关系。

(一)句法位置

“自”和“古”最终发展成为时间副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句法位置,“自”和“古”最开始作为介宾短语出现就位于谓语前面,介宾短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充当状语,经常位于谓语前面,这为其成词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自古”后接成分扩大,与成词后的“自古”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句法位置不固定,可以位于谓语前,也可位于谓语后。六朝时期,“自古”句法位置固定,经常位于谓语前做状语,或者做整个小句的状语,语义更加融合,在高频使用的过程中最终凝固成词。

(二)语义泛化

先秦时期,“自古”作为介宾结构出现,语义结合松散,“古”的指称义很明显,表示古代的事物,“自”的介词义也很明显,义为从,后面常有与“古”对应的词出现,比如“自古及今”,并且在用例中,还会有“自太古”“自上古”的出现,表明“自古”的语义还不够凝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的介词功能减弱,“古”的指称义渐渐淡化,仅仅是一个表示时间起点的词,“自古”后面常跟谓词,在高频使用过程中,语义凝固,句法位置固定,六朝时完成词汇化过程,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具备了篇章衔接功能。

(三)韵律以及双音化

冯胜利(1996)[11]指出汉语中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一个韵律词必须满足一个音步的要求。“自”+“古”原本属于介宾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组织在一个音步中,最后在高频使用过程中,“自”的介词功能渐弱,“古”的指称义也泛化,语义更加融合,常位于句首,修饰后面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更加容易将其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在韵律的作用下,经过高频使用,最终发展成时间副词,表示某种行为或现象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存在。

四、结 语

介词“自”由名词意义发展而来,本义为鼻子,引申为开始、源头,发生隐喻,引出空间范围,虚化为介词,再次发生隐喻,引出时间范围。因此,在先秦时期,“自”就虚化为介词。“自”和“古”在先秦最早出现时是一个介宾结构,常用的一个组合是“自古及今”,“自”和“古”的意义很明显。两汉时期,“自古”后面没有了与之对应的时间词,直接使用“自古”,后接成分扩大,常位于这些成分之前,为其成词奠定了基础,由于“自古”后接成分扩大,经常做状语,修饰谓语,且用例增多,“自”的介词功能减弱,“古”的意义泛化,意义跟现代的“自古”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仍没有完成词汇化过程。六朝时期,“自古”用例增多,经常位于谓词性成分前,句法位置固定,语义融合,最终完成词汇化过程,表示某种行为或现象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存在。经过分析,“自古”的成词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韵律有很大的关系。

注释:

①例①属于甲骨卜辞里的,北大语料库没有收录,因此此例转引自李青梅(1995)《常用字字形结构(六)》

猜你喜欢
用例句法介词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句法二题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