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0-03-10 07:27李启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52期
关键词:预见性心肌梗死血栓

李启娟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而高发疾病,根据临床相关资料证实,近些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但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为了给予病人最佳的护理干预,我科室采用了2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在我科室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病人,此次调查时间为2019.1-2019.10。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比组中,男性与女性病人分别为21例与22例,年龄最低者为42岁,最高者为81岁,平均61.5岁;研究组中,男性与女性病人分别为22例与21例,年龄最低者为43岁,最高者为82岁,平均62.5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值>0.05。

1.2 方法

对比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了预见性护理方式,分析两组最终护理结果:(1)组建护理小组并制定方案,入组的护理人员均进行专项培训,在护理过程中能够重视个体差异以及落实预见性护理,此外护理过程中还应及时评估病人心理与生理状态,评估病人的实际病情;(2)运动护理:在治疗初期应结合运动护理干预,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更换体位,并进行肢体按摩,保证病人的肢体血液循环;(3)药物干预: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既往过敏史、药物史,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与心律的改变,一旦发生一样应立即救治。

1.3 观察指标

分析护理结果。(1)心功能:从LVEF、NT-proBNT方面进行分析;(2)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发生、未发生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率)行x2检验,计量资料(±s)行t检验,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心功能对比

对比组:病人LVEF水平为46.91±4.87%、NT-proBNT水平为765.62±124.91mg/L;研究组:病人LVEF水平为56.57±5.89%、NT-proBNT水平为530.79±112.61mg/L,对比组LVEF水平与研究组相比较低、NT-proBNT水平与研究组相比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比组:参与调查的43例病例中,有11例病人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58%;研究组:参与调查的43例病例中,有2例病人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5%,对比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研究组相比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以护理干预为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2]。在以往护理中,常用护理方式为传统常规护理,虽然这种护理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实施效果不佳。为了改善此情况与提升护理质量,我科室采用了预见性护理[3-4]。预见性护理是临床新型的护理方式,能够为病人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护理。通过本文分析,发现(1)对比组LVEF水平与研究组相比较低、NT-proBNT水平与研究组相比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2)对比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研究组相比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可见此种护理方式能够改善病人心功能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通过分析,发现在实施过程中,组建护理小组可以将护理责任细化至个人,提升护理职责;通过运动护理,可以改善病人局部血流情况,可有效的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药物干预,可最大限度的提升治疗效果,使药物发挥最大药效[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可采用预见性护理,此方式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猜你喜欢
预见性心肌梗死血栓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