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协同、三链融合”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的构建

2020-03-10 13:28唐乘花朱艳琳劳欣哲
关键词: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唐乘花 朱艳琳 劳欣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传媒类专业课程应坚定地以学生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为指导,构建“双向协同、三链融合”传媒类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深挖思政资源,发挥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中的隐性教育功能,使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形成有机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

一、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育人价值

发掘传媒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构建可供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在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传媒类课程思政模式,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格局,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范式作用,解决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一)打破高校思政教育“孤岛化”现象,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格局

思政课程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价值,课程思政则是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价值。要充分分析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文化属性、传播属性、媒体属性与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遵循思政理念重构有血有肉的专业课程内容,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打破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各自为战的“孤岛化”现象。通过顶层设计与教学改革,让课程承载思政、让思政寓于课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实现课程思政主渠道育人功能最大化,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格局,从单一化的思政课程向多层面的大思政转化,从单一的课程育人向立体的三全育人理念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

(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传媒类专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学生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非常重要。这一特殊人才思政目标对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期待更高、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求更高。传媒类专业所有课程教学要旗帜鲜明地在讲政治上树标杆,以课程思政元素纵向贯通教学内容,以课程思政理念横向引领教学活动的“双向协同”课程思政理念;探索传媒类专业的“三链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即利用课堂吸收链将人类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知识内容;利用阅读补给链以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价值塑造中培育文化自觉;利用实践内生链让学生在节目策划、文化传播、新闻采写、新媒体运营等实训实践能力提升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进思政教育具体落实,使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形成多元统一,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范式作用,探索可推广复制的育人效果

传媒类专业学生具有课堂教学为基本保障、课外阅读为发展补给、实践实训为内化于心的共同成长规律,即学生由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到实践实训逐步进阶成才,思政教育逐步入脑入心。因此,探索和研究传媒类专业的“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目的是为了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激发教师活力、树立可复制可推广典型案例,提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范式方法供课程负责人、任课老师参考,有效落实三全育人效果。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数字出版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传媒策划专业、摄影摄像专业等教师根据该思政理念和育人模式,以思政元素贯通教学内容而重构课程内容,以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而开展教学改革;在各课程课堂教学中深挖思政资源、自然融入知识传授中;以爱读工作室为平台加强优秀图书线下阅读补给,在价值塑造中培育学生文化自觉;以《特立号》《新嗅探》《行知报》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为依托,妙在实践中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在实践内生中筑牢政治认同。

二、“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思路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2]需要对专业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寻找专业共性,构建课程思政理念模式,以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思政目标。

(一)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逻辑起点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和教育理念,必须立足于系统化的思维,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用思政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要解决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综合统筹思政教育的显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协同关系,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用思政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于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其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用思政提升课程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立足思政大格局,课程教学首要目标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立足于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再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用思政赋予课程教学新功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是课程及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知识性和技能性组织中注重传道,放大思政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立足于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最后,在教学评价实施中用思政衡量人才质量总保障。课程的思政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标准有别于传统标准,以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为基础,落脚的关键点是育人,要将育人效果和人才思政目标置于衡量教学工作的首位,育人的基本落脚点就是要坚定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二)理念模式构建是课程思政的实施难点

传媒类专业课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全面系统性的理念和可操作性的模式,这是课程思政的实施难点。首先,分析传媒类人才市场需求现状。高职传媒类专业主要为图书、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纸媒、屏媒、网媒培养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策划与传播、媒体运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担当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下的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宣传员,对传媒类人才需求的综合素质和政治认同要求更高。其次,寻找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载体,以阅读为不可缺少的补充方式,以实践为夯实能力的关键路径的共性,各专业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课外阅读优秀文化的补给、实践实训中政治认同的内化,这种共性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提供了先天条件。最后,构建可供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模式。笔者提出传媒类专业课程以思政元素纵向贯通教学内容、以思政理念横向引领教学活动的“双向协同”课程思政理念;以课堂吸引链+阅读补给链+实践内生链的“三链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价值塑造中培育文化自觉、在能力提升中筑牢政治认同,供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参考,解决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问题。

(三)全课程育人实践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位点

在课程思政理念上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中思政元素的贯通与教学活动中思政理念的引领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行动起来开展全课程育人实践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位点。“双向协同、三链融合”的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顶层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传媒类专业教学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补充优秀文化阅读吸取育人资源,强化实训实践中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提升传媒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专业团队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在制定课程标准、课程主讲教师在撰写授课计划中有理念和模式的指引,集众人智慧,经常操练、不断优化,使专业课程思政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并有效推动全课程育人实践。

三、“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的内涵构建

传媒类专业课程奉行“双向协同”的课程思政理念,通过“三链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湛、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传媒工作者。

(一)“双向协同”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双向协同”理念即纵向用思政元素贯通课程内容、横向由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的课程思政联动效应,纵向实现知识传播、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中的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横向确保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双向协同”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图

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双向协同”理念的纵向用思政元素贯通教学内容,要求课程负责人、教师研究和学习思政理论知识,首先充分调研和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岗位行动领域转化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依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职业教育理念,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能力提升规律,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从专业课程内容、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社会热点、课程实践、阅读书籍、教师队伍、校园及学生身边深度挖掘思政资源,提炼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思政知识点,筛选出与课程教学内容一一对应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中。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双向协同”理念的横向用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要求课程负责人、教师在撰写授课计划中要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以思政之魂统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以思政刚性坚守课程教学目标,以思政素材鲜活性改造教学内容上,以思政底线托起教学评价。

(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内涵构建

“三链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针对传媒人才特色和传媒类专业教学独特要求上下工夫,创造性地摸索出“三链融合”模式。其中,课堂吸收链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阅读补给链在价值塑造中培育文化自觉,实践内生链在能力提升中筑牢政治认同,如图2所示。

图2 “三链融合”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图

1. 课堂吸收链。在尊重课程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的前提下,挖掘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价值理念、精神力量,利用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有机融入传媒类专业思政元素。在呈现方式上,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案例、问题、活动及讨论等情景之中,使育人过程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以体现出课程本身的价值性和社会性。此链注重思政元素素材鲜度、内容热度、融入适度。

2. 阅读补给链。阅读对人类对社会具有无可取替的重要作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阅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媒体人唯有阅读,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5]著名传媒人白岩松说:“读书就像每天吃饭一样,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而读书是给精神补充营养。”[6]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利用“阅读补给”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价值塑造中,在塑造学生价值观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在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加强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此链注重阅读图书选书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

3. 实践内生链。当前媒体处在大变革时代,传媒行业亟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才更具感染力、渗透力。[7]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与实践融合是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专业实践任务为驱动,关注学校教育、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增强专业实践与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利用实践实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筑牢政治认同。此链注重学生实践作品选题角度的情怀温度、实践强度、巩固力度。

(三)“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1. 基于“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的专业课程改造。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数字出版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新闻采编、传媒策划等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造,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体系、思政元素和案例体系、课程思政阅读补给体系、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从严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传媒类专业特点,科学精准地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和新闻舆论等的重要论述融入专业教学,做到无缝对接,在《网络新闻采写》《校对实务》《新媒体营销》《实用广告写作》等传媒类专业核心课程中纵向以思政元素贯通教学内容、横向用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探索课堂、阅读、实践三链教学效果评价改革,使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基于“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新闻传播类专业面向纸媒、屏媒、网媒、自媒体等媒体培养适应编辑、记者、运营等核心工作岗位的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公平正义心、社会责任担当、法制观念、政治认同等职业素养;具备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实践的专业能力;具备较强的行业认知能力,能及时跟踪传媒业态变化,较快适应环境变化和岗位升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对新媒体技术有学习、研究精神,把握技术发展动向,及时应用新技术等等。在传媒类专业探索“双向协同、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改革,有效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新闻出版伦理法规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踏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都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在导向思维、文化素养、政治认同的养成方面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双向协同、三链融合”是探索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课余、线上线下,做到教师个个讲育人,促进课程门门有思政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