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架理论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03-10 01:18静,
教育观察 2020年48期
关键词:心理学案例儿童

田 静, 刘 岗

(1.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2.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若要教育儿童,必须先了解儿童。美国早期教育协会专家指出,虽然早期教育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关于儿童发展知识的程度。[1]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帮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的重任。然而,本科层次的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倾向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应用,最终不仅导致知识学习过程的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而且使指导实践的心理学知识沦为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停留在书本学习层面的学生进入现场面对专业实践操作时,极易陷入具体且繁复的儿童行为和现象之中,出现“盲视现象”,即在颇具意义的儿童行为与现象面前,学生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成为“去专业性”的外行。对此,本研究将鹰架理论运用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期望通过鹰架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一、鹰架理论的介绍

鹰架原指饲鹰者栖鹰的木架,后引申为工地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和建筑脚手架。教学中的鹰架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对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时,通过提供足够的援助来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鹰架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相关联。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者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层次,二是学习者经由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引导之后才能解决问题的层次,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鹰架作为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3]提供鹰架意味着教师善于按照教学目标的内在结构,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目标结构分解框架中查找与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拟合点,在拟合点处搭建鹰架,使学习者借助鹰架达成分解目标,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由此将不可能的发展水平转变为现实水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目标的落实往往需要搭建多个鹰架,使教学呈现上升式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带领学生拾级而上,在鹰架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中逐级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鹰架联结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依靠鹰架,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学生习得新技能。分开来看,每一分解层级目标的实现都可以找到具体适宜的鹰架支持。整体来看,若干个递进性的层级目标的实现是总目标的鹰架,而前一个子目标的达成又是后一个子目标的鹰架,如图1所示。

图1 鹰架支持下的教学过程

搭建鹰架的目的是支持学生的学习,使在学习开始时处于较低水平的学生能够借力。可以提供给学生的鹰架种类很多,如回溯鹰架、同侪鹰架、架构鹰架、示范鹰架、材料鹰架……也就是说,鹰架的形式可以是任何的教学策略、教学工具、外在资源等。[4]而鹰架的最终目的在于“不鹰架”,正如布鲁纳所说,鹰架是一种隐喻,是指学生或儿童在学习之初,教师或成人提供鹰架,给予协助。等到学习成熟时,学习者逐渐脱离鹰架的支援能够进行自我学习。[5]

二、学前心理学面临的教学困境

学前心理学是对0—6岁儿童心理发展客观事实和内在规律研究成果的系统汇集。从其学科属性来看,学前心理学属于心理科学范畴,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学理分明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一直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起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教材内容编排在很大程度上沿袭心理学学科框架,以心理学学术研究体例呈现内容,如将儿童认知发展分述为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割裂的部分。学科逻辑式的教材体系编排必然忽视学生的心理逻辑,加大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操作困难、受心理学知识点牵绊、难以顾及整体架构,表现为读书过于较真,常常看着教材第一页迟迟不见进展,陷入内容的细节当中,造成在知识点相互联系的体系构建与内化上存在障碍,进而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偏重学前心理学的心理学学科属性和心理学的学术立场,强调提供事实性研究成果,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传授,导致教学目标向心理学专业学习倾斜,忽视学前教师教育功能达成的问题。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其课程定位应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倡导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即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应强调实践运用的课程定位和价值取向。目前,学前心理学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偶尔举例或论证说明或为理论注释为辅,这种隔靴搔痒的方式难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学习的儿童心理特点也难以和实际中的幼儿发生联系。[6]事实上,对自己儿时成长经验记忆不多的高师学前本科生,既无观察儿童成长的经验,又无在幼儿园实践的经验,在缺乏儿童经验支持的情况下,强调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情境学习。

将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和课程定位统一起来是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冯晓霞教授曾明确指出,高师学前心理发展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其学科性(也可以理解为学术性),即按照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治学方式,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理解和解释儿童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自觉将儿童发展研究与学前教育中的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醒学生注意或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形成自觉运用儿童知识于教育的意识和习惯。[1]也就是说,学前心理学教学既要符合其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又要遵循其课程定位,实现其学前教师教育功能。本研究以鹰架理论为依据,尝试分解学前心理学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供鹰架,帮助学生学习,试图将学生学习难度分别从不同环节降低,最终实现职前学前教师教育的目标。

三、鹰架理论在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遵循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可将高师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学习、初步运用、实际运用”三个子目标,并为子目标分别搭建思维导图鹰架、案例鹰架、实践基地鹰架,兼顾知识学习和理论运用目标。

就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思维导图鹰架支持下的指向理论的自主学习、案例鹰架支持下的初步运用理论的协作学习、实践鹰架支持下的实践理论运用的深度学习。将三个环节联系起来看,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深度学习的鹰架,而深度学习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见图2。

图2 鹰架支持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

(一)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鹰架,完成知识建构

课前的自主学习指向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鹰架自主阅读教材和参与相关MOOC(慕课)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工具,它能通过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和组织知识点,降低教材阅读难度,加大学生记忆组块,便于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体系,同时解决学前心理学教材重学科逻辑轻学生心理逻辑的编排体系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困难。当教师提供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后,学生会以知识框架为抓手组织内容阅读教材,使学习过程有方向、有结构,更清晰、更连贯。

学生课前参照自主学习鹰架,阅读教材,理解和建构知识内容体系,课堂上还需要做自主学习的口头报告。如果说思维导图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鹰架,那么口头汇报则是去除鹰架下的独立掌握知识后的成果展示。对学生来说,口头汇报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在课堂中的呈现,是学生学有所成的体验过程。而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自主学习口头报告督促、监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及时反馈。

(二)课中协作学习:学生依托案例鹰架,实现知识共享

课中协作学习环节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要求以小组头脑风暴的互动合作来分析案例鹰架中的不同案例。搭建协作鹰架,首先,是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点设计便于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案例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儿童发展知识去看待、解释学前教育中的现象。学前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教育场域非常广泛,可以说,儿童心理发展不仅是儿童观察和评价的依据,也是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理解国家制度和文件精神的出发点。鉴于此,可以从儿童行为、教师教育决策与行为、学前教育相关国家文件等材料中形成案例。其次,学科层面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学习者能够像学科专家一样深入思考问题需要的能力。[7]协作学习鹰架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初步形成从心理学视角观察儿童和思考幼教现实的思考方式,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面对情境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捕捉和聚焦案例描述投射出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分析思考的切入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经历点到线、点到面的思考,形成一种符合学前专业逻辑的思维意识和路径。

以《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章节选择“理解学前教育文件”的案例《“3+4= ”表示?》为例。在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中,2019年5月20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有一期节目——《幼儿数学入学准备:思维比计算更重要》。这期节目中有这么一幕:岩是大一班男孩,他对数学计算很有信心。教师:“3+4=?”岩脱口而出:“7。”教师接着问:“3可以表示什么?”岩说:“3像小鸟。”教师再问:“4可以表示什么?”岩回答:“4像小红旗。”老师接着问岩:“那么‘3+4=’表示什么意思?”岩想了想,面带困惑地说:“3+4=,嗯,3+4表示3只小鸟加4面小红旗。”

阅读上述描述,以“岩不能理解‘3+4=’的深刻含义”为案例分析切入点,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1)不能理解“3+4=”的原因是受制于儿童心理哪个方面发展的结果?请介绍此现象对应的学前心理学相关知识。(2)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关于数学运算目标的表述。(3)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请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幼儿园如何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数学学习设计一个实施方案。

如果说思维导图鹰架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是使学前心理学知识存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由外而内的过程,那么,案例鹰架协作学习就是运用理论知识由内而外的过程,意图借助教学情境案例,启动与之相联结的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由理论建构向实践应用的过渡。在案例分析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协作学习报告。协作学习报告是学习小结,也是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的外在形式,还是撤掉鹰架后自我专业成长的展示,同时,为进一步在幼儿园实景中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提供基础。

(三)课后深度学习:学生通过实践鹰架独立运用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迈克尔·富兰的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通过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去处理、解决生活世界中有价值的问题和任务,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只有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才能获得经验、自信、毅力和前瞻性思维。[8]深度学习阶段,是学生进入幼儿园实地观察幼儿和独自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理解儿童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应从日常熟悉的材料中选择问题,用科学家取得完善知识的方法,获得处理在能力范围内的材料的独立工作的能力,避免学习只有象征意义的材料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混乱和理智上的乏味。[9]在此阶段,在幼儿园实践鹰架支持下,可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独立展示身手。其一,教师可以在实际场景中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理解理论和运用知识的程度。比如,学习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可以运用皮亚杰临床法,重现皮亚杰守恒实验,请学生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解释结果。其二,在实际场域中,学生能够找到许多可以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理论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信心和能力。比如,G同学在幼儿户外骑车活动中观察到:“教师说‘把脚放在脚蹬上后’,许多幼儿都做不出这个动作。”G同学想到幼儿听不懂“脚蹬”这个词语,于是和教师商量,在脚蹬上贴上笑脸娃娃,告诉幼儿,将脚放在笑脸娃娃上,发现幼儿很快就明白了教师的指令并能将脚放到位。

四、鹰架支持下的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将鹰架教学运用于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降低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有信心。学生在思维导图鹰架、案例鹰架、实践鹰架支持下,逐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2)改变了教学过程偏重理论说教的状况,提升了教学效果。在鹰架支持下,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尤其是在幼儿园中探索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热情,改善了学生厌学的现状,提升了教学效果。(3)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益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实现。通过案例鹰架和实践鹰架,学生经历初步运用知识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训练,大大提升将学前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体现了学前教师教育培育未来教师的初衷。

总之,鹰架教学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就像一套思维体操,训练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有助于学生形成专业思维。同时,也使得学前心理学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学案例儿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