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经典(二十五)

2020-03-11 14:52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郑燮碑刻郑板桥

□孙文韬

以人感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其为清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潍县县令,是历史上杰出的名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朋友们的眼中,他是一副才子的样貌,瘦竹一枝,满纸怪字。所谓“怪”是指不同俗流的清高与孤傲,在恶浊尘世中孤芳自赏。一般行书字体,都是左低而右昂,从郑板桥的字体中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即便是碑石契刻,其字形也多作倾斜延伸状。文字线条加强粗细对比,入笔细劲,出笔粗壮,给人一种豪纵气象。

这种豪纵气象是生活的赠予,是才华的象征。郑板桥曾作《七伤诗》,铭记生活的苦难。当亲人在疾病、灾荒中一个个离他而去时,他感时伤逝,激起生命的波澜,银钩铁画凝聚着不屈的心声。所以,从郑板桥夸张的撇捺中,我们看到的是压抑困顿中积聚的才华。外露的锋芒,记载着他所感知的生活滋味。

《新修城隍庙碑记》拓片(局部)清·郑燮

《朱子家训》拓片(局部)清·黄易

才华的彰显,还在于他融通多种艺术形式。“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郑板桥成功地将书法用笔纳入兰竹画法中。反过来,兰竹画的飘逸潇洒,又汇入其书法的性情流露中,正所谓“书如心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他豪迈的情感、灵动的思绪,体会到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而这恰恰是文人画的核心原则——“以人感人”。同时,郑板桥的字形还有着强烈的视觉趋向性,能够引领观众进行一番笔墨拆解。

寰宇访碑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其篆刻师事丁敬,又有创新,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世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提及黄易,便要诉说金石学问。不管黄易绘制了多少《访碑图》,书写了多少作品,其核心理念都是以金石学问作为支撑主干的。

黄易在泰山周围寻访古碑刻时,绘制了《岱麓访碑图》,描摹出碑刻景观的大体形貌,严格记录了碑刻的形制来源以及存字量。他通过书法、绘画的手段,探求上古的奥秘及经典的意义,似乎更能彰显学问的价值和意义。他甚至于订正古人的错讹,并以此为乐。

黄易曾从黄河泛滥的泥淖中挖掘出武氏祠遗物,推究年代,考证身份,极尽学问之能事。学问的印证,虽可以补史料的缺憾,但艺术似乎成了学问的副产品。而萌发于学问的书卷气息,确是难得的文化基础。从长期来看,学问滋养无疑是艺术家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途径。

学问与才华好似是船的两个桨,互相弥补,方能成为技艺、技巧前进的动力。由于性格使然,学问与才华之间也是互补的。黄易的一生是坎坷的,而他呈现给后人的,却是一派金石书画的美好佳构。

猜你喜欢
郑燮碑刻郑板桥
陕西清代神庙戏曲碑刻的保护与传播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常用印
富贵竹
碑刻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