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出新 内敛天成
——徐宏勤书法艺术欣赏

2020-03-11 01:02丁胜如
工会信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楷书书法

◆文/丁胜如

徐宏勤,男,1968年5月生,安徽天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安徽省书协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滁州市书协副主席,第四届滁州市政协委员,第九届天长市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清风徐来》《善斋诗稿》和《徐宏勤书法作品集》等。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向我介绍同乡徐宏勤,说他是我的同学,能诗文,擅书法。我搜遍记忆海洋的拐角旮旯,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都没有这么一个人。然而,当我今年初在他供职的单位,见到徐宏勤先生本人,却又发现似曾相识,属于神交多年式的朋友,他眉宇之间透出的是智慧灵光和艺术气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进入安徽师大中文系学习,我就跟着学兄购得王伯敏先生《中国绘画史》,后来又陆续购买一些艺术理论书籍,对书画艺术有了概貌式的了解,但学习兴趣侧重点还在文学方面;后来供职于安徽省总工会,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再无多少时间去研读文学,但早年接触过的书画作品,以及后来接触到《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史》《南画十六观》《中国笔墨》等,却使我对书法、绘画艺术念兹在兹、魂牵梦萦。

实际上,我除了1987年以一幅硬笔书法参加安徽省硬笔书法研究会在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召开的成立大会以外,再无多少书画活动,记得当时部队周鉴明先生的硬笔书法让我喜不释手、心生羡慕,然而由于自己的怠惰或工作繁忙而与书法诀别、与电脑结缘,自己对于书法实操并不在行,我对书画艺术、书画艺术家从此只有仰望的份。在我仰望的人群里,既有历史上的先贤,又有正在驰骋书画界的当代名流。我先后结交过几位书画界名人,也曾经在国内报刊发表过一些谈书论画的体会文章;也曾与一些名人失之交臂,譬如曹宝麟先生,当初我们差不多同时供职于安徽师范大学,他在语言研究所,我在学报编辑部,然而我却没有去结识他,更没有向他求赐一幅墨宝;徐宏勤先生则是长期留在念想中而无缘得见,直到2019年初才面对面地交谈......从此成为了我将永远记挂的书法家之一。

毕竟在文艺研究领域浸淫多年,我对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兴趣。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历魏晋、隋唐而臻于成熟。唐人楷书法度严谨、体势端庄,笔意精到、结字稳当,显得正而不板,瘦不露骨,肥而有骨,清而不薄,为后人树立起楷书的典范和规则。唐宋以降,历代书家无不受到晋、唐楷法的影响,以古人之理法,写自己之性情,于具有共性的内部客观规律中挥洒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心正则笔正”、“学书先学做人”,古今大凡在书法上成一番事业者,人品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楷书本身就有端正庄重之意,必须守住一个“正”字。宏勤为人厚道朴实,讲求诚信,是一位践行着儒家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当代书家。从初步接触特别是对他书法艺术的了解把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创作思想崇尚儒家人格理想。他认为楷书有端正庄重之意,必须守住一个“正”字。艺术之路没有捷径,书法是不可取巧的。走短平快的路子,只能是昙花一现,对于真正从艺的人没有多大的意义。打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才是真理。然而,他更认为楷法之妙最忌过于平正,关键要在平正中寓有险绝的姿态,“势若奇而反正”。从他的散文《天长四君子》一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格的尊崇:“天长历史上文人、名人很多,但能具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梅(宣瘦梅)、兰(戴兰芬)、竹(朱寿昌)、菊(王贞仪)’四君子了。”并且将天长四君子之风概括为:遵守道德、崇尚科学、热爱学习、注重修养。由此也可以见出徐宏勤向上向善的人格追求。

二是践行天道酬勤的传统美德。在繁忙的集团工作之余,他每天要习书数个钟头,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辍。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他通过观看欧洲杯足球赛、汶川地震“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行动受到启发,时刻提醒自己在书法道路上找回属于他自己的“坚持和再坚持”。2013年到2016年这四年间,徐宏勤的书法创作陷入了困顿,于是他希望通过阅读古典诗词使自己静下心来。他还一边阅读,一边创作,有了散文集《清风徐来》和诗词集《善斋诗稿》等丰富创获,记录和反映了他坚持学书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在《临八大山人<千字文>有感》中,他写道:

行书不易隶书难,廿载临池墨迹残。

今日潜心摹八大,神通意合笔方欢。

在《父女临帖》中,他写道:

向晚同临元孟頫,先成父女又师徒。

横斜我已描千遍,曲折孥才有几涂?

拟古当从碑帖出,求新莫受世人拘。

闲来不问纷繁事,乐读诗书学大儒。

就这样,徐宏勤一直坚持到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年届五秩终于在书法艺术领域里取得牵人眉目的亮丽业绩。

三是擅长从日常生活中体悟书法真缔。他有着对于书法的独特眼光和艺术悟性,他爱分析思考问题,习书也不例外。他在习书过程中不断总结,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因为,书法要做到“变”很难,变到恰到好处,如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就更难。这就要求书家充分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从生活中发现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譬如,他从打扑克中发现,“打扑克可以与世无争,畅游物外”,“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要求打扑克的人善于审时度势;他从澡堂擦背想到了写字,谋篇布局、结构营造,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擦背之中蕴含着书法的真缔,“世上的许多东西,在他们之间却有着如此惊人相似的规则,难怪有人说一通百通的了”;他从搓麻将中发现,书法与搓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门子看的越多越没有嘴子,因此希望我们爱好书法的朋友静下心来临写一种书体,成就书法中的‘清一色’。这样才会有‘嘴子’,才会有收获。”这既可看作他对别人的劝告,也可看作对他自己书法创作的自警。

四是善于运用笔墨传达艺术追求。中国书画是一门笔墨艺术。笔墨是指毛笔含墨落纸并在纸面上运作所留存下来的痕迹,它有粗细长短曲折变化等笔画形态,也有干涩浓淡细腻粗糙等等的水墨呈现。书法和绘画,无疑都是笔墨艺术。宏勤的书画实践广泛,所涉书体包括了真、草、隶、篆、行,偶尔还尝试绘画、篆刻。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行楷,取法赵孟頫和八大山人,既有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徐宏勤行楷,看每个字的结体,笔画大部分都有连贯之气,又笔笔分得清,令我不禁想起赵孟頫67岁行楷书《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再看每一笔画的运笔,又会让我联想到八大山人的“秃笔中锋”。他还借鉴了八大山人的经验,运用“留白”来构建空灵、险绝的艺术意境。因为他深深地懂得:“相对于诗文的空灵而言,书画作品中的空灵似乎能更加直观些:八大山人的画作里永远是一直蜷伏的小鸟或者是一条缓动的小鱼,其余全是大片的留白,让读者读来便多了一份想象。”(《心灵的后山》)曾有论者指出:徐宏勤先生的书法“线条粗看慵懒,但仔细一看,里面蕴藏着刚劲,力量巨大,似‘万岁枯藤’”。每当面对徐宏勤书法,仔细端详、揣摩,你就不难发现,其书单个看纵逸欹侧,颇具天趣,个性彰然;从整幅看,往往字字呼应、相互映带,收放有度、节奏朗然,显得富有文气、内蕴古意。

我曾经将徐宏勤先生的书法图片发往朋友圈,向方家请教。

——著名作家、电影《秋菊打官司》原著陈源斌先生认为:“徐宏勤的书法很‘正’,是童子功。没有世俗气。主要是比较干净。”

——著名词人、书法家,资深出版人查振科先生评曰:“清爽,有文气。”

倘若按照查振科先生关于书法须具有“人生阅历,学识修养,道德境界。阅历以丰富至察为上,学养以贯古通今为上,境界以追慕圣贤为上”的标准,无疑地陈源斌、查振科两位先生都对徐宏勤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艺无止境。业界方家的赞誉,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步不前。徐宏勤性格内敛、不事张扬,年届五秩依然临池不辍。我坚信,假以时日,随着现实人生的历练和书法实践的积累,宏勤不断颐养散淡情怀,不断放空自己,正心诚意、任情恣性,做到笔心相通,心与自然万物的相通,到了那时,他的书法艺术必将大为精进。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楷书书法
书法
楷书的教与学
书法欣赏
书法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楷书的笔势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