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2020-03-11 07:29冯小红张尚毅
重庆行政 2020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职业

冯小红 张尚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阐释了教育的思想内涵、理论主张、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1]。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聚焦反映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设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融会贯通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职业教育事业提档升级,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当今世界优秀的教育成果,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总结了我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2]。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实践三维价值及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借鉴了当今世界优秀的教育成果,总结了我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3],肯定了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成就。这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逻辑发展。

例如,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务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4]。字里行间肯定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颂扬着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论证了新中国70年教育特别是近4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中国的高铁走出国门,“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并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挺进。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工匠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国人告别了70年前靠洋火、洋灰、洋碱、洋钉——这些被老一辈人冠以“洋”字的词语,并记载着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和技术都要依靠舶来的日子[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证实着作为培养工匠、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的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70年不懈追求,奏响了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一曲曲壮歌,推动着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教育质量提升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中国特色职教人才培养进取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亦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第一维价值和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多次考察教育发展、学校办学情况,以及国内外多个重要会议上,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十年,成绩一路攀升的同时,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方向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等重大命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6]。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实质、丰富内涵和重要体现,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九个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个坚持”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7]。这标志着我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又如,关于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8]。这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9]。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亦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第二维价值和意义。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展现出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它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一行动指南就是实践指南和行动纲领,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例如,关于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这一定位来源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70年的实践。“能使火箭上天的是人才,能使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这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培养工程师与培养技术工人、培养科学家和培养大国工匠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基础性定位。这说明任何尖端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践应用创新,这就是“实践的品格高于理论的品格”的证明,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又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是戴帽子工程,“要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10]。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战略,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全面部署了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新实践、新要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亦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第三维价值和意义。

二、加快职业教育事业提档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观念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教育指引了前进方向、制定了总战略和目标任务,更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着力要点、提供了观念启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中国教育的总战略和目标任务,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奋斗目标、责任担当和使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根本任务、给予了希冀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等重要论述分别启示职业教育应然保持的根本特征属性、必须坚持的核心特征属性、必由发展的自然特征属性。

(一)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需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根本特征属性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继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宗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好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获得感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应然保持“职业性”这一根本特征属性的重要启示。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相对于普通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而言,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这是由社会职能分工的职业特征属性决定的。它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实训安排等,都是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实际应用能力需要而确立,通过强调实践教育、强化技能训练、锻炼职业能力,提升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核心能力、职业道德精神素养,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必要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一根本特征属性衍生出职业教育是培养广泛一线工人的“大众教育”,是提升职业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提高技术技能并针对岗位需求的“技术教育”。它提示着职业教育保持其“职业性”能满足更多人掌握技能、提高技能,能帮助更多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能实现我国技术技能整体提升,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高国家整体实力。这就充分说明职业教育是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的教育。它能帮助大众择业就业、实现人民敬业乐业,是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体现。同时,它说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就是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解决了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进一步彰显“职业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事業逻辑发展的根本特征属性。

(二)坚持职业教育“终身性”,需要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特征属性

高质量的教育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实基础和强力引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12]。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是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是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除了竭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终身性”这一核心特征属性。

职业教育的“终身性”是指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大众,而且具有特定时效,即终身。它决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具有广泛开展准入资格培训、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员工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培训等。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从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出发,将职业教育边界延伸到职业培训、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并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说明除学历教育之外,将培训作为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13]。与职业教育“终身性”孪生的培训职能,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补充形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功能转变,吸引企业“能工巧匠”从事职业教育,形成绝技绝活传承机制,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满足多种需求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矛盾,以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满足社会大众接受更高层次优质教育需求,为学生分流就业和回流深造提供机会,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体面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提示着“终身性”的核心特征属性是职业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须。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2019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扩招人数是100万,扩招对象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或在职人员。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国家这一政策颁布实施,是应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措施。“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预测,伴随着新职业的增长以及低技能任务实现自动化,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失业率会急剧上升。”“据一项全球评估,到2030年,30%的‘工作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14]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积极面向在岗或下岗职工开展转岗再就业培训,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开展新技能、新技术培训,源源不断提供帮助其获得就业新技能的职业教育,彰显着“终身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核心特征属性。

(三)坚持职业教育“区域性”,需要把握“推进教育公平”这一自然特征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教育公平通常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就业机会等。而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必须保障落后地区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扶贫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会完全不同。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5]教育扶贫,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实施路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职业教育和区域之间有着天然的联动因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广泛的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东中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城乡间和区域间、区域内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經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区域性”教育扶贫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然特征属性的基本内涵。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的层次结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匹配。根据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比例培养各种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这就提示着“区域性”教育(扶贫)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然特征属性,要做到扶贫必先扶志。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坚持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属性,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支撑服务当地的建设发展,就是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充分说明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根据区域特点发展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法宝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必备武器,彰显着“区域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逻辑发展的自然特征属性。

三、加快职业教育事业提档升级,必须着力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教育是国之大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完善新时代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切实领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总规模居于世界第一,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处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6]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对教育发展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方位、“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总要求三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重要论述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与要求。

“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我国所要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与21世纪之后的全球形势相匹配。一方面,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办都更加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完善现代化职教体系。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划“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背景、要求、框架、任务、保障等方面系统、全面、详细地从战略高度和实践深度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了部署。另一方面,从战略实施层面来看,在国家战略规划下,在市场需求呼唤中,在教育改革探索中,2018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了15所首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2019年教育部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

因此,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从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视角提示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涵各要素的有机整体,因素之间结合越大,系统就越稳定。在科学发展引领下,构建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突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如普通本科转型、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长学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次要扩大高职教育供给,第三要加强紧缺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第四要将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规划,第五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同时,以职业教育“体系意识”,把架构“异质统筹”的“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中心任务,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和渗透、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和延伸、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形成中职与高职相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配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开放多元化发展新模式。

此外,借鉴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经验,打破在学校办教育或在企业办培训的定式思维,充分依靠企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形成校企互动双赢的合作体制和职工在职轮岗培训制度,实现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深度结合,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深入对接。同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二)完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应该切实领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

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极大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面对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事业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業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遵循。

这就从“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与视角提示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中,在质量、结构、水平上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发突出,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紧迫。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效解决原有的职业教育难以满足新形势新常态新经济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也更为紧迫地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17]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8年2月,由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和国税总局六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因此,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和实践深度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规划,但在各地、各校目前还尚未真正落实,存在校企合作机制不畅、企业责任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就需要各省市进一步根据产业行业发展、教育和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加快配套完善新时代产教融合政策体系。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亦即新时代职业教育20条)中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尽快完善新时代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必须明确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共存亡共进退共荣辱关系,保障双方利益;明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法定责任、学校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创造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校企双方人才互聘政策,从而激发双方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并找到利益共同点,推动形成命运共同体。

(三)打造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应该切实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為中华民族谋复兴。”[18]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高度概括了五年来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高位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19]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从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提示着,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内心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20]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应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治理的现代化。《方案》将职业教育治理改革的外部治理结构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首先要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格局,并明确各方利益主体的职责,如政府应更多地转到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行业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第三方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督导评价制度;建立多元主体参与但属于第三方性质的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职业院校也要全面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推进现代院校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机制;结合市场需要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并做实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完善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以确保职业教育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经费课题: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8-GX-040)、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C+3M”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与实践(课题编号:182109)、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重庆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8DY10)、全国职业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QZJ040)。

参考文献:

[1][3][6][9][10]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5(1).

[2]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7-08-04.

[4]陈鹏.我国技能大赛选手何以世界领先[N].中国教育报,2019-09-25:8.

[5]高靓.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N].中国教育报,2019-09-27:1.

[7][10][2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6-12-09:1.

[11][16][17][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1).

[12]顾坤华.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2(01).

[13]习近平.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4(01).

[14]张东,黄蔚.如何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观察之三[N].中国教育报,2019-05-20(03).

[15]查吉德,李媛.把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6):22.

[19]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作者:冯小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讲师

张尚毅,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