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实证分析

2020-03-12 18:11李晓云陈树良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耦合度产业结构辽宁省

李晓云 陈树良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源动力;城镇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各有弊病,两者没能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应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确定为中国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引擎支柱之一,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破传统产业模式束缚,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安全壁垒,以期达到经济效益持续良性增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序言

城市化发展历程在大数据、信息化模式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难以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改革,促进地方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而引导居民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带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二、基本概念

新型城镇化。与初级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不再追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而是在国家科学规划、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有序进行,并保障人口的综合权益及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的占比,是我国社会发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以及科技、经济等迅猛发展,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工业、服务业等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容忽视。此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将发生变化,集中到农民本身,覆盖整个农村,实现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

耦合协调度。“耦合”方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联合现象的一种动态现象。“耦合度”方法是用来度量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耦合关系的体系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共同成长。“耦合协调度”指将耦合理论与协调理论相结合,再对耦合度这一概念加以优化融合,是在耦合度的计算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三、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

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产业结构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演进指数由产业结构质量和数量组成。结构质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结构数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模型

1、熵值法

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是由具体指标和时间所构成,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在同度化之前将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正向化,再经过相关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1)新型城镇化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如下:

人口城镇化(0.0461)的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单位建成区面积吸纳的城镇人口数量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1428、0.4286、0.4286,类型均为正向。经济城镇化(0.234)的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比重、单位建成区面积实现GDP(亿元/平方公里)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4163、0.1416、0.1717、0.2704,类型均为正向。社会城镇化(0.1456)的人均财政科技支出(元)、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元)、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本)、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3071、0.2476、0.0825、0.1075、0.0038、0.1939、0.0576,类型均为正向。生态城镇化(0.5542)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万立方米)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0783、0.0121、0.3494、0.5602,类型均为正向。城乡一体化(0.02)的IU比、NU比、城乡经济二元对比系数、城乡收入二元反差指数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007、0.0211、0.4789、0.493,类型均为适度。

(2)产业结构演进水平

结构质量(0.0169)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0135、0.4460、0.5405,前者为逆向、后两项为正向。结构数量(0.9831)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权重及指标类型分别为0.2250、0.0750、0.7000,类型同上。

2、耦合协调度模型

采用耦合模型理论,得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耦合间的耦合度计算公式:

耦合度C值的取值范围大于0小于1:C值越小,表示两者间耦合度越差;反之,C值越大,耦合度越好。

在测算二者耦合度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D综合评判二者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其中T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综合协调发展指数,公式如下:

D=(C*T)1/2

3、耦合协调发展等级

在实际工作中,可依据耦合协调度D值的大小,划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为:可接受区间(0.7以上)、过度区间(0.4以上)、不可接受区间(0.4以下)。

(二)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实证分析

1、指数分析

根据2008-2018年指数计算结果:以2015年为界限,2015年之前(2008-2014年)综合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相对好于产业结构演进指数;而在2015年之后(2015-2018)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数相对弱于产业结构演进指数,并且两指数差值逐渐缩小。

2、耦合协调度分析

产城耦合协调度演进过程为:相对早些时候,耦合协调状况有所好转;2008-2014年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相对滞后;2015-2016年产业结构演进发展已优先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究其原因,辽宁省这一时期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城镇消费远远高于农村消费,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耦合失调。2016年以后,二者偏离程度较大但趋势呈现为下降,表明这一时期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正逐渐趋向于耦合协调发展态势。

3、耦合协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效应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产城耦合协调度这一解释变量,构建出如下方程:

lnEC=-188.3611+17.49509lnL+0.055991lnK+0.254693lnD

拟合优度R2=0.9763,模型整体有效性F=96.04704,F0.05(3,6)=8.94,拟合效果好,同时,辽宁省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对其经济发展水平作用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借助耦合协调机制,探讨辽宁生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节结构之间的耦合机理及对区域经济的连锁反应,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结论

1、NU指数、IS指数同步上升,发展态势相近

2008-2018年间,辽宁省的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围绕0.5水平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产业结构演进指数略好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数。

2、产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先增大后减小且未到达平衡点

由偏离系数大小关系得出,2008年至2016年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及其耦合协调度呈阶段式上升;从2016至2018年逐年降低。说明辽宁省产城耦合度及其协调度发展仍处于发展的中前期阶段,刚步入可接受区间中等协调层次,未达到稳定发展的平衡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尚不充分

产城耦合协调度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显著统计意义的正向作用。一方面由于辽宁省地方对于城镇化的建设不够宽泛,具有片面性,未能良好控制地方人口以及规模的宏观愿景;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乱序性为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压力,造成地方产业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传统的劳动力及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具有较大作用。

(二)建议

1、按照五位一体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鉴于未能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化发展,故而在“人口城镇化”的基本理念与相关政策基础上,建立以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及农村为主体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加速融合,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在基于小城镇的特色优势和品牌效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

2、重视耦合协调实质,实现耦合协调新的发展平衡点

政府应站在宏观角度,合理布局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口占比、就业占比、经济产出占比,孵化并大力提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淘汰高耗能重工业、高耗资的僵尸企业,加大乡村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布相关政策,以激励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鼓励农民进行生产生活投资,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合作社,提升农业整体经济水平及效率。最后,建立“城镇反哺农村”的机制,发挥城镇的综合服务及辐射的带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目的,促进产城耦合协调达到平衡点。

3、因地制宜发展,塑造支柱型产业

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有明显差异,也存在“虹吸效应”。有诸多原因导致辽宁省“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的消除,因此应根据各地市的优势与问题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协整配合区域间的发展方向。辽宁省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支柱型产业,精准定位优势产业进行突围,整合产业链。首先,辽宁省东部地区由于地方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同时具备较高水平,因此应该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着重提升。其次,辽宁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产业结构单一、效率较低,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借助相关政策重点推动金融产业发展。辽宁省中西部地区还缺乏支柱型产业,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政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对交通设施和电力水利等方面进行改善,打造当地的特色产业,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吸引外商,使外商在投资时拥有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投资环境。总的来说,辽宁东部地区处于高发展水平,要发挥示范作用,辽宁中西部地区做好相关产业以及高新技术的转移承接。

4、增加对辽宁高等教育投入,综合提高辽宁科技水平

经济的健康绿色与可持续性发展,需增加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强大力引进专业性强、素质高的高水平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输入新鲜血液夯实基础,并为高端服务业提供优秀人才支撑与储备。但辽宁地区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特别是辽宁省西部地区因地理位置等因素致使人才稀缺,而引发对人才的抢夺,限制了地区间经济的发展。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资本刻不容缓,以此为辽宁省的现实及未来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猜你喜欢
耦合度产业结构辽宁省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