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探究

2020-03-12 05:24陈凤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思辨能力途径

陈凤红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影响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以及改为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素质改革的要求下,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了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思辨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6-026-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教育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等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要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爱上学习,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会思辨、爱上思辨,以此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去认知和反思社会、生活和自然,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教学环境、质量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部分学科教学也开始在理念和方式上进行创新,但是由于应试考试制度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存在。首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刻,基于道德与法治學科属于中考学科对学生升入高中的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在大部分课堂教学中仍以知识教学和应考技巧为中心,侧重对理论知识以及答题技巧进行讲解,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部分学生也因侧重应试学习而忽视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对自身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锻炼培养也不够重视。其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仍然做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习主动性发挥受限,大多数时候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函待提升。第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等进行培养,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提升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分析能力,必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的创新和优化成为必然。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一)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传统教学课堂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感觉枯燥沉闷,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和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和法律地位,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激发他们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促进其可以实现对生活和现实的思考,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设计严谨有梯度的价值高的问题,层层推进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先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再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本预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针对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搜集起来,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争议的话题引到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自己的疑问,通过资料的丰富去验证学生的观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辨空间,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思辨角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联系新闻时事,促进学生敢于思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创建教学活动时不能局限在教材课本的理论上,而是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结合,将社会以及生活真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能够利用书本知识去思考当下时事,促进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科技以及国家内部统一问题等新闻时事,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在各方面的发展,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思辨,利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念。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思考作为祖国的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共享,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师还可以以当下美国干涉台北内政以及我国外交部对此采取的一系列策略等新闻为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营造趣味性环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训练,通过合理应用知识,将知识理论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并且在不断的应用中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营造趣味性的环境,组织学生参与辩论会,针对道德与法治问题进行辩论,结合相关的知识、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其中关键的课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学习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革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为目标,以增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政治思维、法律意识、公民意识,通过实践探索、兴趣激发、环境创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成长,以此来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隽菁. 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条路径[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2019, 000(001):13-15.

[2] 罗世彬.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J].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2019, 000(007):19.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思辨能力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