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律文本,延伸课堂生活,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

2020-03-12 05:24张育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6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

张育

摘  要:道德與法治课是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同时选好法律学习文本,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案例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生活,增加学生的法治信息摄入量,提升法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律文本;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6-052-01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础,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个人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作为现代公民,理应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何为法治素养?综合国内外法治素养理论及实践基础,有研究认为,法治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理念下广大青少年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在不同情境中具备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能力,其核心内容应包括法治知识、法治观念、法治能力、法治精神四个维度。学习并获得基础的法律知识是具备法治素养的前提条件。

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同时选好法律学习文本,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案例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生活,增加学生的法治信息摄入量,提升法治素养。

一、以教材为基点,结合时政热点,选好法律学习文本,培养法治意识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教育部将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据统计,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涵盖的法律太多不可能都能深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政热点,选好相关法律学习文本。

就教材而言,教师可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按不同层次和深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将与教材相关的核心法律条文进行梳理,或印发或张贴或做成宣传板组织学生学习。尤其八年级下册整本教材都是围绕宪法而展开,学生可人手一本宪法小册子,依据教材内容同步拓展学习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了解法律、熟读法律,为学生灵活地运用法律提供知识保障。

就时政热点而言每年都会有所不同,以2020年为例,《民法典》值得引起关注,其中2020广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就进行了相应的考查,让考生就试题情境中的疑问选择适当的法律条文。

二、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案例教学,树立法治信仰

著名学者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法规都是以文字化内容进行逐条呈现,语言严谨精确,不加修饰,学生读起来感觉生硬枯燥,理解难度很大。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案件为例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则能让学生感觉贴切易懂,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树立法治信仰。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相关链接部分可以为学生做延伸学习。自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因“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老年人据此维权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现年87岁的杨大爷育有3个子女,其中现年56岁的杨某系其长女。近年来,老人年事已高,身患残疾。2017年10月,经人调解,杨某及其女婿樊某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好好对待杨大爷,经常照顾、看望父亲,但未履行保证书内容。杨大爷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将女儿杨某抚养成人,然而女儿却未尽到做女儿的责任,一直未履行保证书内容,遂将女儿杨某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与自己签订的保证书,保证在生活中看望并照顾自己。法院对该案进行审理后认为,子女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赡养义务不仅包含经济上的供养,亦包括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故对原告杨大爷要求被告杨某定期看望的诉讼请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因杨某经常在外地,结合本案客观实际情况,法院遂依法判决被告杨某于本判决生效后的次月起每两月最少看望原告一次。案件受理费由被告杨某负担。一审判决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生活,提升法治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真正内化法治知识,明白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仅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延伸课堂生活,开展一些贴近教学实际的、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法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可以开展模拟法庭,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给学生提供参观真实庭审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庭审的操作流程,使其在亲身参与庭审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法治知识,认识到法律的内涵和严肃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旁听了区人民法院庭审活动,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了模拟法庭庭审活动,学生真切得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法治知识竞答、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参加了宪法知识竞答、演讲比赛,进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手抄报比赛,禁毒法律读本征文比赛等,撰写学法小论文等,甚至还可以带学生到周边小区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通过或动或静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内化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德育教育,2019(5):59.

[2] 张方群.常翠.任林.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4):4-6.

[3] 黄云霞.宋乾.中学法治教育之我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58-60.

[4] 蒋绍红.初中道德育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2019(20):35-3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