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学生学习支架的创设

2020-03-12 09:08陈梅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6期
关键词:氢气方程式氧气

陈梅冰

摘  要:在中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支架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支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在坚实的结构性支持下自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本文以技能课《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和复习课中“化学变化”概念复习为例,简述了课堂中如何创设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学习支架;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6-140-02

新课改以来,“生本课堂”的理念被广泛认可,教师需要使用一系列手段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产生规划学习内容与目标的意识,将其引上正确的自主学习之路。“支架理论”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热门的话题,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架,就能使学生尽快脱离教师事无巨细的辅导,最终使其成长为独立的学习者。

一、关于学习支架

“支架”一词来源于建筑行业,通常被成为“脚手架”,是建筑施工中暂时给予建筑力量支持的工具,一旦建筑完工,支架将被拆除。教育领域使用的“支架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支架”作隐喻,意为教师向学生提供暂时性的教学辅导,并在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学习活动不再过多干预。简而言之,在“支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摒弃以往的教学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成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解决学习中的大部分问题后,教师便“功成身退”。

我理解中的学习支架:(如图)

二、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一)适时性:学习支架需要在学生恰好需要帮助时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而非时刻引领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动态性:由于最近发展区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学习支架需要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三)个性化: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学习支架的设立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支架数量与内容。

(四)多元性:在支架教学中,支架角色、内容与方法都需要具有多元性,学生、教师与家长都应参与其中,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

(五)引导性:支架的功能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而非替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必须注重引导性。

(六)渐退性:学生的能力在支架的帮助下不断成长,最终将脱离支架的辅助,因而支架需具有减退性,使学生逐渐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下面就《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例谈谈学生学习支架创设中引导性原则与渐退性原则的应用。

教学环节开始前,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明确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会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思路,初步学会规范的解题格式。

3.初步学会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其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该课题的学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环节开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知识特点:“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化学经常涉及到量的计算,所以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是学习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这项技能对于我们高中的学习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学好它吧,加油!”

之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即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支架,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点之间关联性掌握新知。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是什么?其次,请寫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最后请讲出上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快速回顾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特色在脑海中构建起学习思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快速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请学生打开教材仔细浏览一遍学习内容,接着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1.当18份质量的水完全电解时,可生成多少份质量的氢气和多少份质量的氧气?

2.电解多少份质量的水可以生成8份质量的氢气和64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进行思考并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给学生详细解读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根据2H2+O2=点燃=2H2O可以得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可以得知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水分子。氢气、氧气、以及水的质量比为1:8:9,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2份质量的氢气与16份质量的氧气。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是72份质量得水。由此可知:(1)化学反应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2)化学反应中不管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是多少,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同。

根据教师的讲解以及之前的知识基础,学生可以快速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并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来尝试解读教学内容。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走进误区,而是应该在指明学习方向的前提下,放开手脚任由学生去进行自主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出现理解变差,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下两个问题:

3.4g氧气可与(      )g氢气完全反应生成水

4.32g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硫?如何用数学比例式表示?

并且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当解答问题3、4时,解题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又是怎么来的? 如果用完整的过程解答问题4,如何表述?

学生根据前两题的特点,可以推测出依靠物质的质量比以及化学方程式来解题,比根据教师刚刚的解析可以二氧化硫的质量比,来准确描述第四个问题,由此使学生找准了知识的规律,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学习支架。

最后,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例题,并根据例题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例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例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

A. 27:32:102             B. 27:24:43

C. 4:3:2                   D. 108:96:204

例3.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来制取铜。若制取3.2克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

这三道例题比较具有代表性,分别考察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以及物质的质量比。通过这三道题,教师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比以此为参考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课例學案中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表格、精心设置的层层递进的习题、教师思维引导等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一步步登高,向教学目标要求靠拢,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

(二)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而在复习课中“知识框架”的引导可能会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更高、构建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如在九年级后阶段对“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复习中,绝大数学生还停留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这样的简单、狭隘的理解中。学生忽略了知识的生长性,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学段的广度、深度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完善这一知识体系:

通过这样的支架引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目的性、方向性强了,自然效率提高,学生也对该知识点有个完整的理解。

四、结束语

好的学习支架能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其对学习的信心。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学习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支架,以帮助其一步步成长,并在其站稳脚跟时适时放手,让他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学习支架概述》

(作者单位:广州真光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氢气方程式氧气
善恶只在一线间
AP1000核电站安全壳内氢气控制
化合价归零法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初 春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氢气书包
离子方程式设错方式透析
冒险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