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误区亟需矫正

2020-03-22 23:49周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常识文言文言文

周日

(1.平潭第一中学,福建平潭 350400;2.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25)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耗时、耗力、低效常被人诟病。欣喜的是,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着眼于语文素养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的新策略、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其中存在的四个误区亟需矫正。

一、四个误区

1.把“积累”同化为“死记”

文言文最显著的体式特征是“文言”。阅读文言文最大障碍是文言字词意思。因此,加强文言词汇积累,扫除字词障碍,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课标”提出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的初衷。但教学中,一些教师把“积累”同化为“死记”,不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下注释,还大量补充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等知识,让学生反复背记、反复训练,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背译”。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甚至“望文言生畏”,丧失了阅读兴趣。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沦为空话。

2.把“背诵”简化为“记默”

背诵古典名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共有38 篇文言文,要求背诵的有27 篇,占比71%。为完成背诵任务,大部分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课下反复记忆,课上反复默写测试,鲜有反复诵读以达到记忆的环节。难道“背诵”等同于“记默”吗?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 版)对“背诵”的解释是:“凭记忆读出学过的诗文。”可见,“背诵”就是“记忆”,但是“记忆”并不等于“机械地记忆”,比如借助想象记忆、借助理解记忆、借助思维导图记忆、借助诵读记忆等。

3.把“文言并重”蜕化成“文”“言”拼凑

文言文教学,要坚持“文言并重”,已被业内同仁广泛认可。但审视一线文言文教学,教学流程大多是:先通“言”,解词译句,疏通文意;后析“文”,概括内容,理清结构,把握形象,体会情感。从流程上看,这种先重“言”,后重“文”,可谓“文言并重”,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析文”环节,见“文”不见“言”,泛泛而谈,这种“文”“言”分而重之实则演变为“文”“言”简单拼凑。如有位老师教学《狼》一文时,在“析文”环节,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狼十分狡猾,请说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狡猾的狼,屠户为什么能战胜它?

(4)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回答以上四个问题,学生基本上不用揣摩文本语言,只要看看翻译就能回答。这种架空文“言”的浅表化析“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品位”?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令人不安的是,这种习“言”时不见“文”,析“文”时不见“言”的现象十分普遍。

4.把“识记常见文化常识”泛化为“滥讲文化常识”

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随文掌握一些文化常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自从“识记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纳入中考考查内容后,一些教师“逢文化常识必讲,且还不加节制地滥讲”。比如教《观潮》时,花大半时间介绍浙江一带中秋“钱塘观潮”的文化习俗;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抓住文中“马生”“加冠”“太学”等词,花整节课时间讲解古代称呼、礼仪、官职和明清科举;教《出师表》时,对文中的“崩殂”,大谈古代皇帝去世的说法等,把文言文阅读教学泛化为文化常识教学。

二、矫正策略

1.在强化程序性知识中“积累”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积累”,固然离不开记忆,甚至需要强记,但不能同化为“死记”,不能一味地运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记忆,而更需要教会学生程序性知识,让学生掌握记忆、理解知识的方法。比如《三峡》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解释老师加了着重号词语的意思。要求:不要打开课文,先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再小声跟同桌交流。时间5 分钟。

[屏显课文(1-2 段)]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时间到,下面开始交流。老师先来个引子,“阙”字在古代可作姓氏。不作姓氏时,有宫阙、挖掘、毁伤等意思。那么“略无阙处”中的“阙”是哪一种意思呢?

生:这里的“阙”既不是姓氏,也不是“宫阙、挖掘、毁伤”意思,应该是“缺口”的意思。

师:理由呢?

生:因为前面写“两岸连山”,说明两岸的山脉是连绵不断,从中可以判断“略无阙处”中的“阙”是“缺口”的意思。

师:这么说,你是联系语境来推断它的意思。这种释词的方法,可称为“语境推断法”。请大家记住。不过,大家再想想“阙”与“缺”两个字的相同点。

全班同学:读音。

师:这种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文言现象,叫通假字现象。今后大家在阅读文言文中,遇到一些词语实在推断不出意思的,不妨考虑一下通假字法。

师:大家接着思考文中哪些加点词也可以通过语境来推断?

…………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学到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生(齐答):通假字法、语境推断法、字形释义法、语法推断法、联想词语法。

师: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主疏通课文第三、四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屏显)

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同时,授之以渔,既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又发展提升了学生思维。

2.在反复诵读中达成“记诵”

文言文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反复诵读,是背诵文言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反复诵读、吟咏还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等。因此,“课标”提出要“记诵积累”,而不是“记忆积累”,我们绝不能把“记诵”简化为“记默”。

诚然,诵读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文言文教学时,许多教师正音之后,就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缺乏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导,单说学生在文意还不大理解的情况下,能读出情感来吗?此时,要学生读出情感,学生恐怕也只能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写的读书情形,学生虽“放开喉咙读”“人声鼎沸”,但却不知读为何意,这样的朗读自然毫无情趣可言,最终只能吼读几句“便低下去,静下去了”。而书塾先生摇头晃脑、忘乎所以、入情入境的陶醉之状,正缘于他“沉潜讽咏”(朱熹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诵读。学生只有在诵读中记忆,在记忆中诵读,才能感受到文言的美感,才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诵读呢?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第二步疏通文意,要求通顺、流畅地朗读;第三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实现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背诵目标。以《孙权劝学》教学为例,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文中三次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在完成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疏通文意后,学生进入揣摩人物语气,把握情感:要求找出带“!”几句话,体会各自所蕴含的情感和语气。

经梳理讨论,共有四句,每句应读出的语气分别是:

第1 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第2 句: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不满;

第3 句:(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

第4 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

经过分析后,再进行分角色诵读,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几遍下来,就能熟读成诵了。若是课堂时间不足,还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利用早读课或课前3 分钟,组织“诵读式”背诵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文言”,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3.在“文言合一”中实现“文言并重”

所谓“文言”,“文”是“言”的内容,“言”是“文”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文言并重”,不是简单的“一加一”拼凑,而是“文言合一”,解“言”会“文”,据“文”释“言”,在“文”“言”转换中,实现“文言并重”的教学效果。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1]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潜入文“言”,沉潜涵泳,含英咀华,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从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比如《鱼我所欲也》教学片段:

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什么意思?

生:天性、本性。

师: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有哪些?

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师:“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乡”与“传一乡人观之”的“乡”意思一样吗?

生:这句话意思是:过去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乡”,通“向”:原先,从前。“传一乡人观之”的“乡”是“乡邻”。

师:这一句群中,哪些字也是通假字用法?

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的“得”“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师:连续运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有何作用?

生:三句构成排比句,增强气势,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

生:强调这些人为贪求宫室、妻妾之美和贫困的亲戚朋友的感激而丧失了自己的初心、本心。

师:说得好。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四心说”是孟子“性本善”的基础。本文两次提到“心”,分别是第一段结尾句中的“是心”和本段结尾句的“本心”,那么,这两“心”含义一样吗?

…………

这一教学片段,执教者巧妙地抓住“本心”一词,因“言”释“文”、因“文”悟言、因“文”悟道,文道统一,既积累了“乡”“得”“与”等文言词汇,又充分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达成了“文言并重”。

4.在随文学习中“识记常见文化常识”

文言文课文中涉及的民俗风情、典章制度等古代的显性文化常识,学生固然需要了解,但不是文言文学习主要的方面。文言文教学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中感受文“言”之美,感悟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使他们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陶染。例如教《观潮》,教师简介浙江一带的“观潮习俗”后,就要切入文本,让学生体悟天下奇观的“潮文化”内涵;教《送东阳马生序》,虽涉及许多文学常识,但只要“见词拆词”即可,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刻苦求学的读书文化;教《出师表》,教师讲解“崩殂”之意后,没必要拓展,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文化”的丰富内涵。换言之,文言文阅读教学对“文化常识”的介绍,不能滑向泛化性讲解,只需随文学习即可。

三、结语

上述四个误区之所以长期存在,在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的,[1]没有正确认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经典篇目的记诵,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素养的关系,没有从传承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层面来指导文言文教学,而更多的是为“应试”而教,奉行“死记硬背”“多多益善”的策略,导致学生厌学文言文。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文言阅读素养,传承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不断探索符合文言体式的教学之道,去弊求真,矫正误区,文言文教学低效局面才会得以扭转。

猜你喜欢
常识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靠不住的常识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