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环境三位一体创设策略

2020-03-22 23:49江振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幼小儿童心理

江振珍

(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州 350001)

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被广泛接受,它重视儿童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幼儿心理状态适应能力,致力于创设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教育形式,强调从“心”出发,衔接适应。学校适应作为幼小衔接适应的一个操作性指标,其内容包括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1]前者涉及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后者除了知识衔接还有学习习惯等。因而,探索如何提高儿童幼小衔接适应性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教育者应从教育本位的角度入手,探索应从哪些层面进行资源融合以创设一个优质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儿童有效提高适应能力。

一、微观聚焦课堂,开设幼小衔接心理课程

幼小衔接的适应内容研究从最初的课程适应扩展为后期的情绪情感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认知水平以及行为问题等方面。作为教育者,可以实施和操作的主战场在课堂,想要提升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也不妨从开发幼小衔接心理课程入手。

2018 年至2019 年,福州市鼓楼区以提升儿童的学校适应为目标入手,设计与实施系列幼小衔接课程。课程实施与设计遵循学校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习惯、情绪调适以及学习态度等四维度,共设计16 课时,帮助一年级新生提升学校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验证课程的有效性,实施者采用平行班和实验班的对比方式进行相应的问卷设计,以考证学生在经过课程习得之后四个维度的学校适应情况。

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也更为细化。在人际交往这一维度的设计上,教师采用阶段性目标:认识朋友、化解交友矛盾、学会分享。此设计采用了心理学的设计原理,如无条件接纳、观察习得、游戏互动等方式,更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让新生之间的交友更加自如。当然除了社会适应之外,也需注重儿童的学习适应,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习得,这些对提升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学习成绩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践,改变教师教育理念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作用。优质的师资资源不仅有利于儿童的知识学习,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于儿童教育理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应从生本位角度出发重视教师正确教育观的培养。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不够专注,以前教师会认为这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而采用管教方式就能改变。通过教师专题讲座培训,教师开始逐渐意识到,培养专注力应该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予以应对。研究发现学生的专注力品质成分包括专注持续、专注分配、专注转移以及抗干扰能力,单一的通过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时长来判断儿童的注意力品质的好坏存在偏颇,掌握科学的专注力评价手段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专注力品质好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专注力品质好坏的成因,如生理原因——大脑发育的程度、心理原因学习动力、生活习惯等,教师的教学应依据这些因素作相应的调整、有的放矢。如研究表明,一年级新生的专注力时长通常在15-20 分钟,教师应在此时间限度内进行重要内容的授课,课程的后续时段再通过辅助性的练习提问等方式帮助调整儿童专注力,采用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激趣、小组合作、竞争游戏等。除此之外,儿童的情绪状态也是幼小衔接时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针对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断奶期”,即心理上的不适应,儿童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情绪问题如厌学、哭泣、焦虑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利用共情、正向反馈等方式帮助儿童梳理其情绪情感反应,提升教师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为儿童创设成长与过度需要的心理安全环境。

其次,学校应注重学校环境的布置以适应儿童的幼小衔接阶段心理过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富有童趣,且文字性的标识较少,当儿童从一年级升入小学,如果小学阶段的环境布置缺少趣味,这必然会引起低年龄阶段儿童的不适感和拘谨感。针对现象,在儿童幼小衔接环境适应方面学校可以采用新生游园会、云上校园参观、发送入学手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早熟悉小学阶段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的不适感。

再次,针对教师的教育手段的改变也是幼小衔接时期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课题。聚焦儿童学校学习规则的培养这个点发现,幼儿园对于规则的习得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的方式,从游戏中习得规则,然后再以生动的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对于儿童来说比较有趣直观。小学阶段教师对于规则的教授通常采用文字的形式使学生被动接受,有的时候会配套以奖惩的方式巩固习得的结果。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通常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条文式的规则的习得存在困难,辅佐奖惩措施会加剧儿童对于学校的恐惧感。那么要改变这一状态,同时兼顾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妨采用绘本式、卡通动画的、班队会等方式从趣味直观中帮助孩子产生对于规则的印象。以上案例说明了任何教育手段都需要照顾到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教师的知识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马斯洛需要层次、皮亚杰的多维思维发展特点等理念,提升教育科学性。

最后,从尊重生本位的角度出发,调查了解儿童的心理适应情况。低龄阶段的儿童难以用言语自主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问卷调查也主要是由抚养者完成,不能准确代表个体的真实意愿。因此,调查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比如访谈式、绘画方式等。只有通过主观方式,才能准确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在所采用的系列措施上都能够达到生本位。

三、构建家教标准化模式,促进儿童良好的学校适应

国内学者对儿童幼小衔接适应性的研究发现,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家校合作等。[2]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否影响着孩子这是其发展。鼓楼区于2017 年至2019 年新生入学季均开展了幼小衔接专题系列讲座,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已逐渐转变观念,即从最开始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个体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校适应等方面,认为良好的学校适应对于儿童的学科学习有着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幼小衔接系列措施的重要内容。为了科学普及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改变幼小衔接的核心概念,学校可以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家庭教育示范校等,采用普及——分层——深入的分步骤家庭教育模式逐步推进。前期可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交往等。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将问题细化,并以此开展家长培训的专题培训。经过阶段的家庭教育学习,笔者发现,单一的传授方式不足以全面改变家长的意识观念,原因在于个体的内在问题不同。因此,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建议各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以便对家长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除此之外,鼓楼区采用线上互动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的理念,从不同渠道收集家长对于这一时期的家教问题,针对每个专题进行深入的解答分析,如专注力培养、新生入学厌学怎么办、好习惯的培养等。

猜你喜欢
幼小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心理感受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