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性格特点对其行书风格影响的研究

2020-03-23 05:56汤恩琪谢君晴黄甫航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苏轼

汤恩琪 谢君晴 黄甫航

摘  要:书法作为一种国粹,传承是至关重要的。苏轼作为我国一代文豪,要研究他的行书作品风格,必须研究他这个人,本文介绍了基于苏轼人生经历下形成的性格特点对其《黄州寒食诗帖》风格的影响。希望在今后书写其作品时能够准确把握苏轼的风格,领略他行书中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性格特点;行书风格;黄州寒食诗帖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1、引言

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书法教育也是学习者与书法家之间的互动。书法家有自己的经历、人生体验和书写风格,学习者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培养“通才”的必要性,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博学的通才,站在苏轼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验他的人生经历,探索他的内心世界,静心培养处事不惊的态度。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还原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通过他的性格来分析他的行书作品,苏轼被视为我国书法“宋四家”四家之首,成就了一个“尚意”时代的高峰。他的艺术成就反映在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上,值得我们现代书学研究者去思考和仿效。

2、苏轼的性格成因与性格特点

2.1 性格的定义

性格(Personality)是一种人格性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如开朗、刚强、粗暴等”。在心理学中,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人格的主体。”性格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社会环境中后天形成的,可以间接地反映一個人的道德风尚。

苏轼作为一名书法家,他的性格对后来的行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从诗文到书写,从笔墨到结构,从用笔到布局,被誉为“铁冠道人”的苏轼书写能抓住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书作品和豪放东坡式风格都是他性格的反映。苏轼个性的魅力来自于对其创作生涯的分析,这是苏轼最基本的性格。

2.2 性格的成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儒家为治世工具,以道教为修身之术,以佛教为安身立命之道。

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一生有三个伴侣。苏轼第一任结发妻子是王弗,王弗生于书香世家,她在生活上给了夫君很多宽慰,还在事业上对苏轼有极大的协理,很可惜正值青春就病逝了。后来,他娶了第二任继室王闰之,她与王弗大相径庭,她不识字,主要照顾苏轼的生活,是个农家妇女,她不像王弗那样诙谐幽默,所以后来一直被称为“老妻”。最后一任妻子王朝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王闰之在才情方面的不足。

仕途生涯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嘉佑进士,再举制科,授予凤翔府签书判官。治平年间入判登闻鼓院,召试得直史馆。历任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熙宁年间上书说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出为杭州通判,后来到密州、徐州和湖州。元丰二年,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然后降职到英州、惠州和昌化。

虽然生活上及政治上失意,但正因为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所以他宁愿乐观地面对悲伤的人生,造就了他真实、高傲、豁达、积极的人格特征。

2.3 性格的特点

虽然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他的雄心在心中,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如果说李清照抑郁难眠,形成了一种“婉约派”,那么苏轼就是与之相反的“豪放派”,第一个使用“豪放”的人就是他。这是在宋代形成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其特点是创作视野广阔,气势恢宏。南宋人明确地把苏轼看作是豪放派的代表,后来也继续使用。豪放词派有《东坡文集》和《东坡乐府》。

这种豪放之情存在于诗歌中,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被贬黄州时写的。当时,由于“乌台诗案”被降职,心中有许多的忧愁悲伤不知与何人说,于是游山玩水来愉悦心情。他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周瑜在三国时期与敌人谈笑风生的伟大成就的向往,并通过自己游览古迹抒却一事无成而“可怜白发生”的感受。

同时,在行书作品中也存在着豪放的风格,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苏轼因为宋朝最大的文学狱而被贬到黄州,在第三年的寒食节写下两首五言诗,成为了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凄凉的,表达了苏轼在黄州的孤独和惆怅的心情。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整篇书作气势奔放,诗歌和书法能够表达那些无处可诉的情感。著名学者黄庭坚创办了“江西诗派”,在“苏门四学士”中排名第一,显示了东坡学者的巨大影响。黄庭坚在《寒食诗帖》后面的题跋中评论说:“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3、豪放性对苏轼书法作品的审美取向

苏轼的性格从心理功能上分为情感类型,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人们生活中的某些情感。在本文开头论述了苏轼的基本性格中蕴含志向远大的特点,壮志难酬却依旧心胸开阔,这是苏轼一生的主导情绪。除了苏轼自身的情感特征之外,他还受到宋代时期特点的影响。北宋初期,他有着趁波逐浪和放任自如的风格,中期出现了艺术字的萌芽,而到了北宋后期,苏轼成为了书法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他与黄庭坚、米芾等人协作,在巅峰时刻使让书法走向高潮。

苏轼自身的文学艺术才华和生活经验足以使书法这部巨作的发展显得跌宕起伏,他在书法史上的风格改变了书法的传统分支,代表了社会美学的主流。在这一转变中,东坡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宋末年,是北宋王朝最辉煌的时期。苏轼的性格,总是不愿走前人的路,他总是喜欢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他宝贵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生活中,他创造了自己名字命名的“东坡帽”、“东坡肉”,在黄州做蜜酒,用朱砂写竹子。他创造了“豪放”风格,敢于写任何东西。陆游曾经评论他:“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4、创造性对苏轼宋尚意书风的意义

4.1 在创作手法上对行书风格的影响

苏轼开朗的性格对行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运用和作品形式的安排上。这是他根据自己的性格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他发挥书法才能的最大空间。苏轼学书少时观摩徐浩,少年学颜鲁公,晚年学李北海,他的作品包括《前后赤壁赋》《杜甫榿木诗》《黄州寒食诗帖》等。

苏轼创造的“苏体”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精彩的行书作品是之前提到的《黄州寒食诗帖》。(图4-1)。

图 4-1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 34.2×18.9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篇诗帖结构多钩“乙划”填补,生活的艰辛和怨恨,让他感觉流亡的痛苦,“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两句诗字体突然改变,从小变大,使人感到情绪像瀑布一样倾洒而下,气势磅礴。“哭途穷”这三个字突然出现,像高山流水的旋律,奏出最强烈的声音。余音绕梁,给人震荡久久不能平静。此帖子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当之无愧的,它是作者在悲愤的创作状态中自由挥洒,达到的一种感人效果。“苇”、“纸”两个字作悬针竖被拉长,调整了整幅书作巧妙的布局,完美诠释了“宋尚意”书风的特点:蔑视残法、崇尚自然、抒写情感、提倡入神、崇尚创新、宣扬个性、重视学习、意随文生。

4.2 在创作手法上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在宋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风格一直流传至今。研究苏轼的书法是研究他笔下的书写符号的形态特征,并反映心理和行为特征,我们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学习“苏体”,体验他丰富的内心感受,这对后来的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清朝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术概论》里说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本文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了他的性格特征,认识到他在逆境中无奈却又坚强的精神状态,并探索出了苏轼书法用笔圆融挺拔,作品豪迈奔放、洒脱不羁等特点,这正是“字如其人”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苏体”的研究,对书法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结语

从研究视觉上看,多数经典文献大多是研究苏轼的文学诗词价值,注重苏轼的文学成就而忽略了其艺术成就,本文根据历史的研究,基于其本人的人生经历,研究了他的性格特点与文学作品及其行书风格的关系。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苏轼说他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是这种“求趣”的风格,注重书法形式,试图丰富各种对比关系的做法,它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格的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他乐观进取、豁达超然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徐敬春.苏轼书法尚自然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高鸿萍.论苏轼性格境遇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J].福州:闽江学院学报,2016.

[5]李建新.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9.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