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2020-03-31 11:49吴福荣王海明袁烈焱徐伟许庆标段冰冰
中国森林病虫 2020年2期
关键词:羽化杨柳越冬

吴福荣,王海明,袁烈焱,徐伟,许庆标,段冰冰

(菏泽市林业局,山东菏泽 274011)

杨柳小卷蛾Gypsonoma minutaraHübner 属鳞翅目Lepidoptera 卷蛾科Tortricidae 小卷蛾属GypsonomaMeyrick,该虫在国内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非地区,印度、日本、俄罗斯[1-2]。 该虫以幼虫取食杨树和柳树叶片,受害叶片呈网孔状,导致干枯和脱落,大面积发生时,受害叶片落积一层,给杨柳树生长造成很大危害。 北京、山东、河南、青海等地相继报道杨柳小卷蛾发生情况[3-5]。 2013—2015 年菏泽市杨柳小卷蛾年发生面积分别为500.00,580.00,673.33 hm2,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杨柳小卷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发生规律等,2015—2019年笔者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预防该虫发生危害提供准确的理论支撑,为制定最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器械 体视显微镜、放大镜、高枝剪、枝剪、养虫笼、纱网、糖醋液等。

1.2 试验方法 生物学特性观察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2.1 室内观察 从林间采回卵块,置于养虫笼中,与外界气温基本相似,每天10∶00 观察1 次卵的孵化;卵孵化后,在养虫笼中放入寄主植物饲养幼虫,或从野外剪取一定数量的虫枝带回室内饲养,2 ~3 d更换1 次新鲜枝叶,观察记录幼虫形态变化、取食情况、龄期、龄数、化蛹、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情况。

1.2.2 野外观察 在鲁西南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3 个县区。 牡丹区沙土林场位于菏泽市中部,单县故道林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明三春集林场位于菏泽市西南部且与河南省新乡市隔黄河相望。

2015—2019 年,在沙土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5块,在故道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3 块,在东明三春集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3 块,每块667 m2,作为固定观察点。 野外固定杨柳树标准枝罩纱网,每2 d 观察1 次杨柳小卷蛾卵孵化,幼虫、成虫发育等情况。

1.3 黑光灯诱捕 2016 年5—9 月在牡丹区沙土林场设置黑光灯,天黑开灯,每2 d 观察记录1 次。记录雌雄成虫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小型,体长4.5 ~7.0 mm,翅展10.2 ~13.2 mm,静伏时两翅覆盖腹背,状如古钟(图1)。 触角丝状,深褐色,下唇须前伸,略向上举,末节短钝。胸只有黑白相间的条纹。 前翅狭长,呈棕褐或灰褐或白色,前缘有明显的白色钩状纹,顶角向外凸出,有4 ~5 条灰褐与黄白相间的条纹,外缘顶角下向内凹陷,基斑黑褐色内夹杂有少许白色条纹;基斑与中带间呈一较宽的黄白色条纹,在两翅合拢时,此纹联合成“W”形;肛上纹圆形,位于臀角,不明显,内有黑色竖条纹,外围以白色为主。 后翅及腹部灰褐色。雄成虫体型较小,体长4.5 ~5.5 mm,翅展10.2 ~12.5 mm,前翅斑纹深褐色,腹细瘦。 雌成虫体型较大,体长5.1 ~7.0 mm,翅展 11.1 ~13.2 mm,前翅斑纹棕褐色,腹粗壮。

图1 杨柳小卷蛾成虫背腹面观Fig.1 The adult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蛹 长4.5 ~7.1 mm,黄褐色,近羽化时黑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均有两横列齿状刺突,后列较小而密,腹末背面有8 个小刺突,末段有6 根淡褐色钩状刺毛(图2)。

图2 杨柳小卷蛾蛹Fig.2 The pupae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幼虫 体淡黄色(取食绿叶后,可呈黄绿色),老熟时体长8.1 ~10.5 mm,化蛹前呈米黄色。 前胸背板淡黄褐色,前角处有一深色斑点。 体毛细长,淡黄色。 趾钩单序环状。 1 ~3 龄幼虫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色,4 龄变黑褐色,共 5 龄。 (图 3a,b)

卵 扁平,椭圆形,长径0.6 ~0.7 mm,短径0.5 mm。 初为桔黄色,后变土黄,近孵化时变为黄褐色(图3c)。

图3 杨柳小卷蛾幼虫和卵Fig.3 The larvae and egg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2.2 生活史 杨柳小卷蛾在鲁西南地区1 a 发生3代,生活史见图4。 以2 ~3 龄幼虫在老树皮裂缝、伤痕内吐丝做白色薄茧越冬,翌春4 月上旬出蛰。越冬幼虫化蛹盛期为5 月中旬,成虫初现于5 月中旬,羽化盛期在5 月下旬。 5 月下旬至7 月中旬为第1 代幼虫发生危害期。 相较于美国白蛾等杨树食叶害虫,杨柳小卷蛾产卵量较低,仅为64.3 粒/雌;卵孵化率较为稳定,为89.2% ~91.1%。 产卵盛期在5 月底,孵化盛期在6 月中旬,化蛹盛期在7 月中旬,羽化盛期在7 月下旬。

7 月中旬至8 月下旬为第2 代幼虫发生危害期,产卵盛期7 月下旬,孵化盛期在8 月上旬,化蛹盛期在8 月下旬,羽化盛期在9 月上旬。 9 月上旬开始出现第3 代初孵幼虫,孵化盛期在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陆续越冬。 在全年发育中,世代有所重叠,但不严重。

图4 杨柳小卷蛾生活史(2015—2019 年)Fig.4 Life history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2.3 生活习性 春季杨柳展叶后,越冬幼虫上爬到树冠,将相邻的3 ~5 枚叶片用丝缀在一起,被缀叶片皱缩成朵状,幼虫在其中剥食,只剩表皮(图5)。一般情况下,幼虫脱1 次皮即转移1 次。 新转移处,多以两片叶贴合在一起,并吐丝粘连粪便筑成一长茧,隐蔽于其中。 其危害状极似红云翅斑螟Nephopteryx semirubella[6]。 幼虫很活泼,遇惊则剧烈扭动体躯,并吐丝下垂,幼虫共5 龄。 初孵幼虫卷叶能力差,多分散或2 ~3 只钻入前一代幼虫遗留的缀叶内取食,稍大后各自缀叶为害,危害较小;但5 龄幼虫极活泼,可转移2 ~3 次,危害最为严重。 郁闭度大的内膛枝叶片受害较重,而树冠外围及上部受害较轻。

图5 杨柳小卷蛾危害状Fig.5 Damage made by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老熟幼虫在最后一个缀叶内做一薄茧化蛹。 预蛹期约1 d。 羽化前,蛹体蠕动,将身体的一半抽出缀叶外,羽化多在黎明前。

成虫羽化后,略待半小时,即飞翔寻偶交配,交尾时间需1 h。 产卵前期1 ~2 d。 成虫活动多在早晨,而白天和夜晚多栖息在叶背和草丛间,遇惊起飞,旋即复落。 成虫趋光性不强,但对糖醋液很敏感。 雌性比见表1。

表1 杨柳小卷蛾雌性比Tab.1 Female ratio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卵单粒散产于叶背(也有产于叶正面的),亦有2 ~3 粒聚产者。 产卵量平均 64.3 粒/单雌,少者9粒,多者97 粒。

卵历期 4 ~10 d,幼虫历期 16 ~53 d,蛹历期7 ~13 d,成虫寿命 5 ~7 d(表2)。

表2 杨柳小卷蛾平均发育历期(2015—2019 年)Tab.2 Average developmental duration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2.4 杨柳小卷蛾各代幼虫发生情况 2015—2019年,通过对杨柳小卷蛾幼虫发生情况观测,鲁西南地区幼虫虫口密度第2 代、第3 代较大,越冬代及第一代虫口密度较小(图6)。 在一年中种群密度缓慢增长,而在越冬后下降,周而复始。

图6 杨柳小卷蛾各代幼虫发生情况Fig.6 Larva population density of 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

2.5 防治方法

1)晴朗天气情况下,在杨柳小卷蛾幼虫期,可采用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进行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可达到90%[4]。

2)根据杨柳小卷蛾成虫夜间活动的生活习性,可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

3 结论与讨论

杨柳小卷蛾因其隐蔽危害,受风雨影响较小。中雨以上幼虫死亡率一般在7.2% ~21.4%。

杨柳小卷蛾的种群密度相对较低,且种群密度稳定,难以暴发性成灾成害,属于次要害虫;但气候适宜、林分密度过大仍能暴发成灾,应注意加强防范。 由于杨柳小卷蛾为次要害虫,暴发成灾性不强,相关研究也较少,对于该虫的天敌昆虫调查和生物防治等问题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羽化杨柳越冬
悼留民兄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杨柳 书法作品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水蛭越冬技术
风儿吹过杨柳湾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