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2020-04-02 06:30王豫蒙何佳霖郁圣为李沁芸魏佳巍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

◎王豫蒙 何佳霖 郁圣为 李沁芸 魏佳巍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创业的潮流逐渐兴起,并且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是,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创业的路上会遭遇一些困难导致创业过程过早地夭折,而另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不考虑创业。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创业案例以及大学生如何看待创业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一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创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吴先生,在读大学期间去兼职、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真正工作要用到的专业技能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即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时真正需要的实践知识和专业素养不相匹配。便与几个同学一起着手准备创办职前培训学校。更凭借职前教育这个项目获得了数百万的天使投资。吴先生的职前培训学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还被邀请为母校创业课程的主讲人,不定期开设创业讲座。

分析:大学生现在不仅是人才市场的主力军,更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尽管现在教育改革之后对学生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主,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是以课本知识学习与考试成绩为主导的,与工作时的技能和素质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技能、能力对实际工作特别重要却在学校里没有完整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在社会工作和学校之间不仅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存在资源分配不对称。在学校的时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本应该是最合适的学习和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大学生都只能到实际工作时才意识到自己能力和实际技能的不足。而开始工作以后,又很难找出足够的时间系统专业地学习。

通过提前与企业接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精确要求,再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在校大学生。职前教育学校就像学校和企业之间一座直接有效的桥梁,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清晰地洞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甚至定向培养目标行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特定技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如图)显示,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大学生为主要市场的职前教育培训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当然,创业成功者的成功都或多或少的相似,而一些失败的经验却更能让人规避风险。在了解了一些创业不顺利的例子之后,我们大致总结了一下几个使创业成果达不到预期的原因:

1.一腔热血创业,没有可以执行的循序渐进的规划。

2.创业开始前的规划不符合现实、规划不到位。

3.缺乏目标导向思维。

4.创业初期对市场了解不全面,没有对市场结构进行冷静分析,判断失误。

5.创业初期需要投入一定的现金流,缺乏持续的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

6.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产品没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7.创业团队之间的矛盾致使团队运行出问题。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问卷主要以南部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南京审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部分对象为南京其他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确保问卷结果的客观性及全面性,本次调查涉及理工文史等多个学科专业,使用问卷星软件为发放问卷的途径。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1140 份。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目标和具体实践的因素。

本次分析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

1.主观因素。

(1)创业激情。

对于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来说,是否有创业激情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创业的成功与否。在我们所收集的调查问卷中,有38.6%的大学生有对于创业的激情,而没有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占61.4%。虽然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不是十分高涨,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说明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有显著的效果,并且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创业存在激情的大学生人数会不断上升。

(2)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拥有相关的知识才能对未来的道路有一定的规划,而合适的规划也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而数据表明目前状况并不乐观。仅有0.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于创业有比较多的了解,而有21.05%的人对于创业根本不了解,78.07%的人认为自己对创业有比较少的了解。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取与创业有关信息的渠道也较少,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被动的接受网络上的信息来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几率。

(3)社会人际关系的丰富程度。

问卷数据表明,只有38.6%的大学生能够找到同样抱有创业想法的志同道合之人,而61.4%的大学生身边没有抱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或朋友。这与我们调查的存在创业激情的比例较为一致。较少的同伴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关闭小型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采用厌氧滤池+强化型生态处理技术(强化生物塘或人工湿地、渗滤)等复合技术处理养殖废水,研发畜禽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达到污染减排的目的。

2.客观环境。

(1)政策支持。

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强大助力。然而许多人对其并不了解,调查数据表明,不愿意创业的大学生中,有71.93%的人是因为对创业了解过少,不清楚具体做法,有84.21%的人是因为资金不足,缺乏经验。这些数据从侧面表明了相关政策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从而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想法。

(2)学校环境和氛围。

虽然创业类比赛和研究项目日益增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5.44%的人参加过类似项目。活动参与度较低,不能高效率的对创业进行宣传和鼓励。但是好消息是,绝大部分92.98%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强有关创业方面的精神发展以及具体引导。

(三)对大学生校园环境和制度的不足和前景分析

通过我们前期对于本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基本了解一下各个年级同学对于创业的想法,我们发现61.4%的同学没有创业想法,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学校没有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通过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创业了解比较多"这一选项只有0.08%的同学选择;而同学们在回答从何处得到创业信息的问题中,78.07%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活动",由此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途径多数来自学校,但是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无法让大多数同学更加全面的了解创业。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于创业氛围的营造不够重视,产生了学生对于创业的信息不对称。

2.学生缺乏探索精神。

尽管应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并且伴随着就业等压力,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就业或者考公。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不创业的原因是"安于现状,不想奋斗",学校对于学生的实验实践培养没有深入的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多数大学生对市场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不了解,这些导致他们对于创业有着害怕、迷茫的感觉,进而不选择创业。

3.经济实力和团队力量不足。

大学生一旦有创业的想法,则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完整的团队,大多数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只能通过兼职或者说服父母提供资金进行经济上的帮助,同时也会受到创业团队的限制,往往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准备不足,也没有全面的坚实的团队,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困难的一方面。

今年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就业等压力促使大学生创业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同时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来扶植这一群体的壮大,因此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良好,前景十分可观。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思考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科素养。

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才能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想法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想法的落地性、专业性、可实践性。大学生首先应掌握所在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学习体系和脉络框架,并学会在实践中去应用,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度和完成度。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在不断地求索中更深地理解学科内涵。大学生也应结合所在的专业,思考未来的创业方向,请教相关专业的老师,树立独特科学的创新理念。

2.学习创业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实践课堂,在课堂上学习研究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在课后与老师多交流沟通,并阅读相关书籍,研究大量的创业成功案例,学习创业成功者的思维体系以及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主动创造机会,接触一些创业成功者,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创新理念。并学会发散思维,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现实环境,思考创新创业的内涵以及如何能够有效确保创新想法的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多方位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3.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大学生应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素养。通过大量创业成功的案例证明,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大部分都有和谐的团队氛围和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作为保障,因此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提高自己的沟通交际能力。大学生应和团队同学一起积极参与学校或是相关部门机构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经验,有效提升队员们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团队队员们可以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决策方法,一起决定团队未来的创业方向,思考创业开始初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着手开始创业前的准备工作,或者多方咨询,证实项目的可行性和落地性,在每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探索能力。

(二)外部条件助力大学生创业项目

新时代国家激励专业人才自主创业,此时我们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相同资质但所处环境不同(如校园创业氛围差异、城市发展规划差异等)的大学生是否在意欲创业时得到了相同的支持助力?根据上文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接受度仍然较低,可以论证,部分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一些学校在鼓励学生创业的措施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关于如何强化校园的创业氛围,并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真正有用的助力,调查小组从学生的角度对如何营造校园创业大环境提出了以下几点合理建议:

1.挖掘有潜力的创业方案,给予创业方向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学生机会。

某些创业大学生可能面临这样一种情况:自己的创业团队从社团脱胎而来,拥有相对完整的创业模式和方案,却没有得到应当的重视。在校园内部的学生团体中,一些规章制度反而限制了一些创业项目的发展,使这个创业项目被遏制在萌芽阶段。学校应本着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基本宗旨,基于每一份创业方案合理的分析,对发展前景广阔的创业方案合理的支持。

2.扩大校内创业学院影响力。

当创业基础变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创业在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涯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也给予了部分大学生一条新的思路。但当他们有了一些对于职业生涯的看法与见解时,却苦于找不到指导老师对于自己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勘正。其实学校中一直聘请有专业的指导创业的教师,为什么这些同学还是联系不上呢?校方的广告宣传工作有一定不到位的情况。此时,设置固定的创业咨询教室、固定的创业咨询时间、创业咨询教师的联系方式并不困难。

3.启用点对点式孵化。

学校的创业学院应对不同的创业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学生走向行业风口,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同的创业方案侧重点不同,不应用同一个评价准则去评判。聘请专职创业教师一对一指导,对于有潜力的创业方案,制定专门的成长计划,教师作为创业团队的一分子也参与到其中,而不是纸上谈兵稍加点拨。校方在资金方面也可给予适当的支持,这一点在商科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4.丰富创业课堂含金量,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访创业公司。

为了防止创业课堂流于形式,学校可以联系校友企业,带领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实地走访创业公司,或安排与创业成功者面对面等活动。若切实加强创业氛围建设,仅在创业课堂上教授如何写作创业计划书是不够的。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校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上学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