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肾腺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及病理分析

2020-04-06 12:36王淑贤夏燕娜徐红卫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0年6期
关键词:低密度腺瘤免疫组化

王淑贤,夏燕娜,徐红卫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后肾腺瘤是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成人肾上皮肿瘤的0.2%[1]。后肾腺瘤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但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和手术方式不同,故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后肾腺瘤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病理资料,总结发病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诊并治疗的4例后肾腺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43、59、67岁,中位年龄51岁。临床表现:3例无症状,因体检或偶然发现肾占位而进一步检查;1例3岁男患儿因腹痛、发热就诊。4例均无红细胞增多症。

1.2 CT扫描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iCT扫描机。4例均行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30、60 s进行。对比剂注射采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剂量1.5 mL/kg,速率3.5~4.0 mL/s。扫描范围均包括双侧肾脏及肾上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 mAs,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0.75,重建层厚0.625 mm。

1.3 影像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由2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对收集的4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CT影像表现特点。

1.4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方法3例行患侧肾全切术,1例行部分肾切除术。肿瘤标本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imentin、CK、CD57、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Ki-67、CK7、肾细胞癌标志物(RCC)、CD10、上皮膜抗原(EMA)。

2 结果

2.1 CT表现部位:4例均位于右肾,中部3例,上极1例;2例向肾轮廓外突出,2例位于肾轮廓内。形态:4例均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未见包膜。肿瘤直径分别为2.6 cm、3c m、3.5 cm、5.5 cm。CT平扫密度:4例均呈稍高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内密度欠均匀,3例内可见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2例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影。CT增强强化方式:1例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1例呈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的延迟强化方式;2例呈轻度延迟强化。见图1。

2.2 病理检查结果大体观可见3例肿瘤呈类圆形,1例呈溃疡型;质软,切面呈灰黄或灰白色。镜下观可见肿瘤细胞呈管状、腺泡状排列,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图1)。4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见表1。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均考虑为后肾腺瘤。

图1 体检发现的1例59岁男性后肾腺瘤患者CT及病理图片

表1 4例后肾腺瘤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后肾腺瘤是肾脏原发的良性肿瘤,1979年Bove等[2]首次对此类肿瘤进行报道。直到1992年Brisigotti等[3]将其命名为后肾腺瘤,并作为单独类型列出。2016年WHO肾肿瘤病理组织学分型将其与后肾腺纤维瘤、后肾间质瘤一起统称为后肾肿瘤,且均为良性。

3.1 临床特征后肾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中年,男女比例为1:2~1:3[4]。本组病例中位年龄为51岁,符合文献报道,但本组男性多于女性,与文献不符合,考虑可能是病例数较少所致。后肾肿瘤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多为偶然发现[5];少数有腹痛、血尿或发热等症状[4]。本组3例无症状,另1例患儿出现腹痛、发热的症状,与文献符合。约12%的后肾肿瘤患者合并红细胞增多症,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可以分泌红细胞生成素有关[6],但本组4例均未发现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症。

3.2 CT表现后肾肿瘤多为单侧发病,主要位于肾皮质,直径为0.3~20 cm不等,边界清楚[7],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较大可突出肾轮廓外[8],“外生性生长”为后肾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9]。本组病例发生部位、形态与文献报道相符;2例呈外生性生长,另2例位于肾轮廓内,考虑可能与肿瘤体积和起源位置有关。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内密度可不均匀,极少数呈低密度,部分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10]。本组4例CT平扫均呈稍高于肾实质密度,内密度稍不均匀,与文献一致;且有2例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高密度影,出现率较高,考虑可能钙化也是后肾肿瘤的特征之一,但仍需要更多的病例支持。CT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低于邻近正常肾实质密度[7,11]。但本组病例中有1例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低,与文献不符,考虑为少见的CT表现,说明对后肾肿瘤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仍需要深入研究。

3.3 病理及免疫组化后肾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切面呈灰色、黄色或棕色,可有囊变、坏死或出血,少见钙化,,组织细胞紧密堆积,细胞核小、均匀,无明显异型性,排列呈管状或乳头状,肾小球或花蕾样结构为后肾肿瘤的特点[12-13]。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K、CD57、WT-1多成阳性,CK7、RCC、EMA等多成阴性[14],Ki-67<5%[15]。本组病例CD57只有1例弱阳性,CK7有2例阳性,与文献不太符合,余各项基本与文献相符。

3.4 鉴别诊断需要与后肾肿瘤鉴别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1)乳头状肾癌:是肾脏的乏血供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肿瘤比后肾肿瘤更常出现片状坏死、囊变,CT增强扫描也呈轻-中度强化,也可出现延迟强化,此时CT很难鉴别[16]。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2)肾嗜酸细胞瘤:是肾脏的良性肿瘤,CT平扫多表现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大部分为富血供,典型者CT增强扫描肿瘤内可见低密度“星芒状”或“轮辐状”瘢痕,瘢痕组织延迟强化[17]。凭此特点可与后肾肿瘤鉴别;3)肾母细胞瘤:儿童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在3~4岁,肿块多较大,密度不均,容易发生坏死、囊变、钙化,增强呈不均匀强化,残肾呈明显“新月形”强化[18];4)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血管和脂肪成分很少时,CT平扫很难发现脂性低密度成分,CT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也可以出现持续、延迟强化,易与后肾肿瘤混淆[7]。

综上所述,后肾肿瘤虽然很罕见,但CT平扫密度常稍高,坏死囊变较少,可有钙化,CT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延迟强化,肿瘤边界清晰,呈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当看到这些CT征象时,要想到有后肾肿瘤的可能性。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酌情选择手术方式。最终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检查。

猜你喜欢
低密度腺瘤免疫组化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低密度网格覆盖分析的重访星座优化设计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