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享有适合的教育

2020-04-06 22:39王丹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学业

王丹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随班就读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转变为如何在普通学校(以下简称“普校”)为残疾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开展适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促进这些孩子融入社会和适应生活。

目前,宜昌市城区(含夷陵区)共有272个随班就读学生,分布在全市54所中小学校。残疾类型大多为轻度智力障碍残疾学生、自闭症、听障等。小学是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较多的学年段,也是资源教室较多的学年段。目前,全市有29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资源教室。但大多数残疾学生在普校存在“随班就混”的现象,学生学业质量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状,宜昌市统筹规划随班就读格局,通过构建符合本市特点的融合教育模式、培养教师团队、开展康复训练、科学设置课程、制定评价方案等措施,大大改善了“随班就混”这一现象。

架构符合地域特点的融合教育体系

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立足学生康复训练,共促融合教育发展。为促进弱势群体回归主流社会,使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集体学习,提升其学业质量,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宜昌市成立了市级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围绕残疾学生配备专用设施设备,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康复云平台支持系统和30多间专业康复教室,主要为全市残疾学生提供七大领域康复训练;中心运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康复云平台实现规范化的在线评估、康复及教学,提高康复训练效率与科学性;中心依托康复云平台建立全市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个别档案,实现筛查、诊断、教育、康复等数据共享,为残疾学生康复训练提供一站式服务;教师利用康复云平台进行云备课,达到康复教学资源多点共享,教师、学生、家长实现康复训练实时在线互动,满足对康复训练的需求;中心指导普校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做好定期评估鉴定,建立个别化教育档案,定期开展康复训练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资源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残疾学生康复训练和使用康复专用设备,提升康复训练效果;中心指导各县(区)成立县区级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构建逐级辐射指导模式,全市共成立了9个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为促进融合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康复训练让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给予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发挥随班就读研究指导中心职能,围绕残疾学生康复课程和康复训练进行研究。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以“医教结合、教育康复”为目标,围绕残疾学生及其家长需求,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康复训练和家长培训,构建更适合残疾学生的“集体课程+个别康复训练”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心聘请了高校特教专家组建高层次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康复训练指导、家庭教育培训指导等;中心开发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数据库、专家资源库、评估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等,科学收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数据,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通过一系列措施,让每一个随班就读残疾学生都能享有独特的课程设计和学业评价指标,为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普校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教师团队、打造“医教结合”师资队伍,使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能科学开展。残疾学生的发展,首先聚焦的是康复训练。要聚焦学生所需,培养“医教”能手,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医教结合”是必经之路——即通过教育、医疗和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下所进行的补償与补救性教育。而普校的教师大都不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更无法对残疾学生实施康复训练。为改变这一现状,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立足融合教育发展,加强与国内、国际高水平特殊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利用高校研修、校际互助、网络自学、名师引领等方式,让普校教师成为能为残疾学生提供康复训练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全市已有百余名康复师,满足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的康复训练所需。

探索智慧特校建设,建立特教资源中心(教室),推进融合教育实施。为有效推进融合教育实施,科学有效地评价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业质量,宜昌市积极创建融合校园。通过融合校园建设,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现了实时监控诊断、实时在线评估、实时在线测评,变更信息获取手段以适应残疾学生接收信息的需要,实现课程内容呈现、信息获取、识别手段和训练方式无障碍,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找准教育起点,科学设置课程

残疾儿童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听觉、言语、语言、情绪行为、运动、学习等障碍,这些障碍决定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有着另一种特殊的需求_康复训练。

科学设置课程,采用“教康结合”模式。“教”有两层意思,一是基础学科,二是在“教”与“康”的结合中扮演着连接者的作用,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教育手段、医疗技术、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补偿和补救性训练。“康”即“康复训练”,包括听觉功能训练、言语构音功能训练、语言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和运动能力训练。情绪行为调节能力训练一定要重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制定同期补偿辅导计划。

注重缺陷补偿,融入全面康复理念。在对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这个问题上,一是在基础文化课堂教学上,采用“康复理念融入学科教学的模式”,针对有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每门课至少有意识地围绕一项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整合;二是针对障碍类型设置不同康复训练小组课和个训课;三是在教案撰写上将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明确备注,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时间的补偿教育。

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课程设置实施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时,首先要分析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考虑其障碍类型以及受限部分的发展水平,做好学生的学期前评估与期末检测,为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确定康复内容、科学评价等提供依据。基础性课程与补偿性课程相结合原则。要让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其在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情绪行为、社会适应、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补偿性训练,康复类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文化类课程渗透言语、语言、认知等内容,可发展残疾学生多元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综合评价。按照学期初制定的IEP计划进行个别评价,从康复维度和学业维度进行双重评价,主要采用个别化评价的方式,评价以个体前后发展水平为主。对于课程来说,包含对课程实施的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对康复训练的效果监控,这样多维度的评价对课程的整合与选择、提高已有课程有效性、开发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作用。

发展性评价。随班就读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多种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教师应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优化评价方式,以学生终身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以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为最终目标,从学绩评价、行为评价、适应评价等方面开展。应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其学科知识技能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过程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多元主体评价与多样方式评价相结合,保证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全面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学业
艰苦的学业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35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