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2020-04-07 03:46李娜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李娜

摘要:发现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发现学习方法改变了以前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美术教学中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改革。本文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发现学习内涵、基本特征的分析,结合美术自身性质的特点,分别从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与美术教学、发现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发现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发现学习   小学美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140-02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师广泛重视,这无疑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思考获得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知识应当由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来获得,教师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引导与监督。

一、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Bruner)在其1960年的著作《教育过程》中提出。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书与查找的相关资料内容,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可见发现学习中的“发现”是一种“再发现”,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其他方面相关知识的一种“领悟”或“顿悟”。

二、发现学习理论与美术教学

布鲁纳“发现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再发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的知识。在发现学习理论中,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在已有的知识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提到“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在教学从某个角度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课程标准都注重强调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美术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内部动机

布鲁纳认为,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混杂的。有些学生是为了外来的动机而寻求良好的成绩,例如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或避免奖励或惩罚,或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比如兴趣就是其中一个内部动机,利用学生的兴趣设计美术問题,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习中,在交流讨论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美术图像识读,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图像是人类视觉感知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图像性是美术的重要特征。相对于语言化信息,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更多依赖于图像性信息。在美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美术的图像性信息超过文字化信息,更多侧重的是美术作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感知觉的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解读图像。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美术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小型图书馆,而是希望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探究美术相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会提升学生的动力与参与度,对学习内容和概念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再现日常生活场景,提高图像提取能力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存储而是提取。信息提取的关键是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存储在哪里,以及如何提取信息。只有当学生亲身体验活动,才能更好地存储组织信息,并获得一定的默会知识。在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处处存在与美术有关的事物,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从学生身边息息相关的事物出发,有目的地为学生展现真实场景的体验,学生通过对情景的再回忆与想象提取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自行根据问题组织相关信息,教师适当的提供相关信息。

三、发现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发现学习理论,以二年级人美版美术教材书中《画影子》一课为例作以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真实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学生的现阶段学情及心理发展状况。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较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能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画影子》一课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讲台屏幕上利用手指摆造型,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很好地直观感受观察到光源对影子的变化,此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影子的产生,学生们纷纷争相举手回答,在讨论中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譬如,影子一定是因为光产生的吗?手的影子和真实的手不一样,那其他物体是否也是这样吗?学生带着思考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进行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动手动脑,探索发现

绘画创作实践是美术课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创作前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大多数课程会以欣赏对比图片的方式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预设的知识,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应该侧重学生的感知体验。笔者在学生绘画创作之前,请几位学生在讲台演示手掌在水杯中与投影屏中的变化,动脑思考真实景物与影子的虚实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真实景物与影子很快便发现有影子后的手会显得更充实,在屏幕中手的影子形状模糊,而在水中的倒影则形状模糊、朦胧,而且有波纹,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观察也进一步认识到前期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将课本中《荷叶上的青蛙》与真实环境中的荷花景色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将前面已经了解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此问题上,得出的结论一致即真实景物清晰而影子则模糊。

(三)合作交流,发散思维

在小学阶段,合作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合作有助于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重要品质。目前,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教师抓住时机进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课本中《夏日》《春游》《鸳鸯戏水》三幅作品在形状、色彩、结构方面是如何表现,前期的亲身体验与后期图像的观察共同促进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同时也促进师生交流,双向思维的碰撞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巩固,发展能力

以小组形式汇报分享一方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组上台展示作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展评,如自评、生生互评与师生互评。学生在展示中欣赏对比不同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绘画创作,譬如,在创作中,学生因采取的绘画材料不同会导致画面的肌理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后期的创作中会根据自己的绘画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收获的知识,如在绘画作品中怎样表现倒影,学生通过回忆思考有助于加强记忆的储存。最后展示一些奇特的影子创意图形,通过想象利用影子进行夸张变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理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但发现学习法在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和实施中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控堂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J].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8.

[2][美]J·莱夫.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J].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