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来临,挺身而出

2020-04-09 09:14
中国火炬 2020年4期
关键词:黑猫警长关工委

当疫情袭来,一个个平凡而勇敢的人站了出来。他们逆行的背影是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他们无畏的奉献是隔离病毒最坚强的屏障。

关工人眼中的抗疫榜样

发现身边的榜样,讲述榜样的故事,用这些榜样来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是我们关工人一直在做的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普通人在危险时刻站了出来,用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不如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那样壮丽,但是其中秉承的爱党为民之心是一致的。各地关工人亲历了这种震撼,感受到了来自身边的榜样力量。关工人把这些典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榜样力量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传承。

甘肃省酒泉市委老干部局赵亮:

“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这场抗击疫情战役中,本应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同志刷新了我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我想,就算岁月流逝,当我回首这段记忆,也不会忘记那些老同志们的身影。

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70岁的崔广茂,主动参加阿克塞县疫情防控队,每天从早上8点忙碌到晚上10点,做好社区巡逻和卡口防控工作,一直坚持到县城解禁。72岁的肃州区西洞中学退休教师祁治国志愿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在楼院小区张贴通知,办黑板报,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饿了就啃干馍馍、喝凉开水充饥,冷了就原地跑步取暖。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休大夫景大德,书写请战书,请求生病老伴的原谅后毅然投入战斗,为了让同事们在值守卡点上暖和些,他借来避风的帐篷、取暖的火炉,还自己出资购买230公斤焦炭。

有着65年党龄的敦煌离休干部吴永固,由老伴搀扶着,向敦煌市委组织部交上1万元特殊党费,而老人的生活原本就不富裕。玉门新市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10名老党员,在抗疫初期就在网上开展献爱心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微信红包、网络转账等方式捐款。就在我上班期间,又有一位老教师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家里,他要捐款1万元。我刚要登记,他却坚持让我替他匿名办手续。他只有一句话:“现在国家有难了,我得尽点力,应该做的,啥都别说。”出门的时候他要去医院,去陪他生病的老伴,我回头又看了一眼他家的电视机,还是十几年前的那种老式25吋方墩子。

我相信,酒泉6000多名五老是全国千千万万五老的缩影。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汉清:

“她们是瑶乡最美的山茶花”

我的侄女李玲是广东清远连南寨岗人,今年29岁,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护士。2020年1月27日,她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出发前,李玲4岁的女儿把攒的零花钱都拿出来给她,说要给她买装备,因为李玲对女儿说自己要去打怪兽了。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连南县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士邓都一妹报名时讲的一番话。传染科护士房秀凤也是主动请战的一名队员,并且在请战的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丘楚珊是一位90后护士:“我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任务。”她们与李玲一样,都是我们连南的瑶族妹子。

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更好地帮助病人,这4位平素爱美的姑娘都剪短了自己的头发。

她们都是白衣天使,是我们连南的骄傲,她们都是最美英雄。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教育局关工委杨林利:

“他奔跑在抗疫前线”

80后的朱从香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他是蔡甸区一个培训学校的党支部书记。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建,朱从香奔向火神山,给施工人员当帮手,搬东西。自此,他就开始了在抗疫最前线的奔跑。

1月31日,朱从香作为华科志愿者队长,组织志愿者将武大北加州校友会和华科北加州校友会募捐的物资运送到协和医院本部仓库,缓解协和医院医疗物资紧缺。2月1日,朱从香将60余名志愿者排成3班,轮流去位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红十字会捐赠物资仓库,帮助物资整理搬运,提高效率。2月23日,朱从香协调30位志愿者,将重达300吨、价值500万元的生活物资在当天转运至方舱医院、社区等19家单位。为了物资跑好“最后一公里”,朱从香和志愿者车队的车友们,每天早上10点出车,一直不停运送到晚上8点。

朱从香一直在奔跑。他所想的,就是快一点,再快一点,把物资送到需要的人们手里。

朱从香组织物资转运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关工委副主任张宽景:

“关工志愿者变身独行侠”

“终于出来了,如果还需要我去湖北,我还会报名参加!”王志刚是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双塘村关工委抗击疫情志愿服务者,也是一名有着近20年驾龄的老司机。2月1日,得知当地一家公司要选派司机运送17吨消毒水去湖北,王志刚毫不犹豫报了名。

王志刚回忆说:“往湖北方向的路很安静,几乎不见其他车辆。”在这孤独的道路上,王志刚窝在车里休息,饿了就简单吃点干粮。“休息的时候我还拍了两段视频,告诉自己不能怂,保护好自己。网友们还给我加油,让我很感动。”

2月3日上午9点半,在长途跋涉约500公里之后,王志刚终于将物资成功转交给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红十字会。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关工委唐兴禄:

“他仍是一道坚实的防线”

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深山中有一位老党员,他是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当代愚公黄大发。曾经,他带领全村群众战天斗地,历时36年,用锄头、铁锹、铁锤在绝壁上凿出了9000多米长的“天渠”。

疫情发生以来,85岁的黄大发主动当起了村里防控疫情宣传员。每天早上,测量过体温和血压的黄大发就穿好衣服、戴上口罩,拿起家中的小喇叭出门。村干部担心他的健康,“我身体硬朗着呢,还能跳过这个杠!”黄老指着拦路障碍杆认真地说。“父老乡亲要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要打牌、不要聚会、不要走家串户,打扫好周围环境卫生。我们党员干部要带好头。这个疫情防范工作很重要,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没有事,我们人人都有责任。”黄大发每天拿着喇叭向群众宣传着。

浙江省桐乡市关工委:

“行走的数据库毛毛阿姨”

“毛毛阿姨”名叫顾幸代,今年62岁,是桐乡市崇福镇语溪社区的楼道红管家,第五网格兴鑫家园小区的小组长。“小区里120套房子,现在有20户不在家,分别在河北、安徽、云南……还有一些在春节前或春节期间外出的,回来后我都叮嘱他们居家隔离,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微信上喊我一声就好。”对小区内的情况,顾幸代摸排得一清二楚,俨然一个行走的“数据库”。

一个大布袋,三本笔记本,这是顾幸代每天外出必带的装备,也是她的法宝。“一本记录每家每户的基本信息,一本记录每次社区矛盾调解的情况,还有一本是我的工作日志。”哪一户搬家了,常住人员有什么变动,她都以贴纸条的方式及时更新。为了方便联络,她还给11栋居民楼都各自建了微信群,并置顶聊天框。这段日子,顾幸代每天在群里收集居民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我还专门做了个表格,时时刻刻关注小区动态,每家每户细细核对,打钩画圈,一目了然。”顾幸代说。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关工委:

“小喇叭纪大姐”

“出门就把口罩戴,于人于己都是爱。勤洗手、多通风,不串门、不聚集、不宴请……”抗击疫情关键时期,“小喇叭”声出现在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73岁的第四网格楼组长纪玉兰,每天手拿喇叭,见楼就“吆喝”。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她一天都没有休息。

“社区老旧小区多,高龄老人也多,很多老年人用的不是智能手机,无法通过微信等渠道获知防控信息。纪玉兰是我们街道‘百姓宣讲团’的分团团长,她编的这些青岛话‘顺口溜’,老年居民觉得效果挺好。”区派驻海琴社区党建指导员张绍成对纪玉兰大姐的工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她的故事被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一位企业负责人看了很受感动,主动联系她,捐助酒精16升、口罩200个。纪玉兰把这些物资一点不留地捐给了社区。“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比我更需要这些。”2月12日,纪玉兰又来到社区居委会,为抗疫一线捐赠1000元。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关工委办公室:

“一封82岁老党员的抗疫请战书”

“我是一名党员,虽然年事已高,但国家现在还处在疫情之时,又迎来了南来北往的人员回单位复工。我想在此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咱们社区如果有适合我的工作,千万,千万让我出征,我时刻准备着!”这是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请战者名字叫刘桂英,今年82岁,是长春市朝阳区湖西街道开运社区的一名老党员。她用瘦弱又满是皱纹的手把请战书郑重地交到社区关工委主任的手中,眼含泪水地说:“我虽然年纪大,但是我一定不给组织添麻烦,有需要人手的,请一定叫上我。”

在社区为老旧散小区做消毒工作时,刘桂英争当志愿者,拿起消毒工具,带上袖标,与网格长、网格员一起为居民楼做消杀。老旧散楼基本没有电梯,六七层的老楼,一干就是一天,爬上爬下,年轻的网格员一栋楼喷洒下来都腰酸背痛,何况刘阿姨已经是82岁的高龄。但她从不说累,爬不动了就用扶手借力,走不动了就靠着扶手休息一下,每天,十几栋老楼里都留下了她瘦小又坚强的身影。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关工委:

“她像战士一样”

2020年2月14日夜间,桓仁地区一场罕见的大雪,纷纷扬扬一直下到16日傍晚,地面上的积雪足有40厘米。在永红社区清华苑第一小区入口,一位浑身落满积雪、白发苍苍的老人像战士一样守候着,与众多疫情防护者一同细心排查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她就是一区关工小组长,72岁的龙启英。

“别看我老,越老的人越认真,保证自己安全,尽职尽责。”龙启英在疫情期间向社区请缨。排查期间,她提前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对排查情况及时登记汇报,不漏一人,无论刮风下雪,从未耽误过一分钟。龙启英腰椎不好,站得久了就犯病,脚不敢着地,不能走。遇到这时候,她就咬着牙,一手扶墙单腿站一会,吃两片止痛片坚持站岗。

在小区日常巡逻时,她发现人聚堆,特别是不戴口罩的人,立即上前劝阻。永红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燕说:“龙姨是居民中的防疫先锋,是社区榜样。”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披砂镇中心小学校关工委李微:

“他是守卫小区的‘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是我儿子对小区的一位60来岁的保安大爷私下里的称呼。

“黑猫警长”认真履责

疫情期间小区实施了严格的出入登记制度。“黑猫警长”和他的同伴们戴着口罩,每天从清早到深夜对每个进入小区的人进行登记测温。稍微对这次疫情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真有病毒携带者进入小区的话,他们将是最先接触携带者的,来往的人越多,他们就越危险。面对一些好心业主的关切,“黑猫警长”说:“哎呀,干到这份工作了,该做的。”宁南是出了名的早晚温差大,一早一晚冷得跳脚,到了中午毒辣的太阳一点都不马虎。没几天,“黑猫警长”的脸比之前更黑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业主对他们的工作都理解支持的。一天,一个小伙子自称是小区业主,外出回来没有戴口罩,“黑猫警长”坚持原则不让他进。小伙子急了,指着“警长”破口大骂,手指都要碰到他的鼻尖了。“黑猫警长”依旧坚持:“你不戴口罩,我就不让你进!”他的声音因为激动微微有些颤抖。最终,小伙子戴上了家人送来的口罩。“黑猫警长”赢得了他的“战役”。

因为有了“黑猫警长”这样认真负责的人,小区感觉安全了许多;我们的祖国也正因为有了无数像“警长”这样默默奉献着的人们而一天天地好起来,相信不久我们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用“英雄”来称呼平凡的他们或许有点重了,但是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呢?愿我们平凡英雄们一生平安!

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关工委王国祥:

“儿子在援鄂前线,母亲在网上教学”

最近,一张援鄂医生陪伴武汉老爷爷在拍CT途中欣赏夕阳的图片火了。照片中那个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就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刘凯。在刘凯医生的老家安徽巢湖,他的母亲正在进行网上教学。

刘凯医生的母亲纪芳胜,是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有30年教龄的教师。疫情防控期间,纪老师每天清晨6点一个个“喊”同学们起床早读,接着陪全班同学网上学习。下午批阅作业“一对一”辅导。班上有少数无法通过网络学习的留守儿童,纪老师就叮嘱他们跟着电视学习,然后再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夜幕降临,纪老师还在备课;夜色深沉,她逐一点击学生的作业反馈;等到上床休息,已是子夜时分。

“我和儿子都把当下的工作干好,这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帮助。”正是许许多多纪老师母子这样的人,才书写出中国不平凡的抗疫奇迹。

编后

榜样,就在身边

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值得学习的榜样。

经历战火硝烟的老者,能够劝导回误入歧途的浪子之心。

至亲至近的慈祥奶奶,竟是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红色英雄。

有钢铁般意志的母亲,让一群残障孩子找回失去的尊严。

普普通通的邻家大叔,却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的精神领袖。

平时安静斯文的辅导老师,在疫情到来时就变身“闪电侠”,奔赴火神山医院搬砖,帮助医疗物资加速奔跑。

亲戚家温婉贤淑的外甥女,接到命令便剪去长发化身“白衣天使”,告别父母子女,前往与病毒厮杀的战场。

每天拿着小喇叭在社区宣传防疫知识的大姐,记住辖区所有住户信息的“数据库”阿姨,80多岁依然请战参加义务服务的老党员、老模范,不被理解却依然坚持原则守卫社区安全的保安……

本期特稿中,身边的榜样被关工人讲述着、记录着。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同事、朋友。在普通的日子里,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身边。在国家面对灾难和危险时,他们却像旗帜一样站在了我们面前,闪现出耀眼的人性之光,展现着强大的信仰之力,带来宝贵的温暖和可靠的保护。

以榜样为引领,不忘初心坚定信仰。以榜样为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致敬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

猜你喜欢
黑猫警长关工委
黑猫钓鱼 边庆祝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借 鱼
奥克斯警长失踪事件(下)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
The Cat’s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