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呈现与优化路径

2020-04-10 11:01徐洁李雨函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材文化

徐洁 李雨函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于国家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经之路;于个人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是培养爱国之心、激发爱国之志的重要途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其中首要的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建设,并且把握学科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确认了语文课程的母语属性。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较为系统化的母语课程,必然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责任。小学语文教材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优良的教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多元展示

爱国主义的体现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自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丰富、题材广泛,它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原则与重要内容,从多元角度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呈现,主要可分为自然地理、国家政治、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四个方面。

1.自然地理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中国自然地理的独特标签。广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壮美山河与名胜古迹,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质素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8篇歌颂祖国壮美山河和4篇赞美名胜古迹的课文,比如《观潮》《爬天都峰》《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能感受到先辈为开发祖国山河、缔造不朽的物质文明所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从而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语文教材向学生介绍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国家政治

政治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没有离开国家政治的抽象的爱国主义,因此对国家政治的了解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通过政治事件、人物以及民族、两岸关系等呈现,这些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国家政治的重要意义。具体来看,叙写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课文有11篇,包括《七律·长征》《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不懂就要问》《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少年中国说》。描写民族、两岸关系的课文有6篇,包括《草原》《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七月的天山》《藏戏》。在学习这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政治事件对于国家的历史意义,以及伟大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气节。

3.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最好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以传统科艺、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汉字古文的分类对传统文化进行呈现,深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其中,传统科艺类包括《竹节人》《京剧趣谈》《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节日习俗类包括《端午粽》《北京的春节》,历史故事类包括《将相和》《西门豹治邺》《司马光》以及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神话传说类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汉字古文类则包括识字文和古诗词,基本每册教材都有涉及。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树立起文化自信,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4.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思想源泉,又发展和丰富了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精神相融合是智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路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9篇直接表现革命精神的课文,包括《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冀中的地道战》《小岛》《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体现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一部分,对于呼唤学生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具有重要价值。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梳理与剖析,我们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托物言志”“借人达情”“文化抒情”“事件还原”四种方式来呈现的。

1.托物言志:在珍视历史文化遗产中传达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托物言志”主要指借助历史文化遗产来呈现爱国主义主题。历史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历史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我國历史文化类遗产从数量上讲位居世界前列。具体而言,丰富的文化遗产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和美学成就,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作才能。它们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此类课文。比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对故宫和谐统一的布局、宏大的建筑规模、精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了简要介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宫建筑的热爱、赞美之情,让学生感受到这座古老皇城的宏伟壮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反衬出毁灭的悲剧,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托物言志”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所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够促使其更加珍视这些文化成就,进而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最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借人达情:在颂扬历史名人榜样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借人达情”是指选取一些历史名人的事迹来树立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描述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江西带领同志们为瑞金沙洲坝村百姓解决饮水难的故事,塑造了革命领袖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叙述周恩来从小就立下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塑造了他抱负远大、热爱祖国的形象,由此勉励学生以周总理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了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与敌人英勇斗争,最终壮烈牺牲的经过,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淡然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与无限忠诚,塑造了一个崇高的共产主义先驱者的形象。

这些人物是国家精神的现实存在。对他们的认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家的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借人达情”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它所传递的爱国榜样的力量,能够鼓舞学生发愤图强、不断进取,为民族的伟大振兴而不懈努力。

3.文化抒情:在描绘祖国崇高形象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文化抒情”是指通过树立祖国崇高尊严和形象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而言,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和国庆日等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它们代表了国家的尊严。尊重这些国家标志也是尊重国家的尊严形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插图就呈现了北京天安门的图片,抓住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图画的方式认识祖国的标志性建筑,由此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识字文《升国旗》短小精练,第一句是“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二句是“在升国旗时要奏国歌”,第三句是“在升国旗时我们要肃立、敬礼”,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升国旗是一项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文化抒情”,对促进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体验对国家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它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生热爱祖国、时刻维护祖国尊严形象的直接力量。

4.事件还原:在凸显事件重要意义中凝聚爱国主义意志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事件还原”是指通过凸显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来凝聚爱国主义意志,激发学生对祖国的价值认同。一般而言,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比如《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着喜悦的战斗豪情而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七言律诗,让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冀中的地道战》介绍了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等,并对其作了高度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冀中人民群众顽强的斗志和智慧。《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空前盛况,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展示了开国领袖的伟大风采,让学生在今天仍能感受到新中国诞生所带来的激动、自豪之情,唤起心中对党、对新中国的热爱。这些历史事件都能燃起学生的民族斗志,凝聚学生的爱国主义意志。在此意义上,爱国主义中的“事件还原”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材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梳理与剖析,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内在关联,也能够体悟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与实践逻辑。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统编教材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揭示与优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缺乏实质性建构。爱国主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关于国家、民族的情感诉求、道德责任、理性认识和行为准则的集合,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含自身独特内涵、基本特征、内在结构、表现形式和价值导向的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爱国主义的实践层面关注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爱国实践行为的培养。这样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造成空洞说教、就事论事的尴尬局面,以致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教材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关注到理论教育层面,还要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去,让爱国主义思想外化于行。此外,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主观感性的想象与情感价值的传递,而缺少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只依赖于主观情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能会造成一种盲目的崇拜,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适当融入理性思辨的内容,让学生将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的结合,践行爱国主义思想的价值指引,让实际的爱国主义行动进一步强化和升华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性的建构。

第二,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特色性内容关注不充分。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相应地关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都重在结合时代背景,突出当代主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强调了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统编教材在选材编文时习惯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涵盖为中华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山河壮美、英雄辈出等偏重于历史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社会主义现实却不自觉地有所忽视,致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脱节。诚然,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但这也意味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内在统一。这就要求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持历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对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进行时代解读,融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思想魅力和现实解释力。只有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教材选文也要运用动态的思维,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扬弃或者创新,使其富有新时代的特征与内涵。新时代的到来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这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了方向,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不懈努力。

第三,与学生生活世界结合不紧密。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必须结合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相关各方面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常以一种脱离日常生活的概念符号出现。这些内容虽然都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载体,但是也会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固化思维,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认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失去应有的效果。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纵横历史、关注伟人的同时,也应当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中的平凡点滴。具体来说,可以更多地剖析身边平凡人物的爱国事例,让学生明白爱国不仅仅表现在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爱国在今天更多地体现在为社会尽责、为大众服务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情感是可以真实存在的,距离他们并不遥远,日常行为中都可以体现出爱国。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国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各个方面做起。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爱国主义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材精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谁远谁近?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