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真面目

2020-04-10 11:01李云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泪眼语义词语

李云龙

“泪目”这个词,在今年公众语文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国庆那几天,传统的纸媒,网络上的微博与视频,个人化一点的自媒体和朋友圈,“泪目”是除“国庆”“阅兵”“祖国”“强大”等之外,出现次数颇多的词。跟以往其他热词不同,“泪目”出现的文本位置,体现出了近乎一边倒的倾向,那就是成为题目的一部分:

(1)泪目!这两场阅兵,穿越70年(人民日报客户端,2019-10-02)

(2)阅兵车牌号是1949和2019,这个细节让人泪目!(人民日报微博,2019-10-01)

(3)我们为什么要大阅兵?这个答案让人泪目(人民网,2019-10-03)

(4)当音乐响起时,泪目!#阅兵散场后战旗送战车#(央视新闻微博,2019-10-05)

(5)泪目!观看阅兵式,94岁退伍老兵屏幕前三次敬礼(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10-01)

“泪目”最早出现在个人化、个性化、不太严肃的表达语境中,张铁于2016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5版上发表时评《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人民日报》话语体系一向严肃、庄重、正统,当其刊载文章中出现“泪目”时,说明“泪目”这一新兴的表达方式已经拥有了数量足够大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泪目”在张铁文章中是以引述的身份出现的,“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清晰地显示,“泪目”更多地出现在一种随意性的表达中,而“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则无疑表明,“泪目”是最早兴起于年轻人并从他们中间延伸、蔓延开来的。

《人民日报》可以作为新兴语词传播程度和普及广度的标尺,以其为考察对象,能够发现在2016年以后,“泪目”得到了持续的使用。有趣的是,张铁的文章似乎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催化作用。陈凌于201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第5版上写的同主题时评《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中说,“就在这段时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不少90后‘泪目”,这已经不是完整引用“90后”的原话,但“泪目”之外的引号仍在暗示和强调这个词的身份与表达上的特殊之处。

《人民日报》2017年以来的用例表明,“泪目”已不再局限于年轻网友随性、个人化表达的引述,它成了记者本人应用词语的一部分,参与了文本的构建。值得注意的现象,仍旧是“泪目”作为题目的一部分而出现在媒体上:

(6)泪目背后,这一组数泪目!让某国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科学家黄大年生前朋友圈曝光(人民日報微信公众号,2017-07-14)

(7)泪目时刻,谁欠谁的拥抱(《贵州都市报》2017-11-10)

(8)国旗上撑开的伞让人泪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8-22]

(9)一群胡同老人本色出演重现5位老人的“泪目”人生(《南方都市报》2019-09-09)

(10)为何这旋律一响起就让人泪目(《郑州日报》2019-09-27)

只从词形上来看,“泪目”古已有之。较早的用例是唐韩愈的《南山诗》,“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这里的意思是“含泪的眼睛”,为一个完整的名词性成分。眼中若是经常性的含泪,那是得了眼病。元人《明目至宝》卷一“明堂问答七十二证之因”,“六十五问曰:泪目之状者,何也?答曰:此风邪客于目訾,津液乘之,常出冷泪,时发痒,故曰泪目之状也。宜服艾煎丸”。不过在仅有的几条名词性用法的“泪目”之外,也有谓词性用法的例子。唐宁远将军守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镐墓志里说“尽以伤心,潸然泪目”,里面的“泪目”是“眼里流泪”的意思,与常和“潸然”搭配的词“泪下”差不多。其实跟“泪目”在词义、词素、词形和结构上都是接近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其前后出现的“泪眼”。这个词用得广泛,最典型的是宋人欧阳修的《蝶恋花》里的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的意思是“含着泪水的眼睛”,从结构上看是不折不扣的偏正式名词,它的这种用法在后来的语言生活中一直延续下来。“泪眼”几乎不作谓词使用,更重要的是,像欧词那样的单独用法,虽在《西游记》《水浒传》里多有,如“长老闻言,泪眼偷看那妇人约有三十年纪”“那妇人掩着泪眼只不应”,但到《红楼梦》以后就常常是“那媳妇愁眉泪眼,也不敢进厅来,到阶下便朝上跪下磕头”一类的表达,“泪眼”总要与“模糊”“盈盈”“相看”“婆娑”“迷茫”“迷离”“汪汪”一类的词连用了,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查到的500余条现代汉语实例里,大多如此。

尽管唐时的“泪目”已有谓词性用法,可近几年才成为热词的“泪目”却很难说是古代汉语的自然继承,它的出现仍然是年轻人偶然利用相关语素组合在一起的临时“创造”。今天“泪目”的词义虽与过去的“眼睛流泪”接近,但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它总隐含一种强烈的致使意味和当即发生的特点。与由谓词性词素组成并占主流的谓词性词语相比,“泪目”其实非常不典型,像它这样由名词性成分组成的谓词性词语,倒颇具名词性词语的结构特征,“泪眼”在今天只具名词性功能显然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都不乏由名词性词素组成但具有谓词性功能的例子,像“领袖”“鱼肉”“针砭”“砥砺”“牺牲”等即是如此,它们的动词义均源于名词义的临时性引申。“泪眼”与其不同,“泪”与“眼”的关系不是并列式,而是动宾式结合,语义类别上属于支配格,换一种易于接受的规范表达则是“眼泪出于眼”,古汉语中与之类似的例子是《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现代汉语中接近的是“花眼”,里面的“花”是因花朵种类多样、颜色绚烂引申出模糊迷乱而至模糊不清的意思,从根源上看,说“花”活用为动词也无不可。实际上不止这个意义的“泪眼”是少见的临时活用,稍微增添几个词语的“泪出于目”意义很接近,但也只有几个用例,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为《国风·陈风·泽陂》正义说,“经、传言陨涕出涕,皆谓泪出于目。泗既非涕,亦涕之类,明其泗出于鼻也”,宋代僧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中有“安鸿渐有滑稽清才”一条,里面说“泪出于眼,何故额流”,二者分辨、强调的都是眼泪的出处。

按照马庆株先生关于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划分,“泪目”属于典型的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跟语义特征相对应的,是“泪目”显示出来的语法特点,它不能用“不”“甭”限定说“不泪目”,将就的说法是“没泪目”;不能受“马上”“不便”等副词修饰;其后不能跟专用的动量词“番、遍”;讲“XX泪目”不合适,说得过去的表達是“XX泪目了”;也不太能用在祈使句里,像“你赶紧泪目”“你泪目吧”都不太成立;也不能放在“加以、进行、肯、值得”等词之后。实际用例中,“泪目”所出现的上下文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的非自主特点,与之搭配的词语在很多时候是“让人”,“让人”当然是“别的事物、事件”让“本人”,对“本人”来讲是“不自主”的。除了语义语法特征上的非自主性,使其成为非典型表达的、貌似冗余的“目”字(“泪”在很多工具书中都列有“流泪”的动词义项),却成了凸显当时人最强烈的情绪变化的依凭。关于眼泪反映情绪的现代流行语是“情绪可以控制,但眼泪不会撒谎”;古代的《淮南子·齐俗训》则说,“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涕之出于目”活脱就是“泪目”的另一种说法,“泪目”强调了“泪”之于“目”的场景性、即时性、爆发性变化,相当于直接、放大了的人的内心情绪。

网络上一般使用者对于“泪目”语义的感受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它说的是“眼中充满泪水”,有人又说它相当于“热泪盈眶、可歌可泣”,还有人说是“眼睛流泪”“眼中含泪”。如此多样的理解并不矛盾,它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当然是都能成立的。不过这不意味着“泪目”的含义是极其多元的,所能说明的仅是“泪目”的含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它只表达“泪出于目”,至于是含在眼里,还是流到唇边,是泪眼模糊,还是泪如泉涌,读者自然可根据使用的场合去想象和推断。查看那些与“泪目”相近的词语,不要说一般表达中广泛存在,即使是在文章标题中也很常见,“那一声呐喊,让人泪流满面”(《中国文化报》2015年12月18日),“冯唐:永远肿胀永远热泪盈眶”(《中国经营报》2013年4月15日),“读着这本书会使你流泪”(《人民日报》1982年1月31日),甚至近年已经过气了的“泪奔”也出现在了标题里,“选秀嘉宾的毒舌、怒批与泪奔”(《中国艺术报》2013年6月26日)。“泪流满面”一类的词语固然因其自有侧重而被使用,因为同样的原因,“泪目”所含有的强烈的非自主的、致使性的、形象的情绪化意味正好决定了它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语言变化过程中,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泪目”的出现和使用当然受到了它的影响,不过它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推广开去,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它独特的语言功用和价值。

“泪目”强烈的非自主性、致使性和突出反衬特定人事场景引发的爆发性情绪感受的语义语法特征,以及描摹形象时的生动画面感,因为过于强大,致使人们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总会尽量保持其独立性而不需要甚至排斥其他词语的修饰限定,毕竟在有限的语码注意范围内,修饰限定词语会使线性语句拉长而分散或消解词语的显著度( salience)。“泪目”以相当有限的成分实现了语义、语法、语用上的自足,这使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光杆使用。它当然可以与别的词语组合成句子,句中也能够添加施事、受事等关系成分,譬如“男子深夜醉倒地铁痛哭!妻子赶来那一刻令人泪目”“哥哥见到30年前被妈妈抛弃的妹妹,两人当场泪目”。在这些扩展的句子中,“令人泪目”“让人泪目”成为出现最多的内蕴结构,“泪目”非自主性、致使性的语义语法属性太强大了,因此只有“令人”“让人”这类能够顺应、凸显其非自主性、致使性特点的成分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兼容。“泪目”也可以与别的副词组合成句,但直接修饰限定“泪目”的副词,语气、时间、范围、否定、频度等类别里,只有“直接”“瞬间”“立马”这些能够凸显“泪目”爆发性情绪的多见,而如“居然、都、反复、没、已经”等几个虽代表一定类别,但却只偶尔一用。单词“泪目”形式的简洁、功用的独特,让它得到作者青睐而常被放人题目当中。优秀的文章标题,要首选突出和鲜明的字眼儿,以便达到引人注意、眼前一亮的效果,“泪目”自含的情不自禁的、强烈的爆发性情绪感受的语义语法特点,与承载“眼球效应”的题目是天然适应的,同时因施事、受事等相关主体在接连表达上的刻意隐藏,又别具一种激发和感染情绪的作用——有人泪目了,你呢,来看这让人泪目的故事吧!特别是在字数要求严格、表达方式对仗、用词古雅考究的题目中,例如“一别九载泪目相认”里,凝练、简洁、雅气的“泪目”似乎更是无可替代了。刘叔新先生指出,“形象色彩的丰富,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可贵特色。很多词语含有对于所指明的对象的某种形象感。这就是形象色彩”。“泪目”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场景感、可视感的表达,因而在自媒体和个人的网络互动留言中,“泪目”更成为一种具有表情包功能的、标签化、格式化的情感语言固定语,屏幕上敲击了“泪目”这个词语,它所表示的仅是心情激动,至于是否真的掉了眼泪没法细究,因为它很可能就是一种夸张放大了的说法。

《人民日报》上出现在正文中的非引用“泪目”用例越来越多,“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不断传来的消息,让人泪目”“温馨的故事、动人的画面,引人泪目”“人民日报社会版一组照片让很多读者泪目”……而考察更广泛、更随意些的私人言语,“泪目”除上述那些特殊之处外,在一般的句法体现上,已经与其他的普通语词没有什么不同了。诸如“海贼王:值得重温的七大泪目场景,最后一个看一遍哭一遍”“她这些日记,再看依旧泪目”“为何一个警察的名字,让无数人泪目至今”“感性的人最不能看到的画面,当心泪目”“听完麦家用最真挚的声音,读完给儿子的那封信,我已经有些泪目”……看来,“泪目”在登上《人民日报》这个大语言平台过程中,已经颇具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身份特征了。

猜你喜欢
泪眼语义词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给自己
涂普生
“543”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六年,流年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