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生饮羊奶引起的布鲁氏病暴发疫情调查

2020-04-13 08:42戴映雪韩德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奶山羊羊奶布病

岳 勇,冯 静,周 蓉,戴映雪,奚 川,韩德琳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传染病[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乙类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为染疫的家畜,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污染物及其奶、肉产品而感染[2-3]。20世纪50年代成都市部分地区有畜间布病流行报道,通过加强动物检疫淘汰等措施,布病防治工作于1997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006年后,随着成都市部分地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畜间布病形势呈现回升。2016年7月8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报告1例成都市本地人间布病疑似病例,市县两级疾控中心随机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调查和疑似病例搜索追踪,截至7月18日成都市4个区(市)县共报告6例布病确诊病例,且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为调查本次疫情暴发原因和波及范围,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19和《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2012年版。

1.2调查方法 采用布病个案调查表对首例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获得线索,用“滚雪球”的方式开展可疑病例搜索和采样检测,分析病例症状分布、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全部调查工作由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人员承担。

1.3实验室检测 对调查搜索出的可疑病例进行血清学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实验方法和结果判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19。

1.4试剂来源 实验室检测所用的RBPT试剂盒、SAT试剂及对照血清由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制备,有效期内使用。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疫情概况 2016年7月8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报告1例成都市本地人间布病疑似病例。病例W,男,69岁,离退休人员,于2016年3月27日参加四川J县某奶山羊养殖场参观团(共12人),期间饮用约100 mL的生鲜“羊初乳”。2016年4月中旬左右出现夜间盗汗、发热(体温最高39 ℃)、腰椎和大腿关节痛等症状。期间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经治疗后症状无缓解。7月1日至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疗,血培养示:马耳他布鲁氏菌阳性。7月8日经成都市疾控中心检测,病例血清布鲁氏菌抗体试管凝集试验(SAT)1∶800,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19,判定为确诊病例。

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根据首发病例提供的信息,对“327参观团”的12名人员进行调查。逐一搜索调查参观当日及后续羊奶、羊肉等畜牧制品的食用情况,调查发病情况,并采集所有人员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共确诊6例布病确诊病例。

2.1.2流行病学特征 “327参观团”的12人,男女之比为1∶1;年龄从48~69岁不等,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间距为(61.5,65.3),其中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10人,占83.33%;均居住于成都市主城区。6例确诊病例中,男女之比为1∶1;年龄从48~69岁不等,中位数为62.5岁,四分位间距为(62,66);潜伏期从24~59 d不等,平均为32.8 d;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从57~94 d不等,平均为81.8 d。血清布鲁氏菌抗体试管凝集试验(SAT)结果为1∶400~1∶800不等;整个“327参观团”罹患率为50.00%,详见表1。

表1 “327参观团”布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测Tab.1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327 visit group’

2.1.3临床症状 6例病例中,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5例(83.33%),关节痛5例(83.33%),详见表1。2.1.4畜间发病情况 7月15日J县畜牧局对该养殖场存栏的所有440只奶山羊采样检测,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初筛,检出54份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2.27%。

2.2 危险因素分析

2.2.1传染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本起疫情的传染源为四川J县某奶山羊养殖场的患布病奶山羊。疫情确诊的所有病例均有生饮该奶山羊养殖场羊奶,属于同源暴发疫情。

2.2.2传播途径 该养殖场出产的羊奶以“新鲜、营养”为主要宣传点,针对现场考察参观团人员则重点宣传“羊初乳”的免疫功效,提倡生饮以保证效果(口头宣传)。“327参观团”12人均在现场生饮了“羊初乳”,造成疫情暴发。

2.3 控制措施

2.3.1病例搜索 继续搜索调查该奶山羊养殖场其他参观团人员信息、核实暴露和发病情况。

2.3.2病例管理治疗 所有病例收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进行规范诊疗,避免病例慢性迁延。

2.3.3部门联动 对该奶山羊养殖场检测阳性的54只奶山羊进行无害化处置,同时在该区县所有羊养殖场开展畜间疫情调查和监测,检出阳性羊只,做无害化处置。

2.3.4大众健康教育 在全成都市范围内开展布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市民布病防控意识,倡导安全食用奶制品。

3 讨 论

本次疫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老年离退休人群,这与其他研究报道的布病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不同[4-5],这部分人群对于健康要求比较高,社会经济条件均比较好,但缺乏科学的健康养身以及相关传染病防控知识,因此易受到不良商家出于促销目的的错误引导,从而采取不正确的羊奶饮用方式,最终导致感染发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饮羊奶的布病罹患率高达50.00%,提示该批生羊奶中含有布鲁氏菌,直接饮用而致布病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疫情传播途径是饮用未经加热消毒的生羊奶,属于食源性传播途径,提示成都市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在畜牧奶制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等行业监管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奶制品中布鲁氏菌等致病菌检验与监测[7-8],确保奶制品的食品安全,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群众健康的大事。

人间布病潜伏期一般在1~3周[9],本次疫情确诊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32.8 d,略高于一般水平。所有病例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为81.8 d,期间多辗转于多家医疗机构进行诊疗,但均未得到确诊,提示由于成都市多年未有人间布病报告,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对于医务人员的布病诊疗培训不足,诊断识别意识较弱,亟需全面提高。急性期发作的人间布病病例只有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避免布病病理的慢性迁延[10],改善病例预后。

成都市不属于传统牧区,也不是动物或人间布病的高流行地区,属于国家划定的布病二类防控地区[11]。成都市民对布病的认知不足,加之民间素有冬季进食“羊肉汤”进补的习俗,每逢冬春寒冷季节,全市羊肉消费量猛增,从而接触可疑布病的羊只机会较多,因此感染发生布病的风险较高[12]。本次疫情的发生提示,亟需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大众的布病防控健康教育,提高市民对于布病的认知能力和防病意识。

本次调查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从患病山羊及羊奶中分离出布鲁氏菌,未能开展进一步溯源调查。

利益冲突:无

引用本文格式:岳勇,冯静,周蓉,等.一起生饮羊奶引起的布鲁氏病暴发疫情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2):145-148.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0.00.016

猜你喜欢
奶山羊羊奶布病
真空结合加热、冷冻浓缩羊奶理化品质分析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 区序列分析中国及新西兰奶山羊遗传进化关系
世界及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关中地区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机器挤奶现状及建议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羊奶,会喝才更有营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关中奶山羊良种繁育技术应用现状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