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改变,有迹可循!

2020-04-16 02:02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24期
关键词:符号学困生数学

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杨 婷

心理学指出,每个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和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差异,简称为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亦是差异明显。作为教师,我们基本都遇到过成绩始终考不好的学生,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依然没有大的起色,我们在安慰学生和家长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先呈现两个片段,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案例透视

(一)“老师,这个方法更好懂,我喜欢!”

前几天在课堂上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如下图):

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我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走到小A 同学这一组时,她难为情地说:“老师,我们不会,组长也不会。”组长数学成绩好又善于表达,此刻的他一脸茫然,看来这题也把他难住了。于是,我开始点拨:左右两边都有一盒巧克力和两盒饼干,咱们是不是可以抵消掉呢?

孩子们点头表示认同,于是我让组长又讲解了一遍,正要离开,注意到小A 依然一脸困惑:“老师,我还没懂……”不应该啊,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她怎么还没懂呢?算了,换一种方法试试,于是有了下图的思路:

看完图示,小A 眼睛一亮,恍然大悟:“哦哦,对对对!老师,这个方法更好懂,我喜欢!老师你真聪明!”随后,等我回到讲台继续组织教学时,眼神不经意落到小A 身上,她在座位上暗暗给我竖了个大拇指,那一瞬间,我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那天以后,小A 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变得肯钻研了。近日,我们在学习颇有难度的植树问题,她也完成得很好,有图示、有步骤、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二)“U盘你来保管,老师相信你!”

班上有个小B 同学行为习惯很好,上课用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家长也十分关注小B 的学习,可效果似乎不明显,小B 的数学成绩始终低于班级平均分,甚至都考不到90 分。小B的妈妈很着急,时常在QQ 上跟我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常询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

作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我也给她推荐了不少办法,同时自己也在课堂上关注他,经常在他发言之后表扬他,鼓励他,课间也时常找机会和他谈心,教学设计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每节课都花了不少心思,班级的数学水平整体有了一定的提高。可即便如此,这一整年,小B 同学的数学成绩依然没有明显提高。

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开始在各个岗位安排小助手,其中有一个岗位便是“电脑小助手”,主要负责根据每节数学课的进度打开相应的课件。这算是一项比较重要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一双双迫切希望担任小助手的眼睛中,我捕捉到了小B 渴望的眼神,那眼神里透着期待,更透着笃定,仿佛我如果交给他的话,他一定是全班做得最好的,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于是,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我念出了小B 的名字:“小B,老师把U 盘交给你保管,相信你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做好,加油!”

这句话好似有魔力一般,小B 备受鼓舞。从那以后,他在数学学习上更加用心了,听课时眼睛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比以前更爱发言也更爱钻研,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随后的两次测试,小B 都用100 分证明了自己的变化,真可谓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观点分析

回顾两个片段,片段一通过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直观的符号标注帮小A 解决困惑,片段二则是换一种激励手段鼓舞学生,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唤醒小B 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以儿童的学习方式将学困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真正做到更好的思维生长呢?

三、实践路径

(一)思维过程符号化,让学习变得更简单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有些学生很快能领悟所有方法的原理,但有些学生却始终想不明白。因此,教师采用的指导方法尤为重要,有时简短的符号便能取代冗长的文字表达,为学生的理解起到更直观的效果。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对比较表象,如果教师在指导时能够多用一些符号辅助讲解,让思维过程显性化,一部分成绩较弱的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适当的符号标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法,要找准适合学生的思路,在关键位置做好符号标注,如此方能让学生更易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特别关注符号意识的渗透,尽量给学生提供最简洁的“符号语言”,使其思维更容易被点亮。比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像图①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植树问题出现的几种情况,适当的符号圈画体现重点,清晰明了,后进生也能迅速理解和掌握。在研究圆和正方形面积关系时,注意将几种类型进行分类,如图②用字母表示几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符号标注也能让一部分学生更易找到重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填写图③中方框里的数时,一部分学生在文字理解上会比较吃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图③标注的两条箭头让思维更加直观显性,有助于学生理清对应关系。

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多借助数学符号,那么教学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可以加速学生的发展。好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让数学课堂多些符号意识的渗透,可以让数学思维更加显性直观,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挖掘潜能,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困生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激励提自信,让学习变得更主动

除了方法的多样性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自然会持续专心致志地去钻研,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当然,让孩子产生兴趣有多种方法,赏识教育则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式。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学困生的表现,根据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努力抓住每一个值得肯定的机会,多鼓励、多赏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会逐步增加,兴趣也会逐步增强。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困生多交流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关注他们的成长,尽可能多地寻找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数学教师,那么对于数学学科自然也会更重视,进而促进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三)点滴积累促质变,让优秀变成常态

回顾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两个主人公,教师和小A、小B 两名学生接触的时间不短,起初他们的学习也并不出色,但每一天的作业都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两名学生的家长也是在其数学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每一次作业的反复订正、课堂上积极地举手、有疑问勇敢地提问、家长和教师的每一次沟通等等,都体现出这两位学生的踏实认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不放弃,一直踏踏实实地努力着,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业绩的质变必定是来自于量变的积累。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困生重视积累、重视勤奋、重视踏实的习惯。如果我们把成长比作幼苗,那么成功就是最终的果实。通往成功之路必定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需要学困生不断努力,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学困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会更有依托,更容易提升思维的高度,最终在某个瞬间开启数学思维的大门,完成量到质的转变。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美好丰富的世界,等待教师去发现、去挖掘。用心做教育,用爱为人师。教师应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学困生,找到他们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争取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攀登数学学习的高峰。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看不见的教育,看得见的改变,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唯有更加勤奋地钻研,才能让更多学困生的改变持续发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学习高峰中最独特的存在!

猜你喜欢
符号学困生数学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学符号,比多少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符号的由来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