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教研基地“六维一体”促质量提升

2020-04-16 04:03何勇涛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

何勇涛

摘 要: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新会教研基地以名师之道、均衡之策、优质之路、特色育人、多元探究、科学监测之策,六维一体,共促教育提质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典型鲜活的实验案例,同时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促进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提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明显,特色育人、多元探究、科学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教研基地;课改实验;六维一体;质量提升

为促进基础教育持续优质发展,新会教研从教师专业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综合课程改革实验、基础教育监测体系构建等方面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六维一体方略化解提质发展难题,全区教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借势·因势制宜谋发展

新会区基础教育厚实。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87年与顺德一起被评为全省首批两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1989年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1998年成为五邑地区首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2002年秋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首批课改实验区,2008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的评估验收,2014年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

新会区的经济处在江门全市的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但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整体还不太高,离先进地区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校际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教学改革的驱动力还不够强。在创强争先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新会教研也在思考如何破局,如何化解教育高位发展的难题,如何开展工作才能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优质发展,使新会区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区”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的示范窗口”。

项目组认为,新会进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初级阶段,要进入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还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很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省里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正当其时,这是促进新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好机会。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就有了一个新的抓手,既可以为新会的教育工作增加亮点,又可以让全区的教师进入一个新的探索和实验工作阶段,促进新会基础教育真正向纵深发展。

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新会做好了准备,也紧紧地把握住了,申報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于2015年被省教厅立项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新会区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7个实验区之一;申报的“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于2021年被立项为广东省县(市、区)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我们力图通过项目建设,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全面加快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二、韬略·化解施策定六维

项目组认为,成为省的项目实验区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新会区承担的项目级别较高,是省级项目,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主管实施,比较规范,综合性也很强,项目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薄弱学校发展、综合课程改革实验、基础教育监测体系构建、学校特色建设等方面,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和人力保障,才能既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对新会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于是,结合新会实际,项目组从名师之道、均衡之策、优质之路、特色育人、多元探究、科学监测等六个维度入手,六维一体,对全区的基础教育作了整体的改革实验规划。

名师之道,意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之道。培养名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项目组制定了具体而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构建学习、交流和展示“三合一”的平台,例如购买专业书籍提供教师阅读和学习,组织外出学习交流,建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实行项目驱动机制,请进专家指导培训,加强校际交流,加大名师的培养力度……这些举措,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的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均衡之策是化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薄弱学校的提质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热点。项目组以“开展结对帮扶行动,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实验”为主题,立足于新会的教育现状,着眼于“均衡”,聚焦于“发展”,落实在“策略”,带领全区10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组成实验学校,通过落实深度结对,创新帮扶形式,努力探索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结对帮扶,改薄提质”的有效策略。

优质之路重在引领实验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升教师教科研的能力。项目组在实验中,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实践开放、活力、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攀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特色育人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项目组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 年)》要求,在源于新会乡贤梁启超先生治学、办学理念指引下,承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人才优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工作思路,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体艺特色和生态教育特色等三大与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特色教育品牌,开启创建特色学校和特色教育之旅。

多元探究主要是开展综合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探索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高中综合课程体系,为兴趣不同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教育,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发展高中课程体系。

项目组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构建了科学监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到全面评价教学全过程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对育人环境的监控,达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项目组以学生学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信息数据采集为手段,全面把握全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现状,科学诊断了全区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全区基础教育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并且通过实验项目研究,正确引导全区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三、破局·深探教域有指归

在省教研院、省基教处和市教研院的指导下,新会区实验项目都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设计了完整的实施方案,其中的项目实验背景缘由、意义价值、内容方法、策略计划、责任分工、保障条件等等都很明确。实验方案的研究思路清晰,能把握研究项目的核心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对大量文献作了深度梳理,也有丰富的前期实践成果,方案的设计较为科学合理,这为项目实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保障实验顺利实施,项目组聘请了谢绍熺、吕锦文、梁卫东、梁洪汉等专家担任专家顾问,全程指导新会区实验项目的开展工作。邀请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肖建彬院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王土荣、冯善亮、黄志红、魏恤民、郭植梅等教育专家到我区讲学指导。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到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和广东省内的课改先进地区学校培训、挂职、跟岗学习等等,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把握教学最新的改革趋势,结合我区实际开展实验工作。

根据项目组的安排,项目加强了实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一是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将实验纳入学校工作议程,并有序地开展实验研究。二是明确职责与分工,围绕实验课题开展创造性研究。三注重效果反馈、实验数据积累,尽量挖掘亮点,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按照总方案的时间节点,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新会区发展中心加强对实验学校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实行实验项目启动报告、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管理制度,坚持用科研引领实践,实践和研究常态化,真正通过实验提升新会区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作为项目组代表,笔者还在省教育厅基教处和全市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规范管理,扎实开展教改实验》的汇报,详细介绍新会区以及38所实验学校开展“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的做法与经验,提出扎实推进实验工作,创新管理举措,确保实验项目的质量,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多做贡献等值得与会者学习的思路。江门市教研院陈育庭副主任对新会区实验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项目扎实有序地推进,并对新会的实验项目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争取能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鲜活的“新会经验”。

四、骞腾·提质增效更致远

项目组通过项目引领、学校实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科研和教研一体展开等方式,扎实开展实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验项目围绕教学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引领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区拥有正高级教师7人,特级教师10人,南粵优秀教师44人,省三名教师4人。实验期间共立项课题省级13项,江门市级111项,区级334项,基本实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研究”的目标;全区教师撰写的论文有568篇获市级以上奖项,市级以上发表382篇(其中国家级105篇、省级137篇)。2020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1201项,其中省级奖290人次(一等奖以上33人次),市级奖项540人次。

二是多措并举促均衡发展。新会区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0亿多元,易地新建、原地改建学校和教学楼。每年向社会招聘新教师,充实学科结构性编制;大力开展中小学职务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上岗培训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加强城乡交流,建立13个教育集团,从“学校管理帮扶、教育教学帮扶、教师专业发展帮扶、校园文化建设帮扶、办学条件帮扶”五大方面促进了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提速发展,初步建立适合全区教育学情发展的结对帮扶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三是教育质量提升明显。项目组一是加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力度,在实践中形成或完善了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二是项目的开展既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又增强了教科研的意识,还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三是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会的高考成绩逐年提升,2015至2020年,普通高考高分优先投档线入围人数4029人,本科以上入围人数17994人。六年间,共有7位学生被清华或北京大学录取。2020年学生参加比赛获区级以上2174人次,其中国家级5人次,省级奖803人次,市级奖项1200人次,充分展示了课改区新会的师生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是特色育人硕果累累。目前新会区共创建省、市、区特色学校40所,特色项目6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体艺特色和生态教育特色等三大与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特色教育品牌,也使梁启超文化、新会葵艺、陈皮文化、蔡李佛武术文化等得到传承和发扬。由各校开发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有《新会宋元古战场》《历史悠久的新会沙田民歌》《梁启超诗词选读》《陈白沙诗选读》《新会华侨华人史话》《陈经纶先生的事迹》《走近梁启超》等等。项目组编写的《梁启超,永远的少年》于2018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些校本课程把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民情风俗等乡土资源,转化成对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五是多元探究成效显著。新会区各实验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了生源情况和师资水平,以及历史积淀,具有多元化特点。如新会一中结合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成果,整合优势项目,提高素质育人效果。新会华侨中学利用“侨资、侨物、侨人、侨务、侨语”等方面的侨校特色营造校园文化。梁启超纪念中学将航天科普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教育项目和突破口,成为全国首批航天特色学校和“国家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新会机电职校重构各门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使文化基础课既能服务职业发展,又能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需要。新会技师学院形成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六是科学监测成果丰硕。在推进多元化评价的同时,新会深入研究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全面科学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如项目实验主要内容可归纳为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与确立正确评价观等三大方面;项目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行动法与总结法等等;也提炼出教学模式的“三案五步教学法”、素质评价的“学生双自主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和班级管理的“班(队)干部岗位设置指引”等等。

在实验中,新会区课改总结经验《创新教研机制 促进教研相长》《创新教研方式 创建教育强区》分别发表于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辑出版的《广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基地行动报告》和《广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行动报告·组织管理篇》;实验成果文集《名师之道》《均衡之策》《优质之路》《特色育人》《多元探究》《科学监测》2020年6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区域教育提质发展可复制的新会经验。

名师之道、均衡之策、优质之路、特色育人、多元探究、科学监测,六维一体共促教育提质发展。这是新会区省实验项目的提质方略,为全市乃至广东省的区域教育提质发展提供了典型鲜活的实验案例,将会继续激励新会教育的辛勤耕耘者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努力探索实践,再谱发展新篇。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
基于推动质量提升的学术期刊评价形式探讨
农村教研新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英语交流互动的质量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单位工作效率质量提升中机关管理程序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