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芦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

2020-04-17 02:57张琪辉张凌姗金珊珊金文松林铃孔旭强蓝福胜施乐乐胡开辉
食药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基培养料出菇

张琪辉 张凌姗 金珊珊 金文松 林铃 孔旭强蓝福胜 施乐乐 胡开辉*

(1.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福建 宁德352200;2.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福建 宁德352200;3.福建农林大学,福州350003;4.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州350001;5.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州350003)

白芦菇(Pleurotus giganteus),隶属侧耳科、侧耳属[1],由福建省沙县金农菌业有限公司从沙县野外分离获得并驯化栽培,其因形似芦笋、颜色洁白而得名。戚梦等研究表明,白芦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矿质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C和B 族维生素,氨基酸种类多,其营养成分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诉求相符合,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2]。为优化完善白芦菇栽培技术工艺,指导生产,我们对其菌丝培养条件、出菇条件和出菇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菌株白芦菇,编号BL001,保存于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1.1 菌丝培养试验

(1)配方。设计栽培试验配方14 个(表1),每配方50 瓶。各配方按比例准确称取原料混匀,控制含水量60%~65%。选用口径6 cm、高10 cm的组培瓶装料,每瓶装湿料100 g,灭菌,冷却至25 ℃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25 ℃恒温下黑暗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测定菌丝长速。

(2)培养料含水量。以对照配方制作培养料,设含水量50%、55%、60%、65%、70%5 个处理,每处理50 瓶,每瓶装湿料100 g。灭菌冷却后接种等量菌种,在25 ℃恒温下黑暗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测定菌丝长速。

(3)温度。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料,接种等量菌种,在25 ℃下培养3 天待菌丝定植后分别置于18 ℃、23 ℃、28 ℃、33 ℃下恒温培养,采用袋式栽培,每袋装湿料1 kg(下同),每处理不少于30 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测定菌丝长速。

(4)二氧化碳(CO2)。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料,袋式栽培,接种等量菌种,在25 ℃下培养3 天,待菌丝定植后以套袋方式形成高CO2浓度环境,以不套袋为对照,每处理不少于30 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并测定菌丝长速。

表1 栽培试验配方(%)

2.2 出菇条件试验

(1)配方。不同配方培养料接种后25 ℃避光培养,菌包成熟后参照傅俊生[3]方法进行出菇管理,统计各配方菌包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比较不同营养条件对出菇的影响:

(2)培养料含水量。1.1(2)节不同含水量菌包成熟后,参照傅俊生[1]方法进行出菇管理,统计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

(3)温差刺激。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料,采用袋式栽培,接种后25 ℃避光培养,待菌包成熟后给予不同的温差刺激,12 h 后转入正常出菇管理,设置+5 ℃、-5 ℃、-10 ℃3 个温差处理,以不进行温差处理为对照,每处理不少于30 袋。统计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

(4)灌水刺激。采用袋式栽培,以对照配方制作培养料,菌包成熟后灌水,3 h 后倒去多余水分,进行出菇管理,以不灌水为对照,每处理不少于30 袋。统计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

(5)CO2刺激。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料,采用袋式栽培,待菌包成熟后给予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进行出菇管理,每处理不少于30 袋。观察并统计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

(6)覆土材料。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基,采用袋式栽培,待菌包成熟后分别以菜园土、玉米芯(泡水过夜)作为覆土材料进行覆土并转入出菇管理,每处理不少于30 袋。观察出菇情况,统计原基数、原基成品率和产量。

(7)光照。以对照配方制作栽培培养料,采用袋式栽培,待原基形成后分别采用红光、紫光和黑暗处理,观察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

2.3 出菇管理模式比较

以对照配方制作培养料,采用袋式栽培,接种后25 ℃避光培养,待菌包成熟后采用工厂化袋栽覆面和地栽2 种模式进行出菇管理,对比出菇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丝培养

(1)各配方菌丝生长情况。不同配方白芦菇菌丝生长情况见图1,添加玉米芯的配方6、7、8和添加玉米粉的配方12、13、14 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适当添加玉米芯和玉米粉有利于白芦菇菌丝生长发育。

而添加银耳废菌糠的配方3、4、5 和添加甘蔗渣的配方9、10、11 菌丝生产速度均随着添加量的提高而降低。

图1 不同营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

(2)不同含水量培养料的菌丝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含水量50%、55%、60%、65%、70%5 个处理,菌丝生长速度随含水量增加呈先快后慢趋势,以60%的长速较快,为5.03±0.42 mm/d。含水量50%时菌包污染率较高,可能与物料没有湿透而致灭菌不彻底有关;含水量为70%时,菌袋底部有积水,菌丝难以走透。

(3)不同培养温度白芦菇菌丝生长情况。试验表明,培养温度18 ℃、23 ℃、28 ℃和33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1.27±0.08 mm/d、4.43±0.23 mm/d、7.93±0.20 mm/d 和1.25±0.10 mm/d,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快后慢趋势,28 ℃时菌丝生长速度到达峰值。

(4)CO2浓度对白芦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阶段,菌袋套袋条件下(高CO2浓度)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不套袋,且菌丝生长稀疏(图2),表明高浓度CO2条件不利于白芦菇菌丝生长。

3.2 出菇情况

(1)栽培配方对出菇的影响。不同配方对出菇的影响如图3,配方CK、1、2、3、4、5 的单瓶产量逐渐降低,表明白芦菇产量随木屑或银耳废菌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配方6、7、8 出菇表现较好、产量高,表明添加一定量玉米芯有利白芦菇菌丝生长,添加量宜15%(配方7)。配方9、10、11 产量和原基数较低,结合菌丝生长情况可推测银耳菌糠和甘蔗渣不适合用于白芦菇栽培。配方12、13、14 出菇表现较好,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玉米粉,有助于提高原基数和产量,但添加量不宜超过10%,否则原基数减少、产量无显著增加的同时,还增加成本。

(2)培养料含水量对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随培养料含水量增加,白芦菇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含水量60%~65%的较高。

表2 不同含水量下的出菇情况

(3)温差刺激对出菇的影响。不同温差刺激处理12 h,白芦菇出菇情况如图4和图5所示,温差刺激后菌丝爬出覆土层时间均变长、菌丝变稀,原基数和产量均显著下降,且温差越大降低越多。表明温差刺激不利于白芦菇原基形成和生长。

图2 套袋与不套袋条件下白芦菇菌丝生长情况

图3 不同栽培配方白芦菇出菇情况

图4 不同温差刺激后8~15 天原基形成与发育情况

(4)灌水刺激对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灌水处理后子实体生长略快,原基数和产量略高,但与不灌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覆土已给予足够的水刺激,且培养基含水量充足有关。

图5 不同温差刺激对原基形成和产量的影响

(5)CO2浓度对原基形成的影响。CO2浓度试验结果显示,套袋(高CO2浓度)不利于原基的形成,表现原基形成慢、数量少。

(6)覆土材料对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为,采用预湿的玉米芯覆土,原基形成时间稍迟于对照组(菜园土),每袋平均原基数和产量为15.83 个和206.83 g,略低于菜园土组的16.33 个、209.17 g,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图6)。表明预湿玉米芯可以有效代替菜园土作为白芦菇生产的覆土材料。

(7)光质对子实体颜色的影响。光质影响试验结果如图7,在黑暗和红光条件下,子实体不易变黑,而在紫光下子实体很快变黑。表明子实体颜色受紫光影响较大。

图6 两种材料覆面后3~15 天白芦菇子实体发育情况

3.3 栽培模式对出菇的影响

栽培结果(图8)表明,工厂化短袋栽培白芦菇颜色洁白,不开伞,商品性好,产量高,而地栽模式菇体颜色黑,开伞早,商品性差,产量低。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和玉米粉均可促进白芦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这与其酶学特性研究结果[4]相一致。配方7 和配方12 在菌丝生长速度、原基数、产量方面均优于其他配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菌丝培养温度最适为28 ℃,与白芦菇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4]基本一致;高二氧化碳浓度会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宜60%~65%。温差刺激和高二氧化碳浓度均不利于原基形成;在覆土情况下,灌水对子实体形成和产量影响不显著,预湿玉米芯可以代替菜园土作为白芦菇生产的覆土材料,从而降低重金属残留,提升产品品质;出菇期短波长的紫光会使子实体颜色变深,应尽量避免光照,短时间光照推荐采用长波长的红光。

图7 不同光质培养白芦菇子实体颜色

图8 工厂化袋栽(左)和地栽(右)白芦菇出菇情况

白芦菇工厂化袋栽产量、品质均优于地栽模式,虽然相对耗工,但生产环境条件易控制,不易滋生虫害,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

猜你喜欢
原基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尖顶羊肚菌原基形成期菌丝指环结构的发现与分析*
基于隧道式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分析*
藤本月季“安吉拉”花芽分化形态结构及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突脉金丝桃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黄石市平菇培养料的经济实用配方与常用配制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