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探讨

2020-04-17 14:50杨小凡
青年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生教育少数民族高校

杨小凡

摘 要:高校的教育工作不仅针对汉族学生,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尽管民族生的人数较少,校方也不能忽视,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

一、引言

我国由众多民族组成,国家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教育紧密相关,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一)融合度较低

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整体数量较少,同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少数民主的学生有着本民族的饮食习惯,学生的表面衣装穿戴和外形条件与汉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的集体生活里,会产生相应程度的局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很难融入,再加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也不同,容易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矛盾,相同民族的学生更喜欢聚在一起,形成较小范围的组织团体,更加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校园集体生活的积极性,融合度较低。

(二)民族性较强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尽管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正在逐渐减弱,但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强的民族特色。例如,对于人数较多、地域分布较广的维吾尔少数民族,由于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维吾尔族的学生需要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学习交流,但是维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平常更加习惯用维语进行沟通;在衣装方面,维吾尔族的女性习惯头上戴着头巾,无论是语言还是着装文化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有着较强的民族性,同时,也是维吾尔族学生的民族特点。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值得尊重,值得发扬鼓励。

(三)适应能力较弱

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是从周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者县来到学校,小学和初中主要都是本民族的学生,其他民族的学生数量较少,本民族在校园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进入高中或者步入大学校园,少数民族学生不再是主要成员。相关调查显示,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在学校学生总人数中占据的比例不到10%,人数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高校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主要体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方面,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很难赶上学生与老师的学习速度;生活方面,在极度缺乏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氛围中,无法较快地适应;心理方面,由于容易产生自我差异的心理,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消极负面情绪,导致适应能力较弱。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日常管理不充分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占比较少,因此,大部分高校会对少数民族生进行区别对待,校方的針对性管理,使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抵触心态,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非常高,容易被想要破坏国家领土安全的邪恶势力误导,利用少数民族当地的淳朴民风和人民朴实忠厚的性格以及浓厚的宗教信仰,煽动制造分裂国家安全、民族统一的恶劣行为。因此,大多数高校会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定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谈话,每周或者每个月进行一次沟通,并且要求相关负责人员上交谈话报告,谈话的目的主要是监督学生的思想变化,但是该谈话行为起到的作用适得其反,让学生很抵触,也在无意中给少数民族学生贴上了特殊标签,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校方没有一视同仁,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上述问题校方应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应该不要过于区别对待,增强人文关怀和提高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掌握好关怀尺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理解学生的特有思考方式。校方可以规定班级不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对少数民族学生有心理迷惑时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校方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展现班级干部的疏导能力,关怀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综合体现校方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人情,可以健康快乐地在校园生活学习。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具有特色民族特点的有关活动,学校作为社会团体的一种,校园的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错综交叉,教育和文化相互影响,文化是学校发展生存的基础,因此,可通过举办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与其他汉族学生加深友谊,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二)资助方案不合理

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资助政策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没有进行充分了解,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例如,对于来自西藏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通常情况下,学生申请补助基本都通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边远地区的群众家庭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已经不符合资助资格,但是依然会申请补助,但是由于校园在审核方面机制不完善,因此大部分申请会通过,导致真正家庭条件较差的民族生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造成补助资金的浪费。同时,大部分进行资助的项目比较简单,无法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主要看重资助金额的多少,忽视了资助的本来目的,没有起到激励效果,长期直接提供生活上的援助,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不去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资金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成长。校方在进行资助以后没有进行后续的引导,学生从外地家乡原道而来,文化思想会受到影响,经过资金补助后,容易产生相应的享乐思想,不积极进取,导致资助政策没有起到原本的激励效果。此外,部分高校忽略了针对资助项目设立配套的政策,重视物质援助轻视思想引导,导致资助方略只是起到了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校方应该区别资助,边远地区整体上经济发展较慢,但是部分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较为良好,应该进行区别补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需要从体制上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情况按照一定的参考标准,将经济条件划分为多个等级,根据学生的贫困等级将补助资金分别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领取不同程度的金额。第二,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高校的生源分布情况,制订合理的资助调整计划,例如,藏族学生与维吾尔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校方可以对学生的资助幅度还有资助范围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校应该对申请补助流程进行严格规范,资助申请的每项环节都应该公示,保持公平透明,针对谎报家庭状况的情况,为避免出现该情况,校方需要落实审核,可以通过电话方式对申报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核查,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公示环节,可以在确保申请人的隐私权前提下,保证其他学生的监督知情权。在激励学生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替代单一的资金援助,以经济补助作为手段,将能力知识补助作为目的,例如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进行补助,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部分学科考核标准较低

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教育水平较低,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降分录取的方式进行招生,从而导致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质量较低。很多高校都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免修部分学科,免修课程需要先选课然后申请。该政策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减少学习负担,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相反的效果,汉族学生在教室上课期间,少数民族学生在睡觉或者做其他浪费时间的事情,民族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免修课程的时间,浪费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对相关课程的考核标准降低,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减小,同时会使汉族学生对考核标准改变产生不满,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有不利的影响。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校方应该提倡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科学制定考核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班级学习优异的学生,对民族生进行课外辅导,也可以,利用民族生的同乡团体发挥积极学习辅导作用,可以定期进行民族生的学习帮助活动,可以设立专门的学科重修班,主要针对学习成绩较差,以及留级、考试不及格的少数民族学生,改善民族生学习效果较差的情形。在学科的考核标准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考核标准的整体调整,但是不能过度降低考核标准,造成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考核标准形成较大差异,可以经过科学调研制定汉族学生也相对满意的考核标准,使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有效学习。

四、结语

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国家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旨在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高校应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秦睿,潘乐.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探究[J].才智,2019(28).

[2]李书娟.新时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J].新西部,2019(24).

[3]赵庆新.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9(2).

猜你喜欢
学生教育少数民族高校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